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第28卷   第2期
2015年3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8 No.2
March 2015
瑟韦斯的发展传播学学术思想述要*
张 凌1,2
,陈先红2
(1.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简介:张 凌(1980-),女,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
事传播学及公共关系研究;
陈先红(1967-),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关系
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课题“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报告”阶段性成果
摘要:从发展传播学学者杨·瑟韦斯(Jan Servaes)的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管窥西方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全
貌。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社会语境,参与传播范式,健康传播五个方面展现了瑟韦斯的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要点和思想体系。
关键词:瑟韦斯;发展传播学;范式;参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10
  发展传播学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的
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展传播研究,
到今天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三
次的研究范式转移。在这个学科里,知名学者众
多,其中不乏罗杰斯、弗雷勒等熟悉的名字,但纵
观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作为发展传播学的代表
人物,杨·瑟韦斯(Jan Servaes)是一个不得不提
的名字。他是发展传播学领域公认的专家和政策
顾问,担任了由世界银行、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以
及传播项目共同主办的世界传播促进发展大会学
术委员会主席(2005—2007)。学术著作《传播促
进发展和改变》(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传播 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Communicati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
dentity)等在发展传播学领域中享有盛誉。
从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瑟韦斯开始从事
发展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国际传播学和
发展传 播 学、信 息 和 传 播 技 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政策和媒体政策、跨
文化交流和语言、参与和社会改变、人权与冲突管
理等。同时,从学科的发展角度看,瑟韦斯教授除
了在发展传播学理论发展方面的贡献外,更重要
的是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穿针引线式的作用,
对该领域零散的 学术成果的总结和体系化。因
此,如果要系统地学习发展传播学,把握该学科在
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脉络,回顾瑟韦斯教授的学术
旅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下文将点面结合地系
统介绍瑟韦斯教授的学术思想。
一、“发展传播”概念之演进
在中文里,“发展传播”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概
念,但在英文中,与其对应的英文术语却有多个,
主要有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Communi-
cation for Development以及 Commu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概念和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发展传
播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瑟韦斯教授不同
时期出版的专著中分别阐释了以上概念。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是 “发 展 传
播”的概括性术语。根据发展传播数据库的记载,
Nora Quebral在1971年最早使用这一术语。她
将“发 展 传 播”(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界
定为:传递和沟通与农村相关的新知识的过程,这
一领域的知识延伸有助于改善穷苦民众的生活。
之后这一使 用 最 广 的 术 语 不 断 被 修 正[1]
。1976
年,学者罗杰斯认为,发展传播是通过应用传播研
究、理论而带来的社会变化的研究和用技术带来
发展。发展是社会变化的广泛参与的过程,意在
带来社会和物质的进步,包括更大的平等和自由、
通过使人们获得对其环境的更大的控制力从而实
现对大多数人的价值[2]
。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
的“发展传播”概念,认为发展传播(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涉及以创造机制来拓宽公众获得
改革信息的途径;加强客户听取其支持者和与利
益相关人协调的能力;使草根组织能够完成参与
性传播的过程;承担根植于研究的传播活动[3]
。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可 以 翻 译
为“为了发展的传播”。198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将“为了发展的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过程,传播
是为了寻求发展发起阶段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普
遍理解,创造一个和谐行为的基础。这个概念集
中反应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发展传播的新趋
向———参与。世 界 银 行 也 对 这 一 概 念 进 行 了 归
纳,它是一个通过人们对自身的界定从而实现公
共与私人之间对话的过程,知道人们的需要以及
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提高生活水平。它通过对话
(dialogue)来实现集合问题的辨认、决策和 基 于
群体的对策实现。
在“为了发展的传播”概念之后,以瑟韦斯为
首的发展传播参与范式研究者大力倡导 Commu-
nication for Social Change(为 了 社 会 变 迁 的 传
播),他主编的著作《为了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传播》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勾勒了这一研究范式的图景。
二、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脉络
瑟韦斯教授主编的《为了发展和社会变革的
传播》(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
cial Change)是一本发展传播的集大成之作,该书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组织编写,对发
展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该
书系统梳理了发展传播的理论脉络,将发展传播
学60多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范式[4]
。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是发展传
播的现代化范式。主导这一范式的三位代表人物
主要是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
威尔伯·施拉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罗杰
斯(《创新的扩散》)。发展传播的现代化范式特征
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传播技术决
定论,认为新技术对发展传播至关重要;其二是效
果导向,在行为主义的强效果理论基础上,认为媒
介接触可以改变个体的知识、态度和外在行为;其
三是人的现代化,罗杰斯(Rogers)认为,“所谓发
展就是一种社会变迁,在这种社会变迁中,新的观
念被纳入某一社会体系,通过更加先进的生产方
式改进社会组织架构,以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和
更高的生活水平。”[5]
勒纳、施拉姆、罗杰斯奠定了
发展传播研究的现代化研究进路。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现代化范
式遭遇了拉美批判学派的挑战,依附理论开始盛
行。依附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成为拉美思
想界的主流。依附论者认为包括拉美在内的第三
世界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其严重依附于发达
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外围国家越发展对中心
国家依附越甚。依赖主义者主要关注在边缘国家
中存在的依赖效应,但是隐含在他们的分析中的
观点是发展和欠发展 (落后)必须在同一个世界
体系的背景中被理解。在依附思想的冲击下,拉
美学者开始批判发展传播研究主导范式的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原创性研究范式。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参与范
式为主 的 多 元 理 论。传 播 学 理 论 中 的 “创 新 扩
散”、“两级传播”、“延伸”等观点都与现代化范式
十分契合,而参与模式则融合了多元框架下的各
种概念,强调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含国际、民
族、地区以及个人的各层次的民主参与的重要性。
发展传播策略不仅应该有包容性,而且应该起源
于传统的接受者。弗雷勒认为,传播是每个人的
权利,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属于每个人[6]
。因
此瑟韦斯认为,如果试图通过发展项目来传播信
息,那么传播者对知识、信任、承诺、对权利的态度
将影响人们能否参与发展决策的过程。
随着学术思潮的转换,参与范式作为一个主
导理 论 范 式 的 雏 形 已 经 形 成,其 中 包 括 瑟 韦 斯
(Jan Servaes)、托马斯(Pradip Thomas)、玛丽考
(Patchanee Malikha)等多位学者。从1990年起,
瑟韦斯一直活跃在发展传播研究领域,他在推广
参与传播,并推动形成参与式传播的学术共同体
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语境和发展传播
在社会语境与发展传播的关系研究中,瑟韦
斯探讨的核心议题在于:在不同的国家制定发展
项目时,到底如何定义“发展”?人权、发展和文化
是不断进化着的概念,因此瑟韦斯主张在发展传
·09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28卷 
播的过程中,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应
该放在以下三个视角下来理解,即对传统与现代、
普遍与相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
瑟韦斯认为文化是一种建构的和创造性的力
量,包含了发展和人权。差异性、非连贯性、矛盾
和分歧是任何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从内部推动文
化的发展,而跨文化的接触从外部推动了文化的
发展。在当今社会,全球化推动了跨文化的世界
融合,使得不同的文化将逐渐丢失其不同的身份
和文化差别,趋于融为同一个社会类型。全球化
导致了特定文化和伦理的价值观进入不同的文化
圈层。但事实上,任何文化如果用关系的或比较
的视角来看都能够发现它的独特气质和特征,它
的优势和劣势。因此,置身于某种文化之中,常常
使人看不到他者对文化的理解,而旁观者则可以。
旁观者可以与其 自身的文化实践保持批判的距
离。但他们并不是置身事外。瑟韦斯认为发展传
播者应保持参与者和旁观者两种身份,才能既感
觉到什么发生在其周围,也更能找到自己的发展
路径[7]
。
文化相对主义是基于文化和历史变动性的经
验性事实。它的最激进的形式反对任何绝对,将
所有文化看作独特的,因此是价值、权利和责任的
唯一有效源泉。相对地,激进的普遍主义者否认
人权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他们声称人权根植
于人的本性,对所有人都一样。因此人权是最高
级的精神权利,可以应用于任何时候[7]
。瑟韦斯
认为,一个真正的跨文化方法不应该只关注权利
的内容,还应该关注权利的建构。目前人权从其
构建本身而言是有西方属性的,而亚洲价值观强
调容忍、和谐、集体权利、合意和发展的权利。因
此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对文化的普遍主义和相对
主义的理解,将帮助行动者找到正确的态度。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探讨文化议题时的一
个重要的争论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类可
以与另一对假设联系起来:第一与第二代人权。
这两种权利的对立,概而言之,是食物与自由的对
立。西方国家因将公民的和政治的权利置于社会
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利之上而饱受诟病。亚洲
国家指责西方国家以公民的和政治的权利为口实
而切断援助,破坏发展。相应地,亚洲的政府则被
说成是将普遍的人权作为为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的
工具,希望能够在不完成内部社会民主化的前提
下而继续全球化进程[8]
。
综上,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是与社会语境密
切相关的。瑟韦斯认为,内生于发展之中的“内
部”和“外部”观念是相关的。因此,为了理解和发
展适当的策略,我们必须理解任何特定的边缘的
社会结构的阶级关系,以及这些结构如何与中心
对话,与内部的阶层进行对话。举个例子,第三世
界的统治阶层利益往往机械地与中心国家的那些
人的利益保持一致,而忽略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
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忽略了一个更加复杂关系
的现实。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不平衡和矛盾
的本质必然导致持续变化的关系。因此将所谓
“先进的”、“进步的”、“现代化”的东西强加给发展
中的地区和人民,试图从外部带来发展,并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发展需要的是对话,是持
续地了解变动中的关系,变动中的需求。所以对
于参与传播的论证是瑟韦斯发展传播学思想的另
一个核心议题。
四、参与传播范式
瑟韦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在于说得
多好,而在于听。人们保持“沉默”,并不是因为他
们没有东西可说,而是因为没有人听他们说。真
正的倾听要比不断地言说更加促进信任。参与,
必须倾听。信任将有助于减少传播者和接受者之
间、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并促进更加
公平地交流思想、知识和经验[9]
。
瑟韦斯认为,参与的途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源自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对话教学理念,其逻
辑线索在一个双重的理论策略下产生。首先人们
在任何政治进程中都必须被充分地作为人类个体
来对待,再则,贫穷和文化征服问题必须得到解
决,否则个人机会无从谈起。第二类途径包含了
接近、参与和自我管理的观点。接近(Access)指
的是媒体公共服务的使用。它可以被界定为在公
众选择多样的和相关的节目时,有办法进行反馈,
将其对节目的看法和要求传递给生产组织。参与
(Participation)意味着在传播系统的公众参与程
度更高。它包括市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参与,以及
对传播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的参与。在此基础上,
发展传播应实现当地人们的自我管理。基于此,
瑟韦斯也在安特卫普推广社区电台,促进发展项
目的实现[10]
。
瑟韦斯教授主张参与的实现,需要的是研究
者的田野工作。对话和面对面交互是参与的内在
特征,对参与传播的发展项目而言,实施项目的人
·191· 第2期 张 凌等:瑟韦斯的发展传播学学术思想述要!
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田野工作上。与本地人民的
密切交往和信任都需要时间来培养,发展的团队
需要有持续工作的耐心,在工作过程中着眼于信
任和关系的构建和维持。只有真正的参与才能带
来最为因地适宜的发展项目。目前参与模式在发
展传播实践中已有广泛运用,在健康传播中尤为
普遍。
五、发展传播视角下的健康传播研究
作为发展传播实践的一种,健康传播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为控制性传播疾病
和进行生育控制 而广泛宣传的有关避孕套的使
用。对健康传播计划而言,充分考虑受众的支持
是一个成功计划的必要条件。
在瑟韦斯发展传播学的视角下,健康传播中
的宣传被定义为给草根阶层赋权,让他们的声音
被听见,它聚焦于“倾听”和“合作”,而不是“告诉
他们怎么做”,它信奉动态的双向的传播。传媒可
以扮演两种宣传的角色:其一是通过信息传播,鼓
励公众支持发展导向的信息,提升其对发展项目
的积极性;其二是给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必
要的信息和反馈[11]
。
目前,健康传播策略已经从过去一味地关注
行 动 改 变 传 播 (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
tion),转变为通过参与传播促使市民卷入。参与
式的宣传意味着通过有义务的个人的卷入,开展
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从而获得政治的承诺和政策
的支持,来自有影响的群体的支持和社会有关部
门的参与。
瑟韦斯和他的夫人玛丽考运用参与范式进行
了健康传播的研究。例如,对泰国的艾滋病携带
者的研究[12]
。他们认为仅仅利用西方的性特征
定义和单纯的数量研究的方法在泰国不能奏效,
泰国人的性观念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极其混杂,需
要特定的定性研究战略。这些战略的制定则应该
基于泰国的文化、性理念、宗教观念基础上的更多
的田野工作。
六、结 语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梳理了瑟韦斯教授的发
展传播学思想,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可以管窥西方
发展传播学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概貌。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瑟韦斯教授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研
究和发展咨询工作,成为了发展传播学的奠基人。
30多年来,他所出版的发展传播学专著,建构了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对为了发展和社会变革
的传播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瑟韦斯教授所
提倡的参与范式、田野工作、社区电台、对话传播
等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项目实践中显示了强大
的生命力。
2014年,瑟韦斯教授的专著《发展传播学》中
文版已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凝聚了瑟韦
斯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可以预见,它将会给我国
发展传播学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
视野。
[参考文献]
[1] Bessette G.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communica-
tion:A West African agenda[M].Ottawa:Intl De-
velopment Research,1996.
[2]Rogers E M.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Passing of the Dominant Paradigm[J].Communica-
tion Research,1976,3(2):213-240.
[3] World Bank.Setting Standards for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ance[R].2007,Working Paper No.121.
[4]Servaes J.(ed).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M].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
andSingapore:Sage.,2008.
[5] Rogers E M,Svenning L.Modernization Among
Peasants: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s[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9.
[6]FREIRE 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New
York:Continuum,1983.
[7]Servaes J.Mapping the new field of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C].In Social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erence,28,October
2005,QUT,Brisbane,2005.
[8] Ravindran D J.Human Rights Praxis:A Resource
Book for Study,Action and Reflection[C].Bangkok:
The Asian Forum for Human Rights and Develop-
ment.,1998:54.
[9]Servaes J,Malikhao P.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The new paradigm[J].Media & global change.Re-
thinking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2005:91-
103.
[10]Carpentier N,Lie R,Servaes J.Making community
media work:community media identities and their
articulation in an Antwerp neighbourhood develop-
ment project [J].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2007:347. (下转第198页)
·29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28卷 
Self Cognition of National Image:
Conflicts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etizen's Comment
about the Film of National Image
GE Ming-si,HE Zhi-w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The publicity film of national image has the largest audience domestically,it is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their self cognition of National Image.The research bases on a long term concern of online re-
views and focuses the netizen's comment on the film of Chinese national image(“Angle”)on Youku.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this article finds that netizen's cognition of national image holds a sub-
jective framework which conflicts with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national image.In the current peri-
od of social transition,the most popular issue is peoples'livelihood.The detached discourse model with
national ideolog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 among netizens.
Key words:national image;self cognition;national identity;cyber citizen;subjective framework;narra-

tive fra m ew ork
(上接第192页)
[11] Servaes J,Malikhao P.Advocacy strategie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0,36(1):42-49.
[12] Malikhao P.Religion and HIV/AIDS prevention in
Thailand[J].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2008:296.
(责任编辑 文 格)
Review of Jan Servaes'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ZHANG Ling
1,2
,CHEN Xian-hong
2
(1.School of Edu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Hunan,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landscape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in western academic field by
using Jan Servaes's idea as a starting point.From the basic ideas,theoretical skeleton,social context,
paradigm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depicted the system of
Servaes'thoughts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Jan Servaes;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paradigm;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89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28卷 

More Related Content

PDF
Joko Widodo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ership)
PDF
Happy New Year 2010 !!!
PDF
2024 Trend Updates: What Really Works In SEO & Content Marketing
PDF
Storytelling For The Web: Integrate Storytelling in your Design Process
PD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Competition – SCHREPEL – June 2024 OECD dis...
PDF
How to Leverage AI to Boost Employee Wellness - Lydia Di Francesco - SocialHR...
PDF
2024 State of Marketing Report – by Hubspot
PDF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Joko Widodo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ership)
Happy New Year 2010 !!!
2024 Trend Updates: What Really Works In SEO & Content Marketing
Storytelling For The Web: Integrate Storytelling in your Design Proce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Competition – SCHREPEL – June 2024 OECD dis...
How to Leverage AI to Boost Employee Wellness - Lydia Di Francesco - SocialHR...
2024 State of Marketing Report – by Hubspo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Ad

Review of Jan Servaes’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