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
-- 釐清課程、評估有方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聯合編訂
2013 年 6 月
 
目          錄 
 
前言                                                                                                                              1       
 
第一章    從文本《指引》到校本落實 

  3 

 
第二章    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詮釋 

13 

 
第一節:
「自我與個人成長」學習範圍 
 
第二節:
「社會與文化」學習範圍 
 
甲.  「今日香港」單元 
乙.  「現代中國」單元 
丙.  「全球化」單元 
 
第三節:
「科學、科技與環境」學習範圍 
 
甲.  「公共衛生」單元 
乙.  「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 
 
 
第三章    通識教育科的學習成果與公開評核 

80 

 
第一節:2013 年通識科練習卷學生整體表現和改善建議 
 
第二節:課程與公開考試的關係:以 2013 年的練習卷說明 
 
附錄

                                                                                                                          91 
 

2013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通識教育科練習卷 
前

言

新高中課程自 2009 年推行,通識教育科成為核心科目之一,旨在幫助學生
加深對當代議題的觸覺、拓寬知識基礎和思考角度、建立全球視野,以及增進自
主學習和獨立思辨的能力,從而達成香港學校課程的「七個學習宗旨」1。
隨着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於 2012 年順利完成,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和
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即攜手合作,共同檢討新高中課程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第一個循環的推行情況及帶來的影響。通識教育科的檢討工作,與新高中課程的
其他部份相同,都是按照既定的參與機制及溝通方案而進行。由 2012 年 8 月開
始,利用公開研討會、問卷調查、焦點小組會談等渠道,廣泛蒐集各持份者界別
對推行通識教育科的意見與回饋,包括校長、科主任、教師、專上界別、學生、
及教師團體等,期間並召開十多次相關委員會及工作小組會議,廣泛討論蒐集所
得的意見,並提出適當的建議措施,以在短期階段優化課程及評估的推行,更就
通識教育科中、長期的發展方向收集意見。相關檢討結果及建議措施,已載於
2013 年 4 月 19 日公布的
《新學制檢討進展報告︰新高中學習旅程——穩步邁進》
2

,而其中一項建議方案,是為通識教育科提供課程及評估資源套,以更清楚闡
述課程的深度與廣度。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資源套──釐清課程、評估有方》
,是由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與考評局聯合編訂,擬透過詮釋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
重點,以及解說本科的學習成果與公開評核的關係,幫助教師解讀《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從而進一步理解本科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並掌
》
握公開考試的要求。本資源套內各章節所羅列的學與教重點、建議探究例子等,
均屬舉隅性質,旨在提供課程規畫和學與教的參考,不是要求教師按本宣科,並
可因應校本情況而調適課程和學與教的規畫,以切合實際教學目標和學生需要;
教師亦請留意這些學與教重點及建議探究例子,並非公開評核的「範圍」或「熱
門議題」
,故不應以之為操練學生應試技巧的題材。
我們希望本資源套的內容能夠幫助教師優化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及評估工
作,我們往後會繼續在「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http://ls.edb.hkedcity.net)
更新相關例子及學與教資源,亦會就資源套的內容而有一系列跟進措施,例如舉
辦研討會及工作坊、提供課程規畫的校本例子、邀請教師分享學與教經驗、編撰
教學示例及校內評估項目。

1
2

課程發展議會(2009)
《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將來》
,第一冊,第 2 頁。
可於教育局新學制檢討專頁全文下載 http://www.edb.gov.hk/nas/review。

1
本資源套的版權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共同擁
有,任何人士不得翻印本資源套的內容以作商業用途。如對本資源套有任何意見
或查詢,請與以下負責人聯絡: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中 213 號胡忠大廈 13 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跨課程學習)
姚鳴德先生
傳真:2573 5299
電郵:ccdols_ccs@edb.gov.hk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 130 號修頓中心 13 樓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高級經理 – 評核發展
盧家耀先生
傳真:3628 8070
電郵:kylo@hkeaa.edu.hk

2
第一章:從文本《指引》到校本落實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鼓勵學校發展均衡而連貫的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而
多樣化的學習經歷。本章以《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下稱《指引》 的第二
)
章(課程架構)
、第三章(課程規畫)和第四章(學與教)的內容為本,並附以
相關例子,向教師闡述課程規畫的考慮因素、學與教策略的設計原則,以及利用
校內評估課業以促進學生學習。

甲. 課程規畫的考慮因素
任何課程規畫的起點,都是從深入了解課程內容開始,通識教育科亦不例
外。請教師仔細閱覽《指引》
,了解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3,然後按校本情況
而利用適當的議題及例子,將這些學與教重點組織起來,並有系統地編配於高中
三個學年內施教。

1.

以校本情況作為規畫的前提

就校本情況而言,主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並針對他們的學習經歷、成長歷程、
能力及興趣,從而安排適切的學與教進度,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是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的學習經歷。教師(尤以
科主任或課程統籌員)需要檢視學校的初中課程4,或是與負責初中相關學
科的科任教師商議,了解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是否已具備學習高中通識教育
科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若發現欠缺,請教師透過合適的途徑為學生先行補
充,以免他們因為缺乏基礎知識而影響學習效果。



本科課程分為六個單元,但《指引》沒有規定一個必須依循的學與教進度,
而且學生修讀任何單元,亦毋須以先修其他單元作為前提。教師也可以考慮
在正式開始施教各單元的課程前,向學生說明議題探究模式的特點及要求,
並介紹切合學生程度的思考方法,以協助學生開展其探究學習歷程。建議教

3

4

本資源套的第二章將闡述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請教師與《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2007)
(下稱《指引》
)互相配合,一併閱覽。
教師可借助通識教育組編撰的〈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基礎教育(小一至中三)的相關學習經歷一
覽表〉以檢視學校的初中課程。該份文件的中文及英文版,可於以下網址下載:
中文版:http://ls.edb.hkedcity.net/LSCms/file/web_v2/about_ls/matrix/JS_matrix_LS_chi.pdf
英文版:http://ls.edb.hkedcity.net/LSCms/file/web_v2/about_ls/matrix/JS_matrix_LS_eng.pdf

3
師因應校本情況,並兼顧學生的成長歷程、心智成熟程度、學習興趣等因素
而一併考慮。以下提供一些學校的例子給教師參考:




有學校認為單元一的課程要求學生反思其個人生命歷程及人際關
係,以中四級學生的心智成熟程度而言,恐怕較難應付。而且他們
剛升上高中,未必能在短時間內與教師熟絡和建立互信關係,因而
影響探究該單元議題的深入程度。基於這些考慮因素,該校安排在
中六級當學生心智漸趨成熟,師生關係亦較為密切時才處理。



2.

有學校從單元一開始施教,因為該單元較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體
驗,估計他們較為容易入手。而且若按個人、本地、國家、世界的
次序來規畫單元一至四的學與教進度,亦可讓學生由近至遠地逐步
擴闊他們的視野。

有學校鑑於校內學生對於科學的興趣較為濃厚,而且在高中階段選
修理科科目的學生亦較多,故在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後,選擇從
單元五開始施教。

靈活編配各單元的探究議題

通識教育科各個單元互有關聯,學生從某個單元的探究所得,可以應用於其
他單元的研習。基於這種課程設計的特點,所以在課程規畫方面除了可以將六個
單元排列成序,由教師按次序施教外;亦可因應校本情況而靈活編配,將各單元
分拆為不同部分後再重新組合,繼而分配於不同年級的課堂內施教。以下為建議
的例子:


單元二有三個主題,其中主題 3 論及香港人的身份和身份認同,而由於
它與學生的個人成長經歷及價值觀發展有關,故此可以考慮將這個主題
緊接在完成單元一之後處理。



各單元內的某題「探討問題」
,可以考慮分拆出來與其他單元的「探討問
題」合併,並以此作為構思跨單元探究議題的基礎。例如單元三主題 1
的第三題「探討問題」論及參與國際事務對中國整體發展的影響,教師
可以考慮將它與單元五主題 2 的第三題「探討問題」
,以及單元六主題 1
第四題「探討問題」互相結合,然後分別從參與國際公共衛生事務及能
源外交兩方面,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得失及影響。

4
3.

結合處理學習範圍及獨立專題探究的課時

獨立專題探究是通識教育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在《指引》內亦特別為
獨立專題探究預留了課時,讓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他們的探究報告。學校可以在高
中三個學年之內,靈活調配獨立專題探究的課時,以配合本科的整體課程規畫5。
獨立專題探究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他們需要應用在三個學習範圍內學習所得
的知識及能力,以探究其自定的題目,並完成整份報告。基於這種學習要求,學
校不一定要將學習範圍的課時和獨立專題探究的課時截然分開,
而是可以考慮將
兩者結合處理。例如可以透過學習範圍的學與教活動,引導學生構思其探究題
目。至於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所需的能力,例如組織及分析搜集所得的資料、辨識
持份者觀點、判斷事實真偽、評論意見合理與否、有條理地表述個人立場,學生
亦通常可以從學習範圍的學與教活動中掌握。教師不妨善加利用,藉此培養以至
提升學生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所需的能力。

5

「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http://ls.edb.hkedcity.net)載有多間中學的校本獨立專題探究課
程規畫例子,教師可登入網頁瀏覽(下載區 → 校本經驗分享)
。

5
乙. 學與教策略的設計原則
通識教育科採納議題探究模式作為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法的取向,教師需要
配合《指引》內「探討問題」所涉及的學與教重點,從中選取合適的議題讓學生
探究。而在探究過程當中,教師應協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
性的本質,並引導他們建基於事實及證據,從不同角度審視議題和資料,以及評
鑑不同的觀點。下文提供一些學與教策略的設計原則給教師參考。

1.

善用《指引》內的「探討問題」及「說明」
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各單元都訂立若干項主題,而各主題之下亦設有「探討問

題」
,以提供可以採取的探究路徑,並提示探究的廣度與深度。至於在每一主題
下的「說明」
,旨在進一步闡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及建議的探究角度和方向。建
議教師靈活運用「說明」的內容,並按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引導他們展開探究。
為了令學生更好地掌握「探討問題」涉及的學與教重點,教師可考慮選取相
關的具體例子,例如新聞報道、個案、調查數據,以協助學生學習。然而務請教
師注意無論所選取的是甚麼例子,都應該與「探討問題」相關,並配合課堂的學
與教目標,而不必着意選取當下發生的時事為例子,也不宜過於追趕事態的發展
變化,畢竟通識教育科的性質有別於時事討論課。

2.

選取配合課程的議題及具體例子

通識教育科課程以「探討問題」的方式展現。教師在詮釋課程時,須轉化這
些「探討問題」成為議題探究的學與教過程。而在轉化的過程當中,建議教師善
加利用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以及盡量構思跨單元探究議題。


教師可以考慮從學生的身邊事物及其個人經歷入手,以引發他們的探究興
趣。與單元一有關的議題,固然可直接利用學生的個人經驗;而即使表面看
來與學生距離較遠的單元三及四的議題,亦可以按這種方式處理。以下為建
議的例子:


若於單元三探究內地的環境保護議題,而又適逢校內有學生曾參加
往內地的交流團作相關考察,教師便可以適當地借助學生的考察對
象作為議題探究的重心,甚至可考慮將學生的考察成果轉化為學與

6
教素材。


近年韓國在音樂及影視方面的流行文化,以及該國大型跨國企業所
生產的智能手機,在香港頗受歡迎。教師可以考慮利用這股在香港
刮起的「韓風」為例子,構思與單元四相關的議題,與學生探究全
球化在文化、經濟等層面的現象和特徵。

通識教育科課程下分六個單元,學生需要涉獵各單元的內容,並掌握它們之
間的關係。教師設計跨單元探究議題於課堂施教,正是一項可行的途徑。而
當教師構思跨單元探究議題時,請注意以下各項:







學生宜對該議題所涉及的範圍有基本認識。



探究議題本身固然需要具備跨單元元素,但建議教師在構思時宜考慮該
議題與哪個單元的關係較為密切,並以該單元作為立足點,再引伸至其
他單元。



探究議題雖涉及一個以上的單元,但教師不一定要將涉及的所有單元等
量齊觀,面面俱到。此舉可避免學與教內容雜亂無章,以及因探究層面
太廣而模糊了學生的探究方向。



3.

擬選教的議題能否最大程度演繹《指引》的要求,從而達到善用課時的
目的。

擬選教的議題宜與之前及之後的議題互相配合,注意它們的連貫性。

選取及調適學與教素材

教師決定了探究議題後,下一步就是選取及調適學與教素材,建議教師從多
角度觀點、多元化形式、配合不同學與教活動這三方面仔細考慮6。


6

7

就多角度觀點而言,這是指教師為探究議題所選取的學與教素材,應該盡量
網羅與該議題相關的各持份者觀點,不宜側重某一立場7。例如:

教師另可參閱由通識教育組課程發展主任撰寫的文章:
〈通識教育科教材選擇與調適〉「通識
,
教育科網上資料平台」
,下載區 → 學與教策略 → 課程規畫示例。
學生探究議題的過程與培養他們多角度思考的關係,可參閱《指引》第 70 頁的圖 4.1。

7






若於單元二探究香港應否實施標準工時這項議題,教師宜向學生展
示政府、代表不同界別或階層的政黨、僱主、僱員等持份者的看法。
若於單元六探究如何透過國際協作達到全球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目
標,那麼學生需要掌握已發展國家(例如美國、歐盟成員國)與發
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各自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繼而才可
判斷這些減排措施取得成效的可能,以及衡量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
國家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需要承擔多大程度的責任。

就多元化形式而言,不同學生在知識及能力方面固然會有差異,而學習風格
亦不會人人相同,故此教師在選取學與教素材時,便需要留意照顧學習差
異,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例如:






倘若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弱,教師可多採用圖片和簡單的數據表為學與教
素材,避免學生因要閱讀太多文字資料而影響學習成效。
建議教師善用學習工具,例如圖像組織工具、工作紙、評量表,協助學
生理解議題的內容,並藉此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8。

教師所選取的素材應配合不同的學與教活動,以及留意素材的性質,甚至可
以考慮附以適當的教學指引或口頭提示,協助學生學習。例如:




若學生需要於上課前搜集資料,教師可提示搜集資料的方向或途徑,然
後要求學生在搜集後加以整理,訓練他們篩選和組織資料的能力。



若所選取的素材為漫畫或相片,並要求學生於課堂分析,則這些素材所
傳達的訊息必須清晰明確,並在有需要的地方加入適當解說,協助學生
理解這些素材的內容。



8

若擬於課堂進行分組討論,則素材的份量不宜太多,內容亦應該焦點明
確,否則或會影響討論效果。

若選取影音片段(例如電視節目、電影、歌曲)於課堂播放,然後要求
學生討論片段內容,則教師宜在事前向學生說明討論焦點,令他們加倍
留意片段內的相關部分。播放片段時宜分小節播放,若能提供片段內角
色的對白、內容摘要、歌詞等文字材料予學生一併閱覽則更佳。

參閱邱家偉 〈利用思考工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
,
「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下載區 → 學
,
與教策略 → 校本經驗分享。

8
4.

安排適當的學與教活動
通識教育科採納的議題探究模式,需要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作輔助。教師在

構思學與教活動時,應配合擬於課堂探究的議題所涉及的情境、並考慮學生的已
有知識、學習風格和能力,從而採取適切的學與教活動以引導學生開展探究過
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以下建議一些常見的學與教活動給教師參考:


直接講授及提問



選讀新聞、文章等材料,掌握各 
持份者觀點

模型製作及展示



小組討論及匯報



模擬聽證會、座談會、辯論



構思概念圖



專題講座



角色扮演、個人短講



遊戲或比賽



師生經驗分享、分析真實或模擬 



的個案

9

播放歌曲或視像,並作跟進討論

實地考察或參觀
丙. 以評估鞏固及促進學習
教師在構思學與教活動時,應一併考慮利用各項校內評估活動以鞏固及促進
學生的學習。根據《指引》的要求,校內評估的主導原則,是要配合課程規畫、
教學進度、學生能力及學校情況9。
另一方面,教師從總結校內評估所得的資訊,同樣有助教師調整和引入更多
學與教策略,以促進及改善學生的學習。例如教師若從評估課業得知學生解讀漫
畫主旨的能力不足,而且以解讀政治漫畫的表現最為遜色,那麼教師就可以在隨
後的學與教活動中針對學生這項弱點而重點處理,而這正是利用評估促進學習的
要旨。以下為教師在設計校內評估課業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

評估課業所涉及的知識情境及能力要求,建議與課堂所使用的探究例子類
似,但又略有分別,從而讓學生將課堂學習所得的知識和能力,轉而應用至
評估課業涉及的情境。以下為建議的評估例子及策略:






9

若教師在課堂與學生探究香港保育歷史建築情況和市民的集體回憶,並
以被清拆的皇后碼頭,以及得以保留的上環永利街為切入例子,那麼在
課後設計評估課業時,教師不妨考慮採用北京應否大規模清拆胡同與四
合院作為課業的題材,讓學生活用及轉化他們於探究香港類似情境時的
知識和能力。
假如教師認為學生未必可以一下子將知識與能力轉化至類似情境,可以
在派發評估課業時一併提供相關閱讀材料或搜集資料的途徑,要求學生
自行研習後才開始撰寫課業。此舉既可避免學生因對評估課業的情境不
熟悉而不知如何入手,亦可以藉着學生完成這些課業而拓展他們的知識
領域。然而亦請教師留意當學生的轉化能力逐步提升後,就可相應地減
少對學生的提示,以免他們過於依賴教師。

建議教師讓學生掌握課業的評估目標及準則,使他們了解預期將會達到的表
現。至於評估要點則可包括運用概念或理論、多角度分析和批判思維、辨識
不同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等。教師可視乎評估課業的深淺程度,以及學生當
時所具備的能力程度而設計。教師亦宜關注學生的傳意表達能力,例如文章
組織是否有條理、行文措辭是否通順、意見能否清楚表述。

關於通識教育科校內評估的主導原則,可參閱《指引》
,第 98-99 頁。

10


為了照顧學習差異,評估課業的模式宜盡量多元化,例如構思課堂探究議題
的概念圖、撰寫課堂學習反思文章、剪報分析或時事評論、問答題(資料回
應、延伸回應)
、小型專題探究習作(個人或小組形式)
。而為了提升學生的
信心和保持學習動力,建議教師以正面及帶勉勵性的評語來回饋學生的表
現。教師亦可考慮為學生提供自評和同儕互評的機會,自評可引發自我反
思,互評則可促進互相砥礪,兩者對於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都是非常
重要。



校內評估有別於公開評核。校內評估是指在三年高中教育期間,教師和學校
採用的評估措施,屬於學與教過程的一部分,並較着重進展性評估。至於公
開評核,則是指學生完成了三年高中教育之後,為各校學生而舉辦的評核,
因此較為側重於總結性評估10。請教師留意兩者的分別,並建議教師採取配
合學生學習進度的評估措施,讓他們循序漸進地掌握評核要求,為學習帶來
正面的影響。

10

關於校內評估與公開評核的分別,以及建議教師採取的評估措施,可參閱《指引》
,第 96 頁。

11
丁. 總結:中央課程、校本落實
通識教育科課程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本科的課程架構未為各單元在三年之
內的學習編訂固定的先後次序,使到學校可以因應教師團隊的專長、學生的特點
和學校的各種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的課程規畫模式和課時安排,並在照顧學生學
習差異的前提下,以校本方式落實推行。
另一方面,課程、學與教及評估三方面,應該互相配合。請教師參考上文提
供的建議,並因應校本情況及從照顧學習差異的原則出發,仔細選取學與教材
料,並謹慎構思課堂活動和設計課後評估課業,希望學生在知識、技能、價值觀
及態度上都有得着。
總括而言,期望大家根據「中央課程、校本落實」的原則,制訂最切合校情
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實施策略,令學生受惠。

--

第一章完

12

--
第二章:各學習範圍的學與教重點詮釋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他們的社會
觸覺。本科課程分為三個學習範圍、六個單元,但它們不是自成一體的學科,而
是互有關聯,共同為探究相關的議題提供平台,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關
係,更清晰地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
本章向教師闡述三個學習範圍、六個單元的學與教重點,同時建議一些可於
課堂讓學生探究,並與學與教重點相關的例子供教師參考。本章將三個學習範
圍、六個單元分別處理,並非表示它們互不相關,而是考慮到要與《指引》所表
述的課程結構方式互相配合。當教師掌握了課程的學與教重點,即可因應校本情
況而構思跨單元探究議題於課堂施教。此舉既可避免過於以某一單元為本位,有
助學生認識各單元之間的聯繫,更可進而理解本科的跨學科和多角度的特點。
請教師留意各項建議探究例子(包括寫於正文及放在灰網方格之內的例
子),只作參考之用;而粗體及加上間線的文句,用意亦只是提示教師留意。務
請教師根據《指引》的內容,以及因應校本情況而增刪探究例子的數量、調較教
學先後次序,甚至另行設計更切合任教學校情況的校本教材。

13
第一節:
「自我與個人成長」學習範圍

「自我與個人成長」學習範圍只有一個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概括
而言,建議教師將學與教重點歸納為以下三項:
1.
2.
3.

自我發展、時下趨勢、生活技能
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衝突
角色和身份、權責和參與

學生學習本單元所須具備的基礎知識 大部分應已涵蓋在小學或初中課程之
,
內。假若學生以往曾參與相關的學習經歷,例如參觀考察、領袖訓練、服務學習,
亦是可資利用的學與教素材。教師可視乎學生情況,在探究過程中與他們重温這
些基礎知識及學習經歷,並提示他們如何應用、反思及分享。
教師在處理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時,或會借助輔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
面的學術理論,以幫助學生掌握議題及展開探究。建議教師因應學生的水平而調
節深淺程度,並多以具體例子來說明抽象概念。教師亦宜向學生強調應用這些學
術理論,旨在幫助理解和分析議題,而非背誦理論的內容。而引用這些理論時,
亦不必全盤介紹,只需說明與探究議題相關的部分就已經足夠。

14
1. 自我發展、時下趨勢、生活技能
年青人踏入青少年階段,他們在肯定自我和面對成長挑戰的過程中,需要得
到別人,尤其是來自父母、師長及朋輩的認同和接納。建議教師利用相關的調查
報告或生活事例,讓學生掌握自我、自尊等概念,繼而再處理面對時下趨勢、掌
握生活技能等各項學與教重點。


青少年尋找自我的歷程及發展


教師可以考慮向學生簡介青少年心理特徵,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
宜提示學生這些特徵只是一般的描述,旨在讓他們對於青少年的心理特
徵有初步印象,以助日後探究本單元各項學與教重點。



教師可以考慮向學生介紹自我概念,並說明自我是經由個人選擇而來,
故往往受外在社會環境所影響。教師繼而可引入相關探究例子,並建議
將探究重點集中於這些例子如何反映青少年重視自我形象,以及他們建
立自我的歷程,並要留意外在社會環境對於青少年建立自我的影響。以
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時下流行曲歌詞、電影與學生分析,探究它們
的內容或題材如何反映青少年重視他們的自我形象(例如外貌、
性格、修養)
。教師亦可以考慮選取青少年重視自己外貌的調查
報告或新聞,讓學生探究外貌如何成為影響青少年建立自我形象
的因素。而若所選取的學與教素材有提及青少年因以為其外貌不
如人而自卑,又或希望藉着整容而提升外在吸引力,教師可考慮
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當中反映了甚麼心態及價值觀。
教師可以考慮以追星與崇拜偶像作為探究青少年尋找自我認同
的例子。就正面而言,追星與崇拜偶像有助建立人生目標和激勵
奮鬥動力;然而就負面而言,或會因為高估偶像的價值而貶低自
我和缺乏自信心。建議教師在正面及負面影響方面都選取相關例
子與學生探究。

倘若青少年在尋找自我時感到迷惘,又或是在成長階段欠缺自信和待人處
事技巧,或會影響他們過渡至成年階段。教師可以考慮以「隱閉青年」作
為例子,與學生剖析「隱閉青年」的成因和提出相應解決方法,從而協助
學生反思他們的自我發展和人際關係。教師亦可考慮利用曾經是「隱閉青
年」
,而其後則放棄這種生活的人物個案,與學生探究個案主角的心路歷

15
程,並從其經歷反思青少年建立自我過程中需要留意的地方。


影響青少年建立自尊的因素


影響青少年建立自尊的因素,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在重要範疇的表
現,例如學業成績、運動表現、外貌儀表;第二是能否得到重要他人,
例如家人、師長、朋友的接納及讚賞;第三是外在因素,例如文化、社
經地位、性別差異。教師可考慮選取相關例子與學生探究,而探究重點
在於這些例子如何提升或傷害青少年自尊。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人物個案(例如「傑出青年」或「傑出學生」
得獎者、著名運動員)
,讓學生探究個案主角建立自尊的經歷,
藉以認識自尊會因應個人努力及客觀環境而改變,並反思如何正
視自己不足之處,從而建立自尊。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父母管教模式的調查報告或新聞與學生討
論,而所選取的例子宜包括成功及需要改善的個案。大中華地
區,以至外國父母的管教模式及經驗,亦可以考慮讓學生討論,
藉以更加了解不同父母管教模式對子女建立自尊的影響。

  
 面對時下趨勢


社會不斷轉變,新事物層出不窮,時下趨勢因而常常轉變,對青少年帶
來各種挑戰和機遇。建議教師選取數項時下趨勢與學生探究,當中宜包
括正面及負面的趨勢,從而較為全面地了解這些趨勢對青少年的影響。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青少年吸毒情況備受社會關注,教師可考慮選取調查報告或新
聞,引導學生探究時下青少年吸毒的成因、趨勢和影響,並提出
解決方法。而在引導學生探究這項例子時,建議教師協助他們反
思個人價值觀和如何抗衡毒品的引誘。政府在 2011 年推出校園
驗毒計畫,教師亦可嘗試引導學生分析該計畫的成效,以至它對
於師生關係的影響。



部分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甚至會為得到名牌商品而
以身試法,以偷竊、
「援交」等不當方式取得金錢。教師可考慮
引導學生反思崇尚物質主義、追求名牌,以至過度或盲目消費所
反映的價值觀及影響。此外,建議教師借助這項議題引導學生反

16
思建立良好理財觀念及習慣的重要。






「其他學習經歷」是新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擴闊學生
視野,達至全人發展。有些學校透過舉辦交流團或參與義工服務
作為「其他學習經歷」的部分活動。教師可考慮與學生探究參加
這些活動的意義及功能,以及對於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小結:除了上文提及的時下趨勢例子外,教師亦可考慮選取其他時下趨
勢,例如「賭波」
、角色扮演(Cosplay)
、投入義工服務、參與社區事務
(詳見下文第 3 項學與教重點)與學生探究。無論教師選取甚麼例子,
都建議將探究重點放在這些時下趨勢出現的原因,以及它們對於青少年
成長的影響。

掌握生活技能


青少年在其成長歷程,需要學習自我管理能力和掌握生活技能,以協助
他們順利過渡至成年人階段。建議教師藉着所選取的探究例子,協助學
生反思掌握不同生活技能(例如自理日常生活、適當管理財政和時間、
訂立個人目標、處理人際衝突、懂得應付逆境)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重要
性,從而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近期香港輿論對
「港孩」
的討論頗為熱烈,教師可以考慮選取
「港
孩」個案或調查報告,讓學生反思自我照顧、面對逆境或重大轉
變等生活技能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 此外 更可進而探究
。
,
「港
孩」現象的成因,以及由這種現象而帶出的社會問題。



除了港孩外,社會上亦曾就「三低」
(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
青少年展開討論。
「三低」青少年的部分特點,例如缺乏自信,
自我形象偏低;生活接觸面狹窄,較難擴闊人際網絡11,正好用
以引導學生反思掌握生活技能,以及擴闊人際關係網絡的重要
性。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三低」青少年的個案,讓學生探究青少
年的自我成長歷程與其家庭背景的關係,並就青少年建立自信及
改善人際關係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11

參閱香港青年協會(2007)
〈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青少年的困境與出路〉
,香港:香港青
年協會。

17
2.

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衝突

隨著青少年邁向成年階段,個人身心變化,以及面對社會上充滿各種挑戰與
機遇的情境,往往導致他們與各個群體的關係產生變化。他們開始追求獨立自主
和渴望建立個人身份角色,與父母及師長的關係或會變得較童年時疏離。與此同
時,青少年愛與朋輩交往,並或會嘗試約會心儀對象。以上與家人、校園師友、
朋輩及約會對象之間的人際關係,正是這項學與教重點需要處理的內容。另一方
面,由於通訊科技發展而帶來溝通方式與人際關係的轉變,亦建議教師在這項學
與教重點內一併處理。


家人關係:青少年最主要的家人關係為父母,而如非獨生子女,則還包括與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若課時許可,教師不妨將上述各種家人關係分別處
理;而若認為課時較為緊張,則建議集中討論與父母的關係,並從探究過程
當中引導學生反思如何與家人建立關係,以及若一旦與家人意見相左,甚至
發生衝突,應如何協調,化解矛盾。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親子關係的調查報告或新聞作為學與教素材(建
議包括和諧相處及發生衝突兩類)
,讓學生探究導致青少年與父母關
係和諧及發生衝突的原因、青少年在衝突當中的態度及反應、建立
和諧家庭關係及化解衝突的方法等。



近期香港出現了以「直升機家長」來形容父母的詞語。教師可先向
學生略為解釋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後與他們探究這類型家長管教子
女的心態及行為、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等。



校園師友關係:青少年在校園內的人際關係對象主要為教師與同學,而與同
學的關係可以和朋輩關係結合,故建議以師生關係作為探究重點。教師可嘗
試利用調查報告或新聞,甚至以師生關係為題材的報章專欄文章或短篇小說
作為素材,與學生分析它們反映了哪些師生關係的特點、彼此的溝通情況及
處理衝突的方法等。



朋輩關係:青少年過渡至成年人期間,會從群體當中認識自己的角色和建立
身份認同,所以他們很可能十分着重與朋輩之間的關係,期望獲得認同,避
免遭到排擠。朋輩對青少年有正面作用,亦有負面影響,教師可考慮從正反
兩方面選取例子與學生探究。另一方面,青少年與朋輩交往期間,難免會發
生衝突,甚至出現欺凌行為,教師可以考慮選取這方面的例子與學生探究。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18




建議教師選取調查報告或新聞,與學生探究「童黨」產生的原因(宜
特別著重與青少年成長之間的關係)「童黨」的一般偏差行為、解
、
決「童黨」問題的方法等。





朋輩之間的交往,可以發揮互相促進的作用,共同向目標邁進;也
可以在遇到困難時,從朋輩當中得到支援,紓緩情緒上的困擾及尋
求解決問題的建議。建議教師選取新聞或個案,與學生探究朋輩之
間的正面鼓勵作用。

校園欺凌或網上欺凌是朋輩關係中的嚴重衝突行為,建議教師選取
調查報告或新聞作為學與教素材,讓學生探究產生欺凌行為的原因
(尤以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方面的因素)
、對被欺凌者帶來的傷害、
如何防止欺凌行為等。

約會對象關係:建議教師處理這項學與教重點時,可先與學生比較以往和現
今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從而說明價值觀的轉變,以作為探究的起點。繼而
可因應校本情況及課時,考慮選取戀愛與分手、婚前性行為、未婚懷孕、
「援
交」等例子(毋須全部處理)與學生探究,並引導學生反思與約會對象交往
時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教師可以考慮以性教育、中學生性知識(或性經驗)等為主題的調
查報告作入手點,探究時下中學生對性的認識及態度;亦可選取婚
前性行為或未婚懷孕的新聞、人物個案、影視片段為學與教素材,
探究婚前性行為或未婚懷孕的影響。

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調查報告或新聞與學生討論,以了解青少年,或
特別是中學生對於戀愛和分手有哪些看法及行為。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青少年參與「援交」的新聞或人物個案作為學與
教素材,與學生討論青少年利用身體來賺取金錢的原因、所反映的
心態及影響等。

通訊科技發展與人際關係的轉變: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通訊科技急速發展,
帶動了資訊全球化現象,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便利的通訊工
具、多姿多彩的網絡世界和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站,令頻密使用手機及參與網
絡活動,成為很多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傳媒透過廣告、明星及
電影與電視劇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亦對青少年成長及其人際關係帶來影
響。建議教師與學生探究通訊科技和傳媒如何改變青少年的溝通方式和人際

19
關係,以及所帶來的利弊。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引用調查報告或新聞,與學生探究青少年利用數碼網
絡(包括互聯網及手機)聯繫的情況及原因,並提出避免青少年沉
迷數碼網絡活動的建議。此外,由於頗多青少年喜愛在網絡世界溝
通,連帶部分父母亦開始利用網絡以維繫與子女的關係,教師可進
而引導學生分析這種溝通模式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



青少年在網絡上的常見行為,是利用社交網站參與交友活動或與朋
輩保持聯絡,互通訊息及感受。教師可考慮引用相關的調查報告或
新聞,與學生探究青少年熱衷網上交友的原因及影響,並提示他們
留意要謹慎處理網上友誼,以提防網上交友陷阱及其他潛在危險。

20
3.

角色和身份、權責和參與

青少年處於不同群體(例如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當中,各有其
相應的身份和角色,並且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須承擔多項責任和義務。建議教
師在處理這項學與教重點時,引導學生理解他們在不同群體當中的身份和角色,
並且在認識自己的權責之餘,亦反思主動關心及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性。


不同群體的身份和角色要求


青少年在不同群體當中生活及參與活動時,需要了解其身份和角色,明
白群體的要求,並要協調群體內的意見分歧,以至處理大家的衝突。由
於青少年擔當的角色與身份頗多,建議教師選取二至三項與學生探究。
以下為家庭成員角色及社會上性別角色的建議探究例子:




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其中一處場景,對青少年來說更是塑造其人格
發展的重要一環。建議教師從青少年身為家庭成員的角色作出發
點,選取與家庭責任及角色相關的調查報告或新聞,與學生探究
青少年在家庭中應擔當的角色,並可考慮在探究期間與學生重溫
家庭內人際關係與衝突的學習內容。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新聞或日常生活例子,了解性別角色如何影響
個人行為,以及傳統觀念何以仍在影響傳媒或部分社會人士對於
性別角色的觀念和期望:

從日常生活而言,教師可以考慮要求學生舉出某些發生在學
校或男女社交行為的例子於課堂討論,辨識它們如何反映對
性別角色的要求,以至是否存有性別定型的含意。

從傳媒的影響而言,教師可以考慮選取某些電視節目為例
子,要求學生找出這些節目反映了哪些性別角色要求,並判
斷這些要求是否配合現今社會的發展情況,從而讓學生反思
兩性平等的價值觀。

青少年的權責:建議教師從兩方面與學生探究這項學與教重點:第一是掌握
青少年有哪些權利與義務;第二是了解社會為甚麼對青少年擁有的權利與承
擔的責任均有別於成年人。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21






教師可以考慮引述《香港青年約章》的條文12,讓學生認識青少年可
享有的權利。
《約章》內有條文列明青少年的意見應獲得充分考慮,
由此可見青少年的權利是得到政府和社會尊重,從而引伸至下文將
會提及的學與教重點: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社會對於不同年齡的青少年各有相應的角色期望,例如香港法例禁
止售賣酒精飲品予十八歲或以下人士;又例如司法機構對於不同年
齡的犯事者,在量刑輕重方面會有不同。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與此相
關的法律條文或新聞與學生討論,重點在於令學生了解這種安排旨
在營造一個保護及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環境,為社會培育更多人材。

參與社區事務:這項學與教重點與單元二主題 2 有關,教師可以將它安排在
單元二處理,也可以在這個單元將探究焦點放在青少年,甚至以中學生為主
要對象;而在處理單元二主題 2 的課程時,則將探究範圍擴展至整個香港社
會階層。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導致青少年投入或不投入參與社區事務的原
因、參與趨勢及參與行動對青少年個人成長的影響。以下為按不同參與層面
而建議教師選取的探究例子:


學校及社區事務:例如在校內參選學生會以服務同學、參加社區組
織或非政府機構所舉辦的社區服務活動、關注政府或區議會對所屬
社區的發展計畫。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參與對於青少年個人
成長,以及對其所屬組織或社區歸屬感的影響。



投入社會事件:近期香港年青一代對於社會事件的參與越趨投入,
當中有不少中學生參與。建議教師選取中學生參與表達意見的例
子,與學生探究中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原因、心態及行為。



參與政治選舉:若教師想延伸探究層面及對象(不限於中學生)
,可
以考慮以行政長官選舉及各級議會選舉作為例子,從年青人對這些
選舉的關注程度、投票時的考慮因素、對當選者的期望等方面,與
學生探究年青人的參與政治選舉的原因、心態及行為。

-- 第二章第一節完 --

12

青年約章網頁 http://www.hab.gov.hk/tc/youth/index.htm。

22
第二節:「社會與文化」學習範圍
「社會與文化」學習範圍,包括「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及「全球化」
三個單元。「今日香港」單元涵蓋學生身處的情境、「現代中國」單元涉及國家
的發展及中華文化的現況、「全球化」單元則探究至今仍極具爭議的全球化發展
趨勢及不同人與群體的回應。
本學習範圍這三個單元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從由近至遠來處理本地、國家及
全球的議題,並且要留意這些議題對於處身不同社會的持份者的影響。下文分別
說明這三個單元的學與教重點及探究例子舉隅,建議教師因應校本情況而仔細規
畫教學先後次序,以及選取合適的例子供學生探究。
另一方面,這三個單元之間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某一單元所屬的學與教重
點,其實難以與其他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截然畫分。基於這種情況,教師亦可以考
慮將性質相近的學與教重點貫串起來,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展開探究。例如在這三
個單元內,都有與文物保育相關的議題,教師可以嘗試將它們組合起來一併處理
13
,從而令學生的探究進程更有系統及全面。
關於學生學習各單元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以及教師在課程規畫方面需要留
意的要點,詳見本章各單元的開首部分,請教師仔細閱覽。

13

教師可參閱〈議題探究示例: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文物保育經驗〉「通識教育科網上資
,
源平台」
,下載區 → 學與教策略 → 課程規畫示例。

23
甲.

「今日香港」單元

根據《指引》
,學生將會利用於初中學習階段對香港社會的認識,在本單元
進一步探究「香港的生活素質、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與法治精神的關係、社會政
治參與,以及對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14。」概括而言,建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
教重點,按《指引》的原來主題而分為以下三項:
1.
2.
3.

生活素質
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身份和身份認同

相對於本學習範圍的其他兩個單元(「現代中國」和「全球化」),估計學
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以至對於教師擬引入課堂探究的例子,都應該較為熟悉,
這種情況相信有利於他們學習本單元的課程。教師請以學生於初中學習階段已掌
握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探究與本單元各項學與教重點相關的議題。
本單元需要處理的學與教重點,不少與其他單元相關。建議教師在規畫本單
元的課程時,考慮在所選取的探究例子或在探究過程期間,引導學生留意與其他
單元的聯繫,甚至可嘗試將這些相關部分結合起來一併探究,以培養學生處理跨
單元探究議題的能力。

14

《指引》
,第 20 頁。

24
1.

生活素質
生活素質為本單元主題 1 的重要概念,建議教師先讓學生認識生活素質的基

本含義,例如包含哪些項目、從甚麼角度衡量,以至國際和香港各有哪些與生活
素質相關的代表性指數。教師繼而可引導學生較為深入探究香港的情況,分析香
港居民在生活素質方面的選擇優次和行動。


生活素質的基本含義及其衡量指標


建議教師先行引導學生認識何謂生活素質,並說明生活素質的內涵十分
廣泛,而且不同地方對於生活素質的理解及衡量重點,往往各不相同15。



某些外地或本地機構都有制訂與生活素質相關的指標,教師可選取某些
外地及本地指標向學生簡略介紹,例如:




15

16

17
18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提出
九項生活素質指數17。



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它根據三
項指標(健康長壽、教育獲得、生活水平)來計算,是其中一
項經常被引用的指標16。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生活質素研究中心,自 2003 年起每年
均編制香港生活質素指數。它由三組分類指數、合共二十一個
指標組成18。

小結:教師毋須詳細闡述各項生活素質指標的細節,學與教重點在於讓
學生了解生活素質包含不同層面,從而令學生在探究關於生活素質的議
題時,可以從不同層面展開分析及衡量其影響。

教師可參閱〈生活素質〉「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
,下載區 → 概念與議題 → 新高中通
識。
參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網頁 http://hdr.undp.org/en/statistics/hdi/。
《2013 年人類發展報告》
,亦可
以在該網頁全文下載 http://hdr.undp.org/en/media/HDR_2013_CH.pdf。
參閱維基百科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Quality-of-life_index。
參閱香港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網頁 http://www.cuhk.edu.hk/ssc/qol/chi/index.html。

25


從不同角度衡量香港居民的生活素質


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學與教重點時,可以考慮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歷史、環境等角度選取例子與學生探究;亦可以嘗試將部分角度綜合,
或結合在本單元,以至其他單元的相關學與教重點一併探究,從而提高
學生處理跨單元探究議題的能力和善用課時。以下為部分生活素質角度
的建議探究例子:


經濟角度:建議教師利用近期或歷年的實際經濟數據(例如本
地生產總值、失業率、堅尼系數)讓學生分析經濟狀況變化、
貧富懸殊程度等對香港居民生活素質,以至社會穩定的影響。
此外,亦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市民稅項
負擔、成本效益等方面,探究政府增加公共開支對於香港居民
生活素質的影響。



文化角度: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香港是否一個多元化社會
(例如各類型的藝術、各族裔的民俗文化、各種宗教信仰),
以及多元文化是否有助提升香港居民的生活素質。此外,教師
亦可考慮從文化傳承的方向探究文化與生活素質的關係,例如
引導學生探究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情況;又或是從保育
文物建築入手,檢討香港文物保育政策的得失。



環境角度:建議教師從環境污染程度及環境保育兩方面引導學
生展開探究。教師可以考慮引用環境污染數據(例如空氣污
染、光污染、噪音)作為學與教素材,分析環境污染對於香港
居民生活素質的影響。而在環境保育方面,則可嘗試分析政府
在自然護理、郊野公園、海岸公園等項目上的政策及其成效。





 
歷史角度:不同年代的香港居民,生活素質自然會有差異,也
可以說前人的努力成果正是為現時香港居民所享有的生活素
質奠下基礎。建議教師選取不同年代某些與生活素質有關的例
子(例如休閒娛樂、住屋、鄰里關係)讓學生比較,從而探究
香港居民生活素質的變化,並衡量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

小結:教師毋須將各項衡量生活素質的角度都和學生逐一分析,學與教
重點在於讓他們掌握衡量生活素質時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若果這些
因素之間存在矛盾或爭議,請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它們將會帶來的影響及
其重要程度,讓學生考慮如何取捨,又或在各項因素之間找出平衡點。

26


衡量生活素質的優次及影響
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香港居民在不同方面的生活素質當中,究竟以何
者為優先,並進而分析以某方面為優先的原因及帶來的影響。教師亦可
考慮選取一至兩項例子,讓學生探究這些例子如何顯示香港居民衡量生
活素質的優次,並解釋背後所反映的價值觀。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曾就歷年市民最關注的問題(分為經
濟、政治、社會三項)展開調查,而結果顯示多以經濟優先、
社會其次,政治則歷年均排在最後19。教師可考慮以這項調查
數據為基礎,讓學生探究為甚麼市民常以經濟為最關注的項
目;最關注經濟又是否代表在生活素質的選擇上亦以經濟為優
先;而若果真以經濟為優先,則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具體個案或例子(例如政府提出「新界東北
新發展區規劃」、在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沙灘),讓學生探究不
同持份者在這些個案或例子當中抱持的態度和意見,從而衡量
他們對於各項生活素質的優次。

若課時及學生程度許可,教師可嘗試將探究範圍擴展至香港以外的地
方,比較這些地方的人民在追求生活素質方面與香港有何異同,藉以擴
闊學生視野。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19
20

21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下列國家或城市為例子,讓學生探究這些地
方在追求生活素質方面與香港有何異同,以及是否有值得香港
學習的地方。

不丹以「國民幸福總值」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衡
20
量國家的發展得失 。

日本京都市政府以「舒適的生活、繁榮的城市、以信賴構
築起的二十一世紀的京都」,作為該市的發展願景21。

參閱香港大學民意網站 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mostcon/index_con.html。
參 閱 尹 伊 文 〈 小 國 不 丹 的 啟 示 : 用 國 民 幸 福 總 值 替 代 GDP 〉 , 取 自 南 方 週 末 網 頁
http://www.infzm.com/content/27984。
參閱京都市情報館網頁 http://www.city.kyoto.jp/koho/chi/plan/plan.html。

27


追求生活素質的行動:建議教師引用具體例子,從不同方面與學生探究香港
居民追求生活素質的行動,並衡量這些行動有沒有遇到障礙、甚麼人可以作
出決定,以及其成效如何。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在社會方面,現時香港已實施了最低工資,勞工團體認為應進一步
訂立標準工時。此外,社會亦有輿論建議制訂貧窮線,令扶貧工作
更有針對性。教師可與學生探究若要落實這些建議需要平衡哪些持
份者的利益、克服甚麼障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基層市民的生
活素質等。而除了立法外,還可以透過甚麼方法協助社會上有需要
的人士改善生活素質。



在環境方面,有環保團體認為現時市區興建了眾多屏風樓,它們遮
擋光線及妨礙空氣流通,影響居民健康。教師可考慮利用這個例子,
與學生探究建築物、以至城市發展規畫對於香港居民的生活素質有
何影響,而居民又可以採取哪些行動表達訴求。



在政治方面,教師可考慮引用學術機構關於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程
度的調查報告,與學生分析政府的施政成效對於香港居民的生活素
質有甚麼影響(例如保障大眾利益、促進各界福祉)。香港居民又
可以從哪些途徑監察政府施政,促使其提升管治效能,改善居民的
生活素質(教師可考慮結合本單元第 2 項學與教重點一併處理)。

28
2.

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這項學與教重點包括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兩大部分,建議教師在安排教學進
程時,先讓學生掌握相關概念及理論,繼而再選取合適例子或個案讓學生探究。
此外,無論是法治還是社會政治參與部分,都請教師留意政府的回應,以及衡量
這些回應對於政府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及提升香港居民的社會政治參與的影響。


法治


建議教師選取學者、法律界人士的文章或演講發言22 ,認識法律是甚
麼、法律制度是甚麼,進而讓學生了解法治精神的意義和實踐程度,例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獨立;公平、公開的審訊及上訴權利;法律
對個人權利的保障;法律對政府權力的限制。

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
履行義務。教師可考慮選取具體例子讓學生探究,並嘗試分析這些例子
體現了哪些法治精神,以及假若不能維護法治精神,將會對香港帶來甚
麼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合適案例,引導學生探究案例內的訴訟雙方或
其中一方,他們的個人權利如何受到法律保障,又或是法律如何
限制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假如教師所選取的探究案例涉及個
人利益與大眾利益的爭議,教師可以考慮就該案例的訴訟結果,
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如何在體現法治精神
的原則下取得平衡。



22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合適案例,引導學生探究若案例內的訴訟雙方
或其中一方,涉嫌因為某些法律以外的原因(例如種族、財富、
家庭背景、人脈關係、政治主張、宗教信仰)而獲執法或司法機
關特別對待,將會損害了哪些法治精神,以及若這些法治精神遭
到損害,將會帶來甚麼影響。

香港的樓宇僭建情況普遍,並經常為傳媒報道。教師可以考慮選
取部分僭建個案,讓學生探究政府要求業主在指定限期內清拆,
或是容許業主先申報後再清拆僭建物(「新界村屋僭建物申報計

例如可參閱戴耀廷(2010)
《法治心:超越法律條文與制度的價值》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
司。陳弘毅(2012)
《法治、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想》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大律師公會
(2001)
《侃侃論法》
,香港大律師公會(該本刊物亦可於「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瀏覽
或下載,下載區 → 學與教參考資料)
。

29
劃」)的行動,體現了哪些法治精神,以及若容許這些僭建物存
在,將會對落實法治精神帶來甚麼影響。


香港居民的權利受《基本法》保障,而《基本法》是根據一國兩制的原
則而制定。建議教師引用具體例子,與學生探究當一國兩制和
《基本法》
於香港回歸之後落實推行,在涉及《基本法》條文的解釋,以及內地和
香港的關係方面,對於香港的法治精神帶來甚麼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
究例子:


近年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數字不斷上升,為本港醫療體系帶來沉
重壓力,故有輿論提出透過修改或解釋
《基本法》
,藉以解決
「雙
23
非嬰兒」 的居留權問題,並可望因此而減少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的人數。教師可以考慮利用這個例子,與學生探究「人大釋法」
是否解決此項問題的恰當方法,以及採取釋法與否所可能帶來的
影響。





香港自回歸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曾四次解釋《基
本法》(截至 2013 年 5 月)24。教師可考慮以其中一至兩次「人
大釋法」為例,與學生探究「人大釋法」行為是否需要,以及釋
法的影響。

小結:無論教師選取哪些例子,都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時避免過於集
中例子的細節,以及當中複雜的法律條文,請將重點置於以下各項:







23
24

了解所選的例子在法治精神方面的爭議點。
梳理各持份者在該例子所擔當的角色及所持的理據。
如政府屬於所選例子的其中一名持份者,則需要留意政府的回應行
動,例如怎樣回應例子涉及的爭議點、回應是否恰當、帶來甚麼影
響、能否滿足不同持份者的訴求。
分析該例子怎樣破壞或維護法治精神。
如果該例子涉及內地和香港的關係,宜從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的方
向展開探究。

「雙非嬰兒」指該名嬰兒在港出生當天,其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2011)
《明法達義─《基本法》學習教材
套(初中)(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basic-law-education.htm)
》
的學習單元十:
「基本法的解釋和修改」
,增潤學生的相關知識。

30


社會政治參與
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簡略了解社會政治參與的內涵、範疇及程度,繼而可
考慮利用近期的新聞、個案、調查報告等資料,讓學生分析影響香港居
民社會政治參與程度的因素,例如政府與議員的表現、教育程度、社會
結構(種族、年齡、性別、階層等)、傳媒與政黨的推動。



建議教師借用具體例子輔助解說,讓學生了解香港的社會政治參與途徑
及行動(例如行政長官選舉、各級議會選舉、加入政黨組織、投入非政
府機構發起的活動、回應政府提出的諮詢文件、透過傳媒發表意見、應
政府的邀請而加入諮詢組織或委員會、以集會、遊行表達訴求)
。此外,
亦建議教師利用具體例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香港居民如何透過社
會政治參與行動來提出訴求,並評價政府對這些參與行動和訴求的回
應。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近期行政長官或立法會選舉辦法的爭議為
例子,引導學生探究提出不同選舉辦法的持份者,他們所持的
立場和理據,以及他們的參與行動帶來的影響。





颱風「韋森特」於 2012 年 8 月襲港期間,有六個裝有化學膠
粒的貨櫃被強風吹至墮海。不少市民於風暴過後響應環保團體
的呼籲,甚至自發地帶備工具到多處海灘檢拾膠粒。教師可考
慮利用這個例子,與學生探究市民參與這次社會行動的原因及
所反映的價值觀。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近期八十後、九十後青年的社會政治參與事
件為例子,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參與動機、行動及對政府施政
的影響。而在處理這些探究例子時,教師亦可考慮一併結合單
元一的相關學與教重點。

小結:無論教師選取哪些例子與學生探究,都建議教師留意以下兩點:


毋須在所選例子的事實細節內使用太多課時,請將重點放在這些例
子反映了香港居民在社會政治參與方面的意願、程度及其可以使用
的參與方式和途徑。

31
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民眾和政府在探究例子當中的行動和表
現。就提出訴求的民眾而言,例如這些訴求與哪些持份者相關、他
們的理據是否合理、表達訴求的方式是否恰當;而就政府的回應而
言,例如回應手法是否恰當、行動是否及時、回應的理據是否為提
出訴求者接受,以及其接受與否的原因。

32
3.

身份和身份認同

這項學與教重點着重了解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是怎樣形成,亦會涉及香港不
同社群如何發展他們的身份認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反思自己具備
多元化身份的意義,並且尊重和欣賞不同社群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




掌握身份和身份認同的概念:在學生開始探究這項議題之前,建議教師先向
學生介紹有關身份與身份認同的概念,讓他們理解身份的含義及其多元性的
特徵。
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

建議教師利用新聞、調查報告、人物個案、流行文化、歷史事件、文物
建築等為例子,引導學生認識香港居民於不同層次
(本地、國家、世界)
的多元化身份,以及這些多元化身份之間的關係及意義,並可進而嘗試
探究影響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因素。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搜集由學術機構或民間團體關於香港居民身份認同的調
查數據(如曾連續多年做同類調查則或許更佳,可藉此比較不同
時段的數據變化趨勢),然後讓學生分析數據所反映的情況,以
及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此外,亦可討論這些調查數據
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



就本地市民身份而言,教師可考慮利用流行文化(例如流行曲、
電視劇)、歷史建築(例如皇后碼頭、政府山)、過往的重大事
件(例如 2003 年對抗「沙士」)、香港居民取得的成就(例如奪
得奧運會獎牌)等作為例子,讓學生分析這些例子如何影響香港
居民的本地身份認同,以及這種身份認同對於香港居民而言有甚
麼意義。



就國家公民身份而言,教師除可考慮利用上文提及的身份認同調
查結果外,亦建議借助發生於內地及香港的事件(宜包括正反兩
面的例子),讓學生探究這些事件如何影響香港居民的國民身份
認同。教師也可考慮從香港居民與內地民眾的接觸(例如內地來
港旅客、水貨客),又或是選取內地媒體及民眾對香港的評論,
讓學生分析這些接觸及評論對香港居民在國民身份認同方面的
影響。

33






就世界公民身份而言,建議教師搜集調查數據作為分析基礎,了
解香港居民對於世界公民身份的認識及其實踐情況。教師也可考
慮利用香港居民參與國際非政府機構(例如無國界醫生、綠色和
平)活動的個案,帶出世界公民的理念及與其互相配合的行動,
並可與全球化單元,以至其他單元的相關例子結合起來一併探究
(詳見本文其他單元的建議探究例子)。

小結:無論教師引述哪些例子以討論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都請留意香
港居民具備多元化身份的特點。另一方面,不同身份認同之間的關注點
各有不同,因而亦有可能帶來衝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若香港居民
在不同身份認同之間遇上衝突,將會如何處理;而不同人士的處理方式,
又反映他們各自抱持了哪些價值觀。

香港居民具備多元化身份的意義:建議教師利用具體例子或個案,讓學生探
究多元化身份對於香港居民的意義。教師可以考慮採取的探究角度和方向,
包括文化反思(例如比較中外文化異同,取長補短以傳承中華文化)和創新
(例如融合中外特色的飲食文化、時裝設計)、社會多樣性和多元聲音(例
如尊重不同社群的文化和習俗、尊重少數者的意見及權利)、自由度及適應
能力的增加(例如若往外國留學或移民會較易適應當地生活)。



香港不同社群的身份認同: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存在很多人數不一的社
群。這些社群內成員,基於某些共同特點(例如種族、籍貫、來港經歷、文
化習俗)而發展出成員之間的身份認同,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參與香港事務及
貢獻社會。建議教師選取部分社群,例如新來港人士、新界原居民、少數族
裔讓學生探究,而探究的重點在於這些社群如何發展其身份認同、如何協助
他們在香港社會發展所長,以及有哪些和他們相關的議題。以下為建議的探
究例子:


就新來港人士而言,建議教師將探究重點放在如何協助新來港人士融
入香港社會。教師可考慮利用具體例子或人物個案,引導學生探究新
來港人士在香港最常面對哪些適應問題,以及他們怎樣發展自己的身
份認同。此外,建議教師留意近期香港社會有哪些與新來港人士有關
的議題(例如教育、就業、住屋、社會福利、人際關係),而這些議
題又為甚麼會在香港社會引起爭議。



就新界原居民而言,建議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新界原居民身份的由來、
原居民有哪些傳統習俗等,並進而探究這些傳統習俗以至其他因素,
對於他們發展身份認同有甚麼影響。

34


就少數族裔而言,教師可考慮利用具體例子或人物個案,引導學生探
究少數族裔的生活習俗及文化、人際交往的遭遇、個人成長的心路歷
程等,從而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以及怎樣發展自己的身份認同。此
外,建議教師留意近期香港社會有哪些與少數族裔有關的議題(例如
教育、就業、住屋、人際關係、種族歧視),而這些議題又為甚麼會
在香港社會引起爭議。

-- 第二章第二節甲部完 --

35
乙. 「現代中國」單元
根據《指引》,本單元共有兩個主題,分別是主題 1「中國的改革開放」、
主題 2「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概括而言,建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歸
納為以下五項,首三項與主題 1 有關,最後兩項則大部分與主題 2 有關:
1.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
2.
3.
4.
5.

中國政府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參與國際事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
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的變遷
文物保育與傳統習俗傳承

本單元的課程內容,主要涉及最近三十多年來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歷程,但
教師毋須詳述改革開放的各項細節,請將學與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中國當前
所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至於中華文化部分,亦不是漫無邊際探究整體中華文化的
內涵,重點在於中華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而教師所選取的中華文化例子,
亦可考慮延伸至兩岸四地的大中華地區。至於有關中國政府的資料及統計數據,
教師可以瀏覽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頁和國家統計局網頁25。
本單元需要處理的學與教重點,同樣與其他單元相關,其中尤以內地與香港
的關係、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控等範
疇的議題,與其他單元的關係非常密切。建議教師無論在本單元或其他單元處理
這些議題時,都可嘗試引導學生結合從不同單元所掌握的知識及觀點一併探究,
從而較為全面地理解中國現時面對的挑戰及機遇。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頁 http://www.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頁
http://www.stats.gov.cn。

36
1.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

建議教師向學生簡介改革開放的背景及歷程,並說明改革開放是以經濟發展
為中心,而其發展策略是從沿海地區開始,再帶動中國整體發展26。


改革開放的概略: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初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
的發展和成就,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的不平衡現象(例如城鄉發展差異、沿海
地區與內陸地區發展差異),作為於日後課堂進一步探究的基礎。以下為建
議的探究例子:


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對外貿易總額、外匯
儲備、人民教育程度、醫療衛生發展、三級產業結構變化等統計數
據,與學生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教師也可以嘗試
選取人物個案,透過其經歷了解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統計數據或新聞,讓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生活水
平及模式的差異27,並探究這些差異與中國政府推動改革開放的策略
有甚麼關係。

城市居民生活與企業改革:建議教師利用具體例子,讓學生探究城市化下的
社會民生情況、面對的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法。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企業
改革主要在城市內推行,教師也可以考慮安排在這部分一併處理。


高速增長的城市化:建議教師向學生簡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發
展因素及趨勢,例如城市化水平、城鄉人口的比例、城市人民的收入。
繼而可引用具體例子,從不同角度讓學生探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化
的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26

27

內地對於城市中下階層面對的社會民生問題,概括稱為「三座大
山」(教育、醫療、住房)。教師可以考慮引用新聞或個案,引
導學生探究為甚麼這些問題會成為城市中下階層的生活重擔,它
們與改革開放有甚麼關係,政府又可以如何改善。
內地不少城市的環境污染(例如固體廢物、陰霾天氣)及交通擠
塞情況日趨嚴重。教師可以考慮引用相關數據、圖片、新聞等,

該項發展策略由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他說:
「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
步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152 頁,1994 年。
各項差異可參考《指引》第 27 頁的相關「說明」
。

37
引導學生探究這些情況對於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健康的影響。




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新聞、統計數據或個案,引導學生探究以下與
人民生活有關的議題:

城市化帶來不同階層(基層、中產、富者)在生活方式上的
改變和影響,例如消費模式、娛樂休閒活動。

城市化與個人發展機會,例如城市的教育設施較充足、就業
職位較多,故此在城市有較佳的個人發展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以提升其競爭力。建
議教師選取一至兩家國有企業為探究例子,並可考慮將探究重點放在企
業改革如何配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企業的發
展。另一方面,企業內各持份者能否共同分享企業改革帶來的好處,例
如因企業改革而下崗的職工,他們的生活情況如何;政府或企業如何幫
助這些下崗員工解決生計問題,亦建議教師一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農民生活: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雖有長足發展,農民收入亦有上升;然而他
們的生活水平大多不如城市居民、農村發展亦與城市越拉越遠。內地輿論將
上述情況概括成「三農問題」(農民、農村、農業),頗多農民為了改善生
活,離鄉別井到城市謀生,形成數目龐大的農民工階層。


建議教師引用數據或個案,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發展及農民收
入的變化,並探究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與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關係。



中國政府曾推出多項紓緩「三農問題」的措施(例如取消農業稅、加強
農村的基礎建設、減免農村學童的學費及雜費、引導農民
「有序進城」 ,
)
教師可考慮引導學生探究這些措施的成效。



建議教師以農民工為切入點,探究城鄉之間的差距,並嘗試提出可以從
哪些方面改善農民工的處境。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引用具體個案,讓學生探究農民工進城謀生的原因,以
及其行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改善生活。



農民工沒有城市戶籍,故有輿論以「二等公民」來形容他們的地
位。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農民工,以至其家庭及子女在城市生
活所面對的問題,並可考慮進一步探究政府及企業可以提供甚麼
措施以改善農民工的處境。

38
2.

中國政府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重大變化及成就,同時亦引發不少問題及影響,而中國
政府亦嘗試從不同方面給予回應。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政府的回應策略、
方式、行動及成效。此外,中國政府每五年都會提出一份規畫文件,為國家的發
展遠景確立目標和方向。教師可以考慮從最近期的五年規畫文件抽取重點而向學
生略為闡述,使他們對於中國的發展路向有大致理解。


政府管治方面的回應:教師可以考慮從政治體制及選舉制度的改革、人民提
出訴求的行動及政府的回應,引導學生探究在政府管治方面如何回應改革開
放的影響。


中國現行政治體制及選舉制度,有部分可能為了要與改革開放的新形
勢更好地配合,因而有改革的需要。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國家領導人多次表明需要繼續推動政治體制改革28。建議教師選
取相關的新聞或例子,讓學生探究需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原
因,以及提出改革建議。
選舉制度與人民的政治參與有關,建議教師選取人大代表選舉的
新聞或人物個案(可考慮包括港區人大代表選舉),引導學生探
究各級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人大代表制度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例如人大代表選舉方式、任期、人大會議的架構、每年召開會
議的次數),藉此令政府更加有效收集民意,照顧各階層利益。

建議教師選取新聞或個案,引導學生探究人民如何表達他們的訴求
(尤
以有關改革開放對他們影響的訴求)、政府又有哪些回應行動。以下
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28

現時中國的互聯網網民人數居世界首位,有意見認為互聯網已成
為民意表達的平台。教師可以考慮利用這個例子,引導學生探究
這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可讓政府更加掌握民情。
當社會出現某些引起大眾關注的事件,例如食物安全、官員的瀆
職或貪腐行為、維權人士的言論或其行動受到政府制約,都可能
引發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緊張。教師可以考慮選取這些例子或個

參閱〈溫家寶:中國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載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lh/2012-03/14/c_111652715.htm。

39
案,引導學生探究它們與改革開放有何關係,以及政府的回應行
動及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能紓緩關係緊張的局面。


中國設有信訪制度,教師可以考慮選取有關例子或個案,引導學
生從中國政府對於上訪者的處理方式及態度、上訪者的遭遇等方
面探究信訪制度的成效。

法制建設方面的回應:教師可以考慮從促進法制改革、處理人民維權行動等
項目,引導學生探究在法制建設方面如何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以下為
建議的探究例子:

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進展,同時亦面對不少
挑戰29。建議教師選取法制建設的例子讓學生探究,並可以考慮將探
究重點放在這些法制建制在多大程度上加強人民對司法的信心30,以
及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



制度修訂及區域發展規畫方面的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部分可能源
於固有制度與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不協調;也有可能是推行改革開放的策略
激化了本已存在的區域發展差異(例如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異,
在實施改革開放之前已經存在)。教師可以考慮從制度修訂及區域發展規
畫方面選取例子,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政府的回應行動。以下為建議的探究
例子:


29

30

近年內地社會頻頻出現民眾維權事件,而這些維權事件又往往涉及
不同情況的官民衝突,或是民眾與大企業之間的糾紛。教師可以考
慮選取部分維權事件讓學生探究,並建議教師不必詳細闡述事件的
細節,請將探究重點放在發生維權事件與改革開放有甚麼關係、民
眾以甚麼方式表達訴求和政府如何回應、維權事件對於中國的法制
建設,以至政府管治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發展差異越趨擴大,這與由戶籍制度為基礎而
建立起來的城鄉二元結構有關。教師可以考慮以戶籍制度為例子,
引導學生探究這項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與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形勢不協
調、它有甚麼弊病、中國政府準備如何修訂等。

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司法改革(白皮書)(2012 年 10 月)
》
,取自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0/09/c_113306016.htm。
例如內地法律學者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司法隊伍,讓人民在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
平正義。參閱〈依據法律而不是看領導眼色辦事〉,《中國青年報》,2013 年 1 月 9 日。另
見該報網頁 http://zqb.cyol.com/html/2013-01/09/nw.D110000zgqnb_20130109_5-03.htm。

40






城市中下階層面對上文提及「三座大山」的社會民生問題,生活壓
力沉重。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一至兩項近期中國政府在醫療、社會福
利、退休保障等方面所頒布的措施為例子,與學生探究這些措施在
多大程度上有助紓緩城市中下階層的生活壓力。
中國政府在本世紀初提出西部大開發計畫,希望促進西部地區的經
濟和社會發展。教師可以考慮以這項計畫為例子,讓學生探究計畫
內的措施如何回應改革開放以東部地區先行而帶來的影響,並在哪
些方面有利於促進中國未來的整體發展。

小結: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的發展成果,舉世有目共睹,例如現時中
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更高踞世界第一位;中國人
民的教育水平及健康情況,亦較改革開放前提升不少。然而另一方面,中國
為取得這些發展成果而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少。例如在能源效益偏低的情況下
大量消耗石化能源,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在積極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部分
民眾過份重視金錢利益,令社會出現了利慾薰心、不講誠信的心態和行為。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探究中國政府如何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挑戰
及機遇,並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向。

41
3.

參與國際事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

這項學與教重點分為兩大部分:就參與國際事務而言,主要探究這些參與行
動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而就綜合國力而言,則探究改革開放在多大程度上影
響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

參與國際事務:建議教師先向學生簡略介紹中國政府秉持的外交原則,以及
國家領導人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作為探究這項學與教重點的基礎;繼而可讓
學生探究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情況和影響。


教師可以考慮結合單元四的相關學與教重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層
面讓學生探究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情況(請參閱本節丙部「全球化」單
元的學與教重點)。另一方面,教師亦可考慮選取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
個別事件與學生分析,但毋須詳細處理例子的細節,重點在於讓學生從
這些例子掌握中國在參與過程當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影
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中國於不同範疇簽署了多條國際條約,例如在 1997 年簽署並在
2001 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
公約〉、1998 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教師可以考慮利用這
些例子,與學生探究中國的簽署行動反映了中國要對國際社會承
擔甚麼責任、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一至兩項中國參與地區事務的例子,例如出席
旨在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
織(APEC)的會議及相關事務,讓學生探究中國在參與當中所
擔當的角色及其影響力、參與行動對中國整體發展的影響等。

國際社會近年不時出現「中國威脅論」等言論;也有部分國家的領導人
認為中國既已晉身成為大國,就應對國際社會多盡義務,以及做一個負
責任的大國。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些言論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參與
國際事務有關,以及對於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
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中國威脅世界及要求中國做一個負責任大國
的新聞、評論文章、漫畫等,讓學生探究導致這些言論出現的原
因及其理據,並分析這些言論對於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影響。

42




近年中國政府積極在國外利用不同方式宣傳中國和平發展的訊
息。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升
中國的國際形象,以及釋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從而更
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事務。

中國的綜合國力:建議教師利用與綜合國力相關的研究報告,向學生略為闡
述綜合國力的內涵,以及大致用甚麼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此
外,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能夠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例子,讓學生探究中國綜合
國力的優勢及不足之處,以及改革開放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綜合國
力。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選取由中國(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外國(例如某些智
庫組織或學術機構)對全球國家綜合國力排名的研究報告及其所用
的數據,讓學生了解衡量綜合國力的指標,並比較不同機構關於中
國綜合國力的排名。教師亦可以考慮以這些綜合國力的研究報告為
基礎,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如何擴大優勢及改善不足之處,以有利於
中國未來整體發展。



建議教師選取具體例子,例如中國舉辦大型國際盛事(奧運會、世
界博覽會等)的表現及國際社會的評價、中國的科學研究實力及成
果、人民的教育程度及體質狀況,讓學生分析這些例子如何及在哪
些方面反映中國綜合國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與改革開放所帶來的
影響有關。

43
4.

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的變遷

這項學與教重點從認識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入手,進而探究這些觀念在現代生
活中受到甚麼挑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延續。此外,家庭觀念與家庭結構互
相影響,而家庭結構的轉變亦與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息息相關,故此教師在處理
這項學與教重點時,可考慮引導學生聯繫改革開放所引發的相關現象一併探究。


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和特點:要探究中國家庭觀念的轉變,學生宜首先簡略
認識中國傳統家庭的特點和功能。這些內容屬於導論性質,建議教師毋須使
用太多課時,請視乎任教學生的情況而適切處理。



中國家庭結構及觀念的變化:中國推行計畫生育政策,令家庭結構出現重大
變化。建議教師利用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為入手點31,讓學生
掌握中國家庭結構變化的趨勢,並進而探究隨著家庭結構變化而令家庭觀念
有哪些轉變,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從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家庭結構以三人戶的數目上升趨勢最為
明顯。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導致這類家庭數目增加的原因,以及
對於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帶來的衝撃,例如家庭成員的關係、家庭生
活方式、生育意願、贍養老人方面的議題。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新聞或人物個案,引導學生探究內地獨生子女家
庭的議題,藉以反映中國傳統家庭的倫理關係、家庭對子女的培育、
子女供養父母等方面的轉變及衝擊。

改革開放對當代中國家庭的影響:除了計畫生育政策外,因為改革開放而帶
來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轉變,亦產生了在傳統社會較少出現的家庭結構,
並且對傳統家庭觀念帶來衝擊。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31

現時內地無論在農村或城市,都出現了家中只留下老人的空巢家
庭。而在農村更因為壯年父母都往城市謀生,子女就交由祖父母看
管,因而產生留守兒童。教師可以考慮與學生探究改革開放與出現
這種家庭結構的關係,以及家庭成員的流動、家庭的凝聚力、家庭
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議題。
現時內地部分年青人選擇晚婚甚至不結婚,而即使結婚也不生育。

參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網頁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

44
另一方面,離婚數字亦有上升趨勢。以上各種情況都導致單人家庭、
「丁克」家庭32、單親家庭數目增加。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改革開
放與出現這種家庭結構的關係,以及對於傳統家庭觀念、婚姻觀念、
生育觀念等帶來的衝擊。


維繫不變的家庭觀念及功能:改革開放固然對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及功能帶來
衝撃;然而在不斷變動的外在情境當中,部分家庭觀念仍植根於中國人心
坎,部分家庭功能亦會因應情境變化而轉以其他方式繼續展現。建議教師選
取這方面的例子,並聯繫當前中國的情況,讓學生探究它們能維繫不變的原
因,以及是否值得後人傳承發揚或將其轉化更新。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每年春節前後出現春運高峰期的各種原因,
了解當中哪些屬於制度(例如戶籍)、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因素,哪
些屬於文化方面的因素;而屬於文化方面的因素,又與中國傳統家
庭觀念有甚麼關係33。





中國文化重視孝道及尊敬長者,另一方面又有重男輕女觀念。教師
可以考慮結合個案或政府政策,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傳承文化精髓及
糾正可能不合時宜的觀念。

這項學與教重點除了以內地家庭作為探究例子外,教師亦可以將取材範圍延
展至香港 又或是將兩地家庭的類似情況互相比較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



32

33

教師可以考慮以香港推行家庭計畫為入手點,並結合香港的社會、
經濟及文化發展情況,讓學生探究香港的家庭結構及家庭觀念的轉
變及帶來的影響。
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探究內地與香港家庭面對的類似問題(例如
獨生子女教養、人口老化現象、長者生活與退休保障),以及嘗試
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丁克(DINK),是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簡寫,而丁克家庭即表示夫婦均有在
」
職收入而沒有生育小孩的家庭。
參閱教育局通識教育組〈中國傳統習俗的探索與反思〉「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
,下載區
→ 教材套

45
5.

文物保育與傳統習俗傳承

這項學與教重點綜合了主題 1 文物保育、主題 2 傳統習俗的相關「探討問
題」。首先探究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地位、發展及存在意義;繼而再從改革開
放對文物保育影響的角度,探究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

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及轉化:建議教師讓學生先行認識習俗的意義及
功能,然後選取婚姻、祭祀、傳統節日等方面的習俗活動,探究傳統習俗反
映的文化內涵、傳承、轉化、仍受重視或日漸不受重視的情況。另一方面,
中國因推行改革開放而增加與外國接觸交往的機會,外來文化隨之而進入中
國,對中國人的思想及行為帶來衝擊。建議教師選取由於外來文化進入中國
而挑戰傳統習俗地位的例子,讓學生探究傳承或揚棄傳統習俗的爭議。以下
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現時內地的清明節掃墓方式發生變化,出現了請人代為掃墓、網上拜
祭等現象。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現象是否背離了中國傳統
習俗的要求,還是為了適應現今社會的情況而出現轉化。





中國傳統婚姻有所謂「三書六禮」的文書和禮儀,而到了現代社會,
婚姻儀式及習俗已經簡化。教師可考慮引用這個例子,讓學生探究有
哪些儀式及習俗仍受重視,並分析其得以保留的原因,以掌握傳統習
俗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及面對的挑戰。

內地以至香港的青少年,對於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趨之若鶩,
反而對於中國傳統節日不大重視。教師可考慮利用這些例子,讓學生
探究外來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節日,以至傳統習俗的影響,從而反映傳
統習俗當面對外來文化挑戰時的處境及回應。

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於文物保育工
作自然大有幫助,例如有財力興建設備完善的博物館、從不同渠道宣傳文物
保育訊息、培訓文物保育專家;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對文物保育工作
帶來挑戰。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引用內地的歷史文化名城為例子 引導學生探究為了滿足經
,
濟發展所需而增加城市用地,就是否需要清拆舊建築;而經濟發展與
文物保育之間,又可以如何取得平衡。例如:

北京市為了擴張中心城區的用地,於是拆毀大片胡同及四合院,
因而引起胡同及四合院的「保」「拆」爭議。而如果清拆的是名

46
人故居,引發的爭議聲音就更大了34。


內地某些地方政府 為了獲取旅遊收益而在自然風景區及古蹟附近大
,
興土木,發展旅遊設施。有輿論批評這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
行徑,而不是為了傳承文化及保護古蹟。教師可以考慮引用與上述情
況相關的例子或個案 讓學生探究這種以經濟收益為核心的發展旅遊
,
行為,在多大程度上能起到保護古蹟、傳承文化的作用。例如:

內地近年興起「故里經濟」熱潮,意圖借助當地為歷史名人的故
里而推動旅遊業發展。然而並非所有這類景區都成功,好像河南
省梁祝鎮
(梁山伯與祝英台愛情故事的發生地點) 「梁祝故里」
的
35
景區,就是投資失敗,建設半途而廢的明顯例子 。



內地近年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非物質文
,
化數量更是世界各國之最 教師可以選取部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
例子(崑曲、古琴),與學生探究中國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及
推廣情況。此外,有意見認為文化遺產不能以文化產業的方式來經營
運作,要避免將文化遺產娛樂化及商品化而向大眾推廣。教師可考慮
引導學生評論這種觀點。



小結:這項學與教重點提及的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育的關係,教師可以考慮與
單元二的相關例子結合探究。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香港保育文物建築
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粵劇)的方式與內地有何異同、內地的經驗有
哪些值得借鏡或從中可汲取甚麼教訓。

--

34
35

第二章第二節乙部完 --

參閱教育局(2011)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與全球化的發展》
(第五章)
,第 70-73 頁。
關於「梁祝故里」的開發情況,可參閱由中國網輯錄的相關新聞報道及評論文章
http://opinion.china.com.cn/event_1626_1.html。

47
丙. 「全球化」單元
根據《指引》,學生將會在本單元「認識全球化這一具爭議的概念和相關的
發展趨勢,並探討和分析全球化的影響和不同人、不同群體對此的回應,特別是
香港和內地對全球化的回應36。」概括而言,建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歸
納為以下五項:
1.

認識全球化:全球化的主要範疇及特點

2.
3.
4.
5.

從經濟層面探究全球化:各地經濟體系的互動與融合
從政治層面探究全球化:全球議題與全球管治
從文化層面探究全球化:文化多元與共融
對全球化的回應:內地與香港、全球化的異議聲音

教師在規畫本單元的課程時,建議利用日常生活例子作為學生學習的入手
點;惟當學生已對全球化有基本認識,則宜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不同地區的人和
群體對全球化的回應,否則學生所學到的就可能只是距離身邊較近的議題,而欠
缺處理全球議題的視野及能力。

36

《指引》
,第 31 頁。

48
1.

認識全球化:全球化的主要範疇及特點

全球化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涉及政治、經濟及文化層面的議題。學生在深入
探究這些範疇的議題前,建議教師首先引導他們初步認識全球化的發展歷程,尤
其是冷戰結束後的當代全球化時期,並了解全球化、地球村、全球一體化等概念
的涵義。


教師在這階段所引用的例子,可從學生日常接觸的現象開始,令他們明白
全球化並非遙不可及 而是存在於平日的生活當中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

從智能手機看全球化:智能手機在世界各地熱賣,而生產智能手機的
企業,更是跨國企業的典型代表。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智能手機在
全球熱賣的原因和搶購者的心態,從而掌握當中反映了哪些全球化現
象。而在跨國企業方面,學生亦可以藉著了解生產智能手機的企業的
生產及營運模式,初步認識跨國企業的特點。





從足球比賽看全球化:教師可以考慮利用足球球例和國際足協為佐
證,初步解說與全球化在政治層面相關的全球管治概念。球隊的外援
人數和其國籍、球員穿著的球衣與球鞋、比賽所用的足球,都可以作
為從經濟層面了解全球化的出發點。而人造衛星直播球賽、明星足球
員瘋魔各地球迷、知名足球勁旅的擁護者遍佈全球,則反映了全球化
在文化層面的現象。

小結


這項學與教重點主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全球化現象,以掌握其大致特點,
作為隨後探究本單元各項學與教重點的基礎。教師在課堂處理了所引述
的探究例子後,可嘗試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他們對全球化帶來的影響有甚
麼感受及意見。



教師不必在這部分用上太多課時,因為涉及的內容可以在隨後各項學與
教重點更深入探究。若教師認為學生已具備全球化的基礎知識(例如學
校已在初中階段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處理有關內容)
,即
使略去此項學與教重點 又或是將它結合至下文的相關部分 亦無不可
,
,
。

49
2.

從經濟層面探究全球化:各地經濟體系的互動與融合

這項學與教重點主要從經濟層面探究全球化現象,建議教師選取跨國企業、
發展中國家的工廠、國際經濟組織、企業品牌與消費者選擇等議題與學生探究,
從而分析全球化浪潮對不同持份者(企業管理階層、勞工、消費者等)的影響及
其回應行動,並進而了解各地經濟體系在全球化進程下的互動與融合情況。


跨國企業的生產流程及管理思維:跨國企業藉著全球化浪潮而擴張規模,積
極向外推銷商品和各種服務,以爭取最大利潤,甚至被批評為這是對發展中
國家的剥削。然而另一方面,跨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可為當地創造就業職位,
並會引入管理技術及資金,有助當地發展。至於跨國企業的生產模式及其營
運理念,同樣有可供探究的爭議點。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間跨國企業作個案,借此引導學生探究跨國企業
在採購原料及生產模式方面有何特點(例如形成了全球生產鏈)
,並
進而了解跨國企業的運作模式與全球化的關係(例如體現資金市場一
體化現象)。



不少企業為了提高商品銷量,因而學習麥當勞快餐店的銷售及管理模
式,甚至公營機構也有不同程度的模仿。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麥當
勞化」(McDonaldization),認為它將會令各地的社會發展逐漸傾向
單一化及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忽略了人性角度的考量37。教師可考慮
與學生探究這種趨勢在香港以至其他地方的情況,並評估其利弊。



教師可以考慮選擇一至兩間跨國企業到海外(例如內地、香港)投資
而有助當地發展的例子作為探究個案,令學生較為全面地掌握跨國企
業帶來的影響。



發展中國家的工廠:跨國企業配合全球化浪潮,取得了到海外,特別是發展
中國家投資發展的機會,並在當地開設工廠,借助廉價原料及勞動力以生產
商品,賺取高額利潤。這些工廠有部分的工作環境欠理想,又或是對工人的
工作表現,以至起居生活都嚴格監管。工人在惡劣環境下辛勞工作,只能賺
取微薄工資。建議教師利用一至兩間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探究個案,讓學生
掌握全球化對勞工階層帶來的影響,以及當中所反映的全球勞動市場一體化
的現象。

37

Ritzer, George (1993),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Pine Forge Press. 中譯本可參閱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
《社會的麥當勞化》
,台北:弘智文化。

50




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位於東南亞(例如越南、泰國、印尼)或南亞(例
如印度、巴基斯坦)地區的工廠為例子,了解這些由跨國企業開設的
工廠的生產情況及工人的生活,而當中更有可能包括僱用童工。若教
師認為這些地區的例子對於學生較為陌生,亦可考慮以內地珠三角地
區的工廠為探究例子。
無論教師以哪些發展中國家的工廠為例子,都建議要讓學生從例子當
中明白未必所有階層都可以從全球化得益,對於只靠出賣勞力的人而
言,全球化可能只是威脅而非機遇;然而從另一角度而言,亦要留意
外來投資為當地人民帶來就業機會,有助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教師
亦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國際社會從哪些方面關注發展中國家工人的情
況,以及有甚麼改善方案及行動。

國際經濟組織:全球化在經濟層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世界多處地方的
經濟體系都形成了互動與融合的關係,有如連成一體,互相影響。而隨着國
際貿易的擴展,於是出現了專責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的組織。以下為建議的探
究例子:






教師可以考慮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為探究個案,引導學生分析它
的成立宗旨與全球化的關係,並衡量反世貿人士所持的理據是否合
理。教師也可以考慮引用一至兩個國家(例如韓國、越南)的經驗為
例,讓學生探究何以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都積極申請加入世貿,而加入
世貿之後又能否令其多數國民受惠。教師也可以考慮以世界銀行、國
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探究個案,讓學生掌握國際經濟組織在全球化過程
中所擔當的角色及影響。
近年以發展中國家主體的新興經濟體(例如「金磚五國」),在多個
國際經濟組織中的地位及影響力都有提升,改變了以往多由已發展國
家主導的情況。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分析全球化浪潮與這些改變情
況出現的關係,並探究國際經濟組織處於這種新形勢下,在多大程度
上能平衡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以及公平處理各方的訴求
,
。

企業品牌與消費者選擇:跨國企業在全球促銷產品的同時,均會積極建立品
牌形象,並利用廣告作宣傳推廣,爭取更大市場份額。而在消費者方面,他
們固然會受惠於全球化的好處,在選購商品及享用服務時有更多選擇;然而
他們亦可能受到密集廣告的影響,在消費時不自覺地只從商品是否屬於知名

51
品牌的角度考慮,甚至因為跨國企業不斷擴張而擠壓了本土商品市場的發
展,最後消費者的選擇或會因此而減少。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從學生日常接觸的知名品牌入手,選取一至兩項作為例
子,然後與學生探究這些商品在全球建立品牌的過程,以及它們在香
港(或某處地區)的發展及銷售情況。建議教師將探究重點放在了解
全球化在哪些方面有助商品向世界各地推廣,而當中廣告宣傳又發揮
了甚麼作用。



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反思他們消費時在多大程度上被商品的品牌形
象及廣告訊息所左右,從而衡量品牌及廣告如何影響大眾的日常生活
及消費行為。另一方面,亦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本土商品及提供的
服務是否一定難以匹敵國際知名品牌,以及若市場由少數知名品牌壟
斷,對消費者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52
3.

從政治層面探究全球化:全球議題與全球管治

這項學與教重點旨在探究全球化現象在政治方面是促進了國際間的了解,還
是加劇了彼此之間的衝突。建議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全球化在政治層面的特
點,並掌握全球管治的意義及其不同層次;繼而了解國際機構及非政府機構在全
球管治當中擔當的角色及作用;最後可引用具體例子,探究國際社會在處理跨國
事務時如何體現全球化現象及其影響。


國際機構在全球管治擔當的角色:建議教師選取聯合國、歐盟、上海合作組
織等國際機構作為探究個案,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機構的成立宗旨、組織架構
及行動,並從它們的行動當中探究全球管治的重要爭議點:國家主權在全球
化下是否漸趨削弱。此外,建議教師在全球管治的不同層次內選取國際機構
例子38,以增加學生對全球管治各層次的認識。






上海合作組織屬於地區層次的國際機構。教師若以上海合作組織為
探究個案,除了可說明某一地域的國家如何透過成立國際機構處理
共同關心的問題外,亦可考慮與學生探究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
原因、行動、所擔當的角色及需要承擔的責任(聯繫下文第 5 項學
與教重點)。

非政府機構在全球管治擔當的角色:非政府機構是全球管治的其中一個重要
參與者,它們建立起全球網絡,並經常動員各國公民在環境保護、扶貧、救
死扶傷等國際事務上展示其理念及行動,帶動了全球公民社會的出現。然而
另一方面,非政府機構的工作也有其局限,而某些較為激烈的行動方式,亦
引起持份者之間的爭議。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38

聯合國屬於全球管治內最高層次的國際機構。教師若以聯合國為探
究個案,可考慮以維持和平步隊為例子,引導學生認識聯合國根據
甚麼原則而派出維持和平部隊到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執行任務,並
衡量此舉對有關國家的主權的影響。此外,更可進一步探究若按照
全球管治的理念,保障人權與維護國家主權之間是否存在衝突,以
及兩者如何取得平衡。

教師可以考慮以綠色和平的其中一至兩項行動,例如反核試、拯救海
洋生物(鯨魚、鮪魚等)、推動環境保護以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等作為
探究個案,引導學生了解該組織如何推動國際社會關注環境保護的議

關於全球管治的不同層次,教師可參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綜合人文科全球化單元網上
課程〉
,第五講。取自 http://www.cuhk.edu.hk/soc/courses/globalization/ih2004.htm。

53
題,從而探究非政府機構的特點、功能、行動方式及局限,以及在全
球管治當中擔當的角色。此外,教師亦可以考慮聯繫單元六的相關學
與教重點(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的協作與衝突)。詳見本章的「能源
科技與環境」單元。




無國界醫生也是一個可以考慮選取作為探究個案的非政府機構,並可
與單元五的學與教重點(國際醫療協作)互相配合。詳見本章的「公
共衛生」單元。

從處理跨國事務體現全球化現象:建議教師選取具體例子(例如打撃恐怖主
義、對付跨境犯罪、商議氣候危機、協力保護環境、促進資源開發、處理傳
染病疫情)與學生探究,而探究重點在於各國在處理這些跨國事務時能否加
強國際合作或減少國際衝突,從而為全球或某處地區的人民帶來福祉。此
外,教師在處理這項學與教重點時,亦可以與單元五及單元六的相關學與教
重點互相配合。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從世界衛生組織處理非典型肺炎(SARS)的經驗看國際合作處理傳染
病疫情。對抗非典型肺炎的行動涉及全球多個國家,正是全球管治的典
型例子,同時可聯繫單元五的學與教重點。而領導這次抗疫行動的世界
衛生組織,正是現時重要的國際機構之一,學生亦可以透過認識它在抗
疫行動中的工作而對國際機構的特點、功能及角色加深認識。
 從對付索馬里海盜看國際社會處理跨國犯罪問題。教師可以考慮利用這
個例子與學生探究國際社會在甚麼情況下會發起合作行動。此外,當地
的海盜問題即使備受多國關注,但未能徹底解決。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
學生分析這種情況反映了各國合作處理跨國問題
(不限於海盜)
時會遇
上甚麼困難,並嘗試提出一些解決建議。

54
4.

從文化層面探究全球化:文化多元與共融

這項學與教重點旨在探究全球化現象對各地文化發展的影響。以歐美(尤以
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藉著全球化浪潮而向外傳播,它對本土文化帶來衝撃之
餘,亦會與本土文化產生互動關係。此外,各地文化的接觸機會增加,這在多大
程度上增進彼此的了解及溝通,也是這項學與教重點需要處理的議題。


強勢外來文化的影響:全球化在文化層面的其中一個特徵,是西方文化借助
跨國傳媒、互聯網、流行文化等工具,再配合歐美國家的政治影響力而向世
界多處地方傳播,影響了當地的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甚至可能令當地部分
人士以為西方文化就是現代文明的代表。由此而引起的爭議點,就是在全球
化浪潮下,究竟各地文化是否逐漸走向單一,還是仍能保持多元。以下為建
議的探究例子:






荷里活電影幾近風行全球,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美國的生活方
式、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如何藉著荷里活電影這種流行文化而向外
傳播,並進而影響各地人民的思想與行為模式。教師亦可引伸探究
中國電影若要進軍國際電影市場,是否需要大量參照荷里活所建立
的電影模式,從而評估強勢文化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力。
內地正於上海興建迪士尼樂園,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此舉將對中
國傳統文化帶來甚麼衝擊。此外,英文為現時世界上流通最廣的語
言,這種情況又在多大程度上有助《哈利波特》成為全球的暢銷小
說,亦是可以考慮讓學生探究的例子。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互動:以歐美為主導的西方強勢文化,誠如上文所述
對本土文化帶來重大挑戰;然而從一個角度而言,即使是強勢的外來文化,
在進入某處地方時,亦未必一定被全盤接受,往往需要經過自身調適,並要
與本土文化互動交流,才可以落地生根,取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又是否一定帶來具創
新成份的文化,還是僅以文化交融為藉口,而實際上只屬商業宣傳的手段。
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美式足球在美國是極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卻不見得在世界其他地方
流行起來;感恩節是美國的重要節日,亦不甚流行於美國以外的地
區。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部分美國文化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受歡
迎的原因,從而了解文化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與其所在地的歷史淵源
及民族特點相關,即使向外輸出,亦未必一定可以風行外地。

55






很多大型跨國企業,都有本土化的推廣及行銷策略。例如麥當勞在
東京、首爾、台北、北京及香港,他們的營運策略及推廣宣傳重點,
都會因應當地文化品味及生活習慣而互有不同39。建議教師從這些例
子當中,引導學生探究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為何及如何產生互
動關係。
較為弱勢的非西方文化,亦有機會藉著全球化浪潮而將其特色與精
髓反向傳輸到西方。中國功夫、日本壽司、印度瑜伽等,都是明顯
例子。教師可考慮利用這些例子,說明各種文化只要有交流接觸的
機會,其實是會互相影響與滲透,未必一面倒地由強勢文化主導。

文化接觸與交流:隨著全球化潮流擴展,世界各地人民交流接觸的機會大
增。然而接觸增多,是否就可以促進彼此的了解,並且有助不同文化和價值
觀互相融和、演進,仍是值得繼續探究的議題。建議教師以現時日趨興盛的
旅遊業為焦點,並引述具體旅遊勝地為探究個案,引導學生分析在全球化背
景下,旅遊業對於促進地區發展的利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進不同文化之
間的了解及溝通。此外,亦建議教師利用這項探究議題,引導學生反思對其
他文化抱持欣賞及尊重的態度。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雲南省麗江古城於 1997 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當地政府積極開發旅
遊,大量漢人湧進古城租鋪營商,帶來了滿足遊客的城市娛樂消費
場所,而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商店反而不斷減少。



39

馬爾代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積極發展旅遊業,旅遊收益所得提
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隨著遊客湧至,亦令該國的傳統文化及
生活方式產生變化,當地部分年青人更沾染了外來文化的不良風氣
而帶來社會問題。

教師如發現班內有學生曾赴外地旅遊或參加交流活動,亦可以考慮
利用他們的親身經驗作為探究活動的起點及例子。

Watson, J. L. (Ed.). (2006).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可參閱詹姆士.華生(2007)《飲食全球化 ---- 跟著麥當勞.深入東
亞街頭》,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56
5.

對全球化的回應:內地與香港、全球化的異議聲音

學生從上述各項學與教重點,相信已大致涉獵全球化各範疇內不同持份者的
意見。而在這一部分,教師可讓學生集中探究全球化浪潮下內地與香港的反應,
以至其他人士的異議聲音。


香港對全球化的回應:建議教師從兩方面探究香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站穩腳
跟及向前發展。第一是探究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在確立自己的定位之餘,內
地以至國際社會對香港有哪些評價,而香港又怎樣從這些評價當中檢討得
失,以求再進一步。第二是檢視香港如何利用及加強自身優勢來回應全球化
的挑戰。另一方面,教師亦可按校本情況規畫課程,將這項學與教重點結合
單元二的相關部分一併處理。


香港的定位及外界評價:這項學與教重點是將香港置於全球層面思考,
先從香港的自我定位開始,然後再看香港的對外形象、地位、優缺點、
競爭對手的挑戰等。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建議教師選取由國際機構所作的調查和報告,例如〈世界競爭力
排名報告〉〈經濟自由度指數〉〈全球化排名指數〉
、
、
,讓學生認
識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評價,並從這些評價當中分析香港的優勢及
需要改善的地方。





教師可考慮利用「亞洲國際都會」作為讓學生認識香港自我定位
的開始,進而了解香港提出這個定位的原因、反映了香港具備哪
些特點及優勢,以及評價這個定位是否準確體現了香港的情況。

建議教師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每年都會發表的
〈中國城市競爭力
發展報告〉為例子,讓學生了解香港在全國所處的位置、優勢及
危機,從而檢討現況及籌畫未來發展的路向。

香港的發展路向:面對全球化浪潮,香港需要不斷充實自身優勢,並積
極開發發展方向。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項例子,例如加強教育投資以培
訓人才、鞏固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引導學生探究它們是
否(或如何)有助香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及把握機遇。

內地對全球化的回應:這項學與教重點主要探究內地如何面對全球化帶來的
挑戰與機遇,以及所採取的回應策略。建議教師從政治、經濟及文化等範疇
選取議題,並聯繫單元三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學與教重點一併處理。

57


政治範疇:這部分亦可視作為外交範疇,建議教師從某類外交專題、中
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回應國際社會的政治事件等項目,選取合適例
子讓學生探究。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就外交專題而言,醫療外交、能源外交都是可以考慮的項目,
而且這兩項可分別結合單元五及單元六的相關學與教重點。詳
見本章「公共衛生」單元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



就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而言,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項中國
參與聯合國事務的行動為探究例子。此外,也可以考慮以中國
籌組上海合作組織為探究例子 詳見本單元第 3 項學與教重點
。
。



全球化令資訊傳播迅速,於外國發生的政治事件,會藉著不同
媒體的報道而傳入中國。建議教師選取近期發生的政治事件為
例子,探究中國有甚麼回應行動,而這些事件又在哪些方面及
在多大程度上對中國帶來影響。



經濟範疇:教師可以考慮以中國參與國際經貿組織及對外貿易情況為
例,了解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及機遇。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教師可考慮利用具體例子,與學生分析中國貨物在國外銷售時
面對的難題,從而引導學生探究中國貨物在國際市場的競爭
力、當地廠商及消費者對中國貨物的態度等議題。





2011 年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週年,建議教師選取相關新
聞及評論文章,並附以數據資料,讓學生探究中國加入世貿之
後的得失。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大為提升,按國民生產總值而
言,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中國
躋身新興經濟強國之列,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所擔當的角色
及需承擔的責任。

文化範疇: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近年中國積極向外國推廣中國文化的
原因及行動,並評估其成效。而在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方面,則可引導學
生探究外來文化傳入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和
維護中國文化之間取得平衡。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58






中國近年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向外國推廣中國文化,例
如安排中國文物出外展覽、在外國成立孔子學院。建議教師引
導學生分析這些推廣中國文化行動的成效,以及對於中國國際
形象的影響。
內地不少年青人歡迎西方文化,曾引起部分學者擔心中國傳統
文化逐漸被忽視,因而提出抵制西方節日的言論40。建議教師
引導學生分析類似這些針對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言論,它所提
出的理據是否合理,從而進一步探究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和維
護中國文化之間取得平衡。

全球化的異議聲音:教師可考慮將這部分作為本單元的總結,引導學生從正
反兩面建立他們對全球化現象的基本立場,日後即可據此分析各項與全球化
相關的議題。若教師認為這部分的議題不宜獨立處理,亦可選擇滲入上文相
關的學與教重點內讓學生一併探究。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某些批評全球化的人士及團體,認為推動自由貿易的結果不會令發
展中國家的貧民受惠;而若要矯正自由貿易的弊病,推動公平貿易
會是其中一條出路。教師可以考慮利用樂施會於世界多處地方推動
公平貿易為例,與學生探究公平貿易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改善發展中
國家的人民生活。教師在處理此項例子時,亦可與學生重溫非政府
機構的角色及功能。



就憂慮美國文化向外擴張而帶來文化單一化或庸俗化而言,教師可
考慮利用星巴克在故宮的遭遇,讓學生探究美國文化向外擴張時所
遇到的挑戰。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星巴克在故宮開業是糟蹋中華文
化,還是這僅屬某些反對人士的過敏反應。教師也可以舉出其他國
家或地區類似的例子作對比,擴闊學生的視野及思考空間。

-- 第二章第二節完 --

40

〈維護中國文化主體性促商家反思聖誕營銷 十博士生倡抵制聖誕節〉《大公報》
,
,2006 年 12
月 22 日。

59
第三節:
「科學、科技與環境」學習範圍

「科學、科技與環境」學習範圍,包括「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
兩個單元。
「公共衛生」單元主要探究疾病傳播與影響健康的各項因素,並從科
學、歷史、道德、文化等角度,審視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公共衛生議題。至於
「能
源科技與環境」單元,則涉及能源科技如何改善人類生活素質及對環境的影響,
亦會探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出現與科學及科技發展的關係。
這兩個單元涉及較多科學與科技知識,表面看來與以社會人文學科知識為主
的其他四個單元不同。然而它們所探究的議題,其實都是在社會之內發生,和人
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會文化難以分割。此外,發展醫療科技及能源科技,均要運
用龐大社會資源,不可輕率而行。由此可見,教師不宜只從科學與科技角度選取
探究議題,應引導學生從科學、科技、社會、環境這四者的相互關係展開分析,
並請留意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探究角度,在處理與這個學習範圍相關的議
題時,同樣不宜忽視。
從本科課程各單元的聯繫而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
、
、
代中國」及「全球化」這四個單元,可以利用同心圓來展示它們的關係,而「公
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兩者,由於內容重點有異,未必可以將它們歸入
同心圓之內;但誠如上文所言,它們與個人行為及社會文化因素互相聯繫,故此
可以視為橫向橋樑,在探究這兩個單元的議題時適當加入其他單元的相關元素,
以豐富探究議題的內涵,並擴闊學生視野。
下文分別說明「公共衛生」單元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的學與教重點及
建議探究例子,教師請留意這些例子可見於本地、國家甚至全球情境,而且亦與
個人生活習慣及行為相關。此外,教師不必與學生深究這些例子的科學知識細
節,宜將學與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整理及分析各持份者的觀點,從而建立個人對
公共衛生、能源科技,以及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相關議題的立場。

60
甲. 「公共衛生」單元
「公共衞生」單元主要探究影響大眾健康決定的因素,特別是健康資訊的內
容及這些資訊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此外,醫療科技發展的得失及由此而引發的
爭議,以至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政策的關係等,教師亦不宜忽略。概括而言,建
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歸納為以下四項:
1.

對疾病成因及公共衛生的理解

2.
3.
4.

健康觀念及健康資訊
醫療科技的發展及其爭議
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發展的挑戰

學生在探究本單元的議題時,需要具備基礎科學知識。例如當涉及傳染病及
非傳染病的議題,學生需要辨別兩者的不同之處,以及能舉出傳染病和非傳染病
的例子。學生亦要知道傳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致,而人體是有免疫系統抵抗疾病
等,但不必深入探究當中的科學原理。
本單元無意要求學生深入認識各項醫學知識,例如涉及病理學、細菌學的專
門醫學理論,亦不必仔細掌握各項醫療科技的功能及操作技術。建議教師將學與
教重點放在這些醫療技術對社會的正反影響及引發的爭議,尤其是各持份者在社
會及道德層面方面的不同意見。

61
1.

對疾病成因及公共衛生的理解

這部分可視作本單元的導論,建議教師利用歷史或近期發生的疫症個案作為
例子,使學生了解政府和大眾對抗傳染病的態度和處理方法,以及這些態度和處
理方法如何受到社會與文化因素所影響。以下為建議的探究個案:


香港在十九世紀後期爆發鼠疫,政府採取一系列抗疫措施,而某些措施如
防疫人員登堂入室搜查有否收留疫症患者、規定鼠疫死者屍體必須交政府
處理而不可由家人殮葬,更因與華人習俗不同而引發民怨。在疫症過後,
政府積極關注公共衛生,市民亦開始改變生活習慣。



2003 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性症(非典型肺炎、沙士)
,根據
微生物學家的研究,該疫症的病毒一直潛伏在蝙蝠體內,其後經蝙蝠而傳
染給果子狸,而人類則因進食果子狸而被感染。政府當時推出多項防疫措
施,以免疫症蔓延。在疫症過後,政府於 2004 年成立衞生防護中心,旨
在提升香港公共衞生系統以應付公共衞生的挑戰。至於社會各界的公共衛
生意識,亦有所提升。



小結


上文以兩個個案為例,旨在增加學生對疫症的認識和擴闊視野。若教師
認為課時緊絀,可只選取其中一個例子。此外,教師亦可考慮按校本情
況而選取其他個案讓學生探究。而無論所選取的是甚麼個案,學與教重
點都在於政府及大眾從疫症當中汲取了甚麼教訓,從而有助在疫症後改
善公共衛生設施及修訂相關政策,以及提升公共衛生意識。教師在處理
這些疫症個案後,請總結並帶出公共衛生概念,以及影響公共衛生決策
的因素。此外,亦請避免在這部分使用太多課時。



教師利用這些疫症個案時,亦可以考慮聯繫與單元三主題 2:「中華文
化與現代生活」的相關議題,促使學生思考傳統習俗如何面對現代社會
衝撃及其回應之道。例如探究十九世紀時的香港華人,為甚麼會認為政
府的防疫措施不符傳統習俗而產生抗拒行為;又例如部分中國人嗜吃野
味,而此舉卻容易令人感染傳染病,故可引導學生探究中國人的飲食文
化與公共衛生的關係。

62
2.

健康觀念及健康資訊

健康觀念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大眾如何理解健康,將會影響政府怎樣處理
公共衛生議題和制訂相關政策;而大眾對於健康的理解,亦可能源自他們曾經接
觸、以至所相信的健康資訊。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的學與教重點時,可考慮利用個
案向學生介紹大眾於不同時期對於健康理解的轉變,繼而再探究健康資訊的來
源、內容及其影響。


健康觀念的轉變:傳統衛生觀念 → 醫學模型 → 公共衛生觀念41


建議教師利用大眾於不同時期對肺結核的認識及治療方法為例子,說明
大眾對於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導致轉變的原因。
傳統衛生觀念
肺結核的成  上天對世人
因
的懲罰

 細菌感染

採取的診治  看巫醫或前
及預防措施
往聖地


醫學模型

 疫苗注射

公共衛生觀念
 衛生及居住環境

惡劣
 居住環境擠迫
 提供充足的房屋
 改善環境衛生

小結





42

除了肺結核個案外,教師亦可選取其他疾病作為探究例子。

個人生活模式與健康的關係


41

學生毋須深入理解這三種觀念,學與教重點在於掌握健康觀念的
轉變,以及探究帶來轉變的原因。而在這三種觀念當中,亦以公
共衛生觀念最為重要,以配合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
係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42若個人生活模式導致身體健康
受損、精神萎靡,甚至因這些個人行為而增加公共醫療體系的負擔,令
社會為此而付出代價,那就需要提升至公共衛生的層次來討論,促使大
眾更加關注及重視其個人生活模式,並可進而探究個人與集體(例如人

下文關於健康觀念轉變的內容,取自教育局(2011)
《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
(第二章)
,
第 23 至 24 頁。
見世界衛生組織網頁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63
民、政府)在推動公共衛生方面所擔當的角色及其責任。


教師可以考慮在課堂選取某些個人生活模式,並附以新聞或統計數據讓
學生探究。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普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都缺乏運動,教師可以考慮引導學生探究這
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與香港人的生活節奏有關,
並可進一步探究這
種生活節奏是否亦常見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



個人飲食習慣對於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教師可以考慮從香港人的
飲食習慣入手以引發討論。探究重點包括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
係、快餐文化與肥胖現象等。另一方面,亦可討論若某些國家或地
區的政府以立法(例如立法規定學校的餐單以避免學生肥胖)、徵
稅(例如向含有飽和脂肪的食物徵稅)等方式來防止人民過於肥
胖,是否干預個人自由。
吸煙有損身體健康已屬不爭之論,惟推行禁煙措施的方式,以及如
何防止青少年開始吸煙等議題,仍有爭議之處。教師可嘗試以香港
作為場景,探究香港反吸煙措施引起的爭議,亦可聯繫單元一而探
究香港青少年吸煙的心態及現況。



 小結






教師在處理這部分的議題時,宜將重點放在有關公共衛生的爭議
點,並引導學生了解各持份者的觀點後建立自己的觀點。
教師可考慮在適當地方引入與其他單元相關的內容,例如利用生活
素質概念檢討香港人缺乏運動及飲食習慣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從
全球化層面討論快餐文化傳入各地的情況及影響、從法治角度判斷
禁煙措施是否妨礙個人自由、從檢視個人成長歷程分析青少年嘗試
吸煙的心態。

健康資訊
 建議教師先向學生介紹健康資訊的來源及主要發佈渠道,並討論應如何
判斷這些資訊的可信程度。
 教師可以考慮利用個案探究方式,讓學生了解健康資訊對於大眾日常生

64
活,以至健康理解的影響,並進而探究政府應否或如何監管這些健康資
訊。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保健食品及瘦身廣告: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廣告的可信
程度和影響,並視乎情況而簡介香港現有法例如何規管健康資
訊、這些法例又是否有漏洞等。此外,亦可比較其他國家或地
區的有關法例,並討論香港是否需要訂立更嚴謹的法例以加強
規管。



醫學美容:聲稱結合醫學的美容服務,近年在香港日趨普及。
然而這類美容服務的醫療風險很高,消費者可能只被廣告訊息
所吸引而未有留意。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類美容服務的普
及原因、提供醫學美容服務的公司的宣傳手法是否有誤導成
份、政府應如何監管這類美容服務等議題。

 小結


以上各項探究例子,教師可按校本情況選取使用,而重點在於使學
生分辨這些健康資訊傳遞了甚麼訊息,以及這些訊息的影響。至於
探究範圍是否需要延伸至香港以外的情境,亦請教師因應課時及學
生能力而自行決定。



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例子時,可以考慮引入與其他單元相關的
內容,例如配合單元一的自我了解主題,引導學生探究時下流行趨
勢對青少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傳媒傳遞的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
響。又例如單元二的法治主題,亦與應否或如何監管健康資訊有關,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法治角度展開探究。

65
3.

醫療科技的發展及其爭議

醫療科技發展有助改善人類健康,亦會引發社會及道德方面的爭議。另一方
面,醫療資源的分配、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涉及的風險等,亦是這項學與教重點需
要處理的項目。


教師可以考慮從治療和預防疾病為入手點,引導學生探究醫療科技如何有助
改善人類健康。以下為一些醫療科技的例子及建議的探究重點:


診斷及治療疾病的新方法、技術及器材不斷出現,例如心臟導管手
術、微創手術、標靶治療癌症。而在預防疾病方面,由於有更準確
的診斷器材和更方便的診斷方法,再加上政府宣傳推廣,於是各種
預防疾病的檢查方法,例如大腸癌檢查、子宮頸癌檢查,逐漸為大
眾認識及接受,從而減低發病機會。



學生不必詳細了解以上例子的醫學原理,亦毋須深究各項醫療技術
細節,學與教重點在於掌握人類如何因醫療科技發展而受惠。教師
亦可考慮利用這些例子,讓學生了解健康資訊如何影響大眾對健康
的理解及關乎其個人健康的決定。



醫療科技有助改善人類健康,平均壽命亦因此延長。教師可以舉出世界或香
港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為例子,並由發展醫療科技的好處入手,進而探究人
類因健康改善而帶來的正面影響,例如促進社會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然而人
類越來越長壽亦隨之而帶來社會問題,例如照顧老人、社會養老負擔增加、
人口老化趨勢加劇。而當學生探究如何處理這些社會問題時,就可以將焦點
從醫療科技發展層面延伸至社會上的爭議議題。



醫療科技的研發費用不菲,某些醫療科技是否值得繼續研發,又或是在資源
調配的優次上,究竟應集中投放資源於預防還是治療,以至投放資源時應如
何考慮疾病爆發的風險因素而避免浪費等,往往成為社會的爭議點。以下為
發生於美國及香港的例子,提供予教師參考:


43

人工心臟:教師可考慮利用這個發生於美國的個案43,引導學生討論
某項醫療技術需要投放很多資源而受惠者只是少數病人,這是否可以
成為停止應用或繼續研發的理由。教師亦可以嘗試在討論美國的個案
後,將探究重心轉移至香港,要求學生就香港情況分析政府投放資源
於公共衛生範疇時,預防疾病是否應予以優先考慮。

參閱教育局(2011)
《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
(第二章)
,第 43 至 44 頁。

66
 接種預防疫苗:教師可考慮利用特區政府在 2009-10 年推出的人類猪
型流感疫苗接種計畫為例,說明接種預防疫苗的效用和風險,以及購
買過多疫苗可能浪費資源的情況。


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這些科技會否被濫用,或會否因使用這些科技而
帶來人倫道德方面的爭議,教師都可以在課堂和學生討論。以下建議數項可
能被濫用,以及或會引起道德爭議的醫療科技例子予教師參考:
 濫用抗生素:建議教師選取香港及(或)內地為例子,引導學生了
解兩地濫用抗生素的原因及影響(學生不必深究當中的醫學原理)
,
並探究改善這種現象的方法。
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前提是要取得器官,那麼社會上是否有足夠
的器官捐贈者?而且如果器官捐贈者很少 又可以從哪些渠道取得器
,
官?這些渠道又是否合法及合乎道德?這些都是富爭議性的議題 建
。
議教師利用香港及(或)內地的情況為例引導學生探究。而在探究期
間,亦可以考慮引入中國傳統觀念(例如死後須留全屍)一併討論。
 生物科技: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項例子讓學生探究,但學生毋須仔
細了解這些生物科技的科學原理 宜將學與教重點放在這些生物科技
,
所引發的爭議。例如發展生物科技究竟是優化物種,還是擾亂了自然
界生態?它在多大程度上為人類帶來福祉?人工受孕、代母產子、選
擇子女性別等醫療科技,在醫學發展、法律、道德倫理等方面引發了
甚麼爭議?

67
4.

維持及推動公共衛生發展的挑戰

教師可以從香港的公共衛生政策、內地與香港的跨境通報機制、跨國公共衛
生事務等層面選取相關探究議題。而在引導學生探究這些議題時,亦要令他們掌
握當中的爭議點,例如政策制訂者(政府、國際機構等)擔當的角色、資源分配
的優次、政策能否促進社會公平、解決社會或國際之間的矛盾。


香港的公共衛生政策:建議教師選取統計數據,介紹香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
的醫療衛生總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44,令學生概略了解香港的醫療
開支情況。教師並可考慮結合上文提及因醫療科技發展而令人類壽命延長,
醫療開支亦將相應增加的趨勢,引導學生探究公共醫療開支應怎樣分配,以
切合社會需要及提供多元化的醫療服務。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藥物名冊制度:醫院管理局於2005年開始在醫院推行藥物名冊制
度,它所引起的爭議,主要在於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能否滿足
社會上低收入人士的需求。而透過探究這項例子,相信亦可加深學
生對於香港草根階層生活素質的認識。



中醫在香港的發展:現時香港的公營及私營醫療體系,都是以西醫
為主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中醫及西醫對診斷及治療疾病
的不同之處,繼而探究政府如何(或應否)協助中醫的發展。



跨境通報機制:在一國兩制架構下,內地與香港緊密相連,人貨交流頻繁,
在不同範疇都設有跨境通報機制。若從公共衛生的範疇而言,則建議教師以
食物安全及預防疫症為其中兩項重點,教師可考慮選取近期或過往的具體例
子讓學生探究,例如檢驗內地運港食物,確保食物安全;於禽流感肆虐期間
限制內地輸入活家禽的數量,防範疫症蔓延到香港。至於各項例子的探究重
點,均宜放在跨境通報機制對於維護香港公共衛生的作用。



跨國公共衛生事務:建議教師從組織、制度等方面選取探究例子,並可考慮
在探究時聯繫「現代中國」、「全球化」等單元的學與教重點。以下為建議
的探究例子:


44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對抗愛滋病:建議教師聯繫全球化單元的全
球管治概念,說明世衛在處理全球公共衛生議題的角色及功能。繼
而可考慮選取世衛對抗愛滋病(或SARS、人類猪型流感)為例子作
較深入的討論,而重點可放在世衛如何協調各國預防疾病。教師亦

參閱食物及衛生局網頁 http://www.fhb.gov.hk/statistics/cn/statistics/health_expenditure.htm。

68
可嘗試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如何配合世衛對抗愛滋病
(或其他傳染病)
的行動,並評價其得失及提出改善建議。




藥物專利權: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藥物專利權的利弊,以及將探
究重點放在國際社會如何協助發展中國家取得所需藥物以治療國內
病人。教師亦可以考慮從藥物專利權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延伸探究
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之間的差距與矛盾,以反映國際社會的貧
富懸殊現象,而這點亦與經濟全球化的學與教重點有關。

國際醫療協作:國際社會如要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國內醫療技術較為落後的
現狀,其中一種方法為透過不同途徑的國際醫療協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
助。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醫療外交(衛生外交)
:建議教師引用中國政府近年派出醫護人員前
往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提供醫療援助為例,讓學生探究這
些行動的效果。教師亦可以考慮結合單元三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學與
教重點,引導學生討論此舉可否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及形象。
如課時許可,教師亦可嘗試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或地區(例如古巴)
推動醫療外交的例子。



非政府機構的慈善及人道援助:建議教師選取一至兩個非政府機構
(例如無國界醫生、宣明會、樂施會)的行動為例,讓學生探究非政
府機構的援助行動的貢獻及局限,並借此加深學生認識非政府機構在
全球管治方面所擔當的角色及功能。另一方面,教師亦可以考慮搜集
參與這些非政府機構的人物個案,透過他們的經歷與學生探究世界公
民應具備甚麼特質。

-- 第二章第三節甲部完 --

69
乙. 「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探究的內容,包括能源科技的發展如何影響大眾的
生活、使用能源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及所引起的環境問題、能源政策與生活素質、
可再生能源的分佈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等。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推廣,
以及不同持份者如何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承擔相應責任等,都是本單元的探究方
向。概括而言,建議教師將本單元的學與教重點歸納為以下四項:
1. 能源科技的發展及應用
2. 能源政策與環境的關係
3.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實踐
4. 能源與環境問題在國際層面的協作及衝突
學生在探究本單元的議題時,需要具備與能源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能量的
形式、能量的轉換、能源效益,這對於他們探究與能源科技相關的議題,相信會
有幫助。此外,學生亦要知道氣候變化的現象及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並了解生
物與環境的互相依賴性,惟學生毋須深究所涉及的科學原理。而上述各項基礎知
識,學生應曾經在小學及初中階段學習過了。
教師請留意本單元無意要求學生深入認識各項能源科技的專門知識,亦不必
仔細了解各項能源科技的操作技術。教師宜將學與教重點放在這些能源科技對社
會帶來的正反影響及引發的爭議,尤其要留意各持份者對這些議題的不同意見,
並引導學生根據實質證據(例如關於能源的統計圖表、趨勢圖、使用量)展開分
析及作出判斷。

70
1. 能源科技的發展及應用
教師在規畫這部分課程時,可考慮先選取一至兩個個案,讓學生了解使用能
源如何改善人類生活及推動經濟發展,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代價。教師繼而可再
較為深入地與學生探究不可再生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利用、能源科技的新
近發展情況等議題。


人類使用能源的個案:教師可以考慮選取歷史上人類使用能源的個案讓學生
討論,而這些討論應屬於導論性質,教師不必要求學生深入了解個案詳情,
也可留待日後處理相關學與教重點時,再引導學生仔細研習。以下為建議的
探究個案,請教師將重點放在讓學生初步了解使用能源而帶來的利弊:


歐洲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教師可以利用這個例子,向學生強調以煤
作燃料的蒸氣機,正是當時的重大發明,可以大大提高社會的生產
力,並因此而改變了人類對於社會發展的價值觀;然而另一方面,亦
因為使用化石能源而帶來了環境污染。





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教師毋須在此詳述改革開放的歷程,亦不必過
多涉及使用能源以外的範疇,建議將探究焦點放在能源使用與經濟發
展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初步思考促進經濟增長與保護環境之間的
衝突可以如何處理。

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使用:建議教師先讓學生認識能源的分類,然後利用
個案探究方式,引導他們探究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況及引發的環境問題。


使用化石能源情況及引發的環境問題:建議教師先向學生介紹化石能源
的類別及其開採情況,繼而使用具體個案(例如有關中國的例子以配合
單元三課程)作較深入探究,重點在於指出使用化石能源帶來環境污
染,影響人民健康及降低生活素質,故此現時不少國家或地區都傾向盡
量減少依賴化石能源。



使用核能情況及引發的爭議:建議教師利用2011年3月日本福島縣核電
廠事故作為個案,引導學生了解核能發電的利弊,但毋須深究當中的科
學理論。以下為建議的探究重點:


教師可要求學生就各國對福島縣核電廠事故的反應及評論展
開討論,而重點可放在應否繼續發展核電的爭議,並可嘗試將
爭議點集中在發展需要、運作安全、對環境的影響等環節。

71




若教師認為需要多利用一個個案以深化學生對於核電的認
識,則可考慮以法國為例讓學生探究。法國是現時全球最依賴
核電的國家,自發生福島縣核電廠事故後,法國是少數表態繼
續支持使用核電的歐洲國家。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並評論法
國繼續使用核電的原因,並嘗試與決定在未來關閉核電廠的德
國,以及將會繼續發展核電的中國比較,從而較為全面地考慮
及判斷應否繼續發展核電。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建議教師提供某些國家或地區開發可再生能源的
個案讓學生探究,並嘗試歸納使用可再生能源有哪些常見的爭議點,例如是
否具備開發的條件、費用及技術;對於環境以至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等。


開發來自大自然的可再生能源:教師可選取某些國家或地區開發與其自
然環境配合的可再生能源個案讓學生探究,例如丹麥欠缺煤炭、石油等
資源,遂轉而利用其地理形勢而大力發展風力發電;而冰島則利用其豐
富地熱資源而發展地熱能,全國消耗的電能全部來自水電和地熱能;中
國利用長江三峽及西南部地理形勢而建立水力發電站。教師並可嘗試進
一步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國家或地區開發可再生能源的經驗是否可供內
地或香港借鏡。



發展生物燃料的爭議:近年國際油價攀升,令不少國家或地區積極開發
化石能源以外的替代能源,其中一項頗受重視的方向為發展生物燃料
(以玉米、甘蔗、藻類、廚餘等為原料)。建議教師選取積極開發生物
燃料的國家或地區(例如美國、巴西)為探究個案,並將探究重點集中
於開發生物燃料的爭議點,例如會否因此而影響糧食供應及令糧價上
升、它是否環保能源、它的繼續開發前景。此外,也可考慮進一步探究
內地或香港是否具備開發生物燃料的條件。



小結:教師請向學生強調開發可再生能源無疑是大勢所趨,但要留意任
何國家或地區均應根據其自然環境、所掌握的技術及資金等條件而開發
最切合其國情的可再生能源。此外,亦應提示學生在開發、生產及運輸
可再生能源時,亦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破壞環境,所以在決定開發或是
否繼續開發某類可再生能源之前,必須充份考慮其開發代價及成本效
益,以至各相關持份者的利益。

72
2. 能源政策與環境的關係
人類生活依賴能源,而使用各類化石能源卻對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
此在善用能源及盡力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各地政府都會因應情況而制訂切合國情
的能源政策。建議教師先與學生探究使用能源對環境的影響,繼而以內地及香港
為個案,了解制訂能源政策時的考慮因素。


使用能源對環境的影響:由於使用能源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環境的例子頗多,
建議教師以酸雨及光污染作為探究例子。而關乎空氣污染及全球暖化的議
題,則可考慮放在其他學與教重點內處理。
 酸雨: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形成酸雨的原因,並應特別指出這些原因
與人類使用能源及發展工業有關。至於影響方面,除了環境層面外,
酸雨會破壞文物,故亦可考慮在文物保育的層面進一步探究。
 光污染:香港有「東方之珠」的美譽,璀璨夜景吸引遊客目光;然而
過於明亮的燈光,不僅耗用能源,也帶來光污染。教師可以香港為具
體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光污染的影響,以及不同持份者在減低光污染
方面所擔當的角色。



能源政策的探討: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各地政府制訂能源政策時一般會考慮
45
的三項因素:
「能源的安全性、能源價格及供應的穩定性、對環境的影響」 。
教師可以利用具體例子,使學生了解政府在制訂能源政策時如何考慮這些因
素(建議以香港為例)
,以至能源政策如何與國家的整體發展互相配合(建
議以中國為例)
。另一方面,教師若以香港的能源政策為探究例子時,可考
慮結合單元二環境層面的生活素質一併分析。
 香港的能源政策:在探究香港的能源政策時,請教師利用具體例子說
明制訂能源政策時的三項考慮因素:

安全:教師可利用大亞灣核電站應變計畫為例,討論這些應變計
畫在多大程度上能確保大眾安全。

能源價格和供應穩定:特區政府在2008年與兩家電力公司簽訂新
的〈管制計畫協議〉
,教師可利用這個例子與學生討論香港政府的
能源政策能否平衡各持份者的訴求,以及有哪些可以改善之處。

環境素質:教師可利用環境保護署網頁有關香港空氣情況的資
料,並結合特區政府曾提出的措施(例如停車熄匙、藍天行動、
鼓勵市民轉用慳電膽或LED燈代替鎢絲燈泡)
,分析香港的空氣質

45

參閱《透視科學、科技與環境議題》
(第四章)
,第 70 頁。

73
素,並評估這些相關措施的成效。
 中國的能源政策:建議教師從優化現時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特
別是開發可再生能源及核能)
、穩定能源價格、積極節能減排等層面作
重點分析。教師亦可考慮指導學生閱讀國家發展規劃(例如《十二五
規劃》
)內有關能源生產及政策的章節,進一步檢討中國政府制訂能源
政策時的考慮因素及如何回應各持份者的訴求。


小結:關於能源政策的課題,除了以內地及香港作為討論例子外,教師
亦可以視乎學生能力及課時而引用如美國、日本等國的能源政策予學生
探究,擴闊他們視野。然而無論教師選取哪些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政策作
為例子,亦請留意應引導學生以上文提及的三項基本考慮因素(能源的
安全性、能源價格及供應的穩定性、對環境的影響)作為分析基礎,並
配合經濟效益、社會穩定及環境保護這三個向度,探究這些能源政策能
否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質。

74
3.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實踐
可持續發展為單元六的重要概念,學生需要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限制及
矛盾,也要明白它是不斷演化的概念。學生掌握了概念意義後,教師可從個人、
本地、國家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等層面選取例子,引導學生分析個人行為,以至個
別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計畫或項目,它們的可行性及影響。
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教師可以借助具體例子,指出現時地球正面對嚴峻挑
戰,從而帶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其重要性。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指出 2011 年底全球人口已超過 70 億。面對這 70
億人口,人類在土地、能源、食物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將遇到持續增加
的壓力,需要仔細思索未來發展路向。教師不必縷述人口增加的詳
情,重點在於藉着這個例子而說明當人類考慮到發展的議題時,不能
只顧經濟增長及眼前利益,必須在改善目前人類處境的同時,也要為
下一代着想,以免我們的子孫面對更大難題。


可持續發展概念有其演化過程,建議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重要文獻及其
內容要點,鞏固學生的知識,例如:






46

47

1987 年,聯合國全球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以《我們的共同未
來》
(Our Common Future)為題的報告書,提出以可持續發展
概念解決環境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滿足今天發展需要的同
時,並不損害下一代滿足他們發展需要的能力」46。
1992 年 6 月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國地球高峰會,會上發
表了《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
,提出國際社會在加強國
際間援助工作、解決貧窮問題及改善環境健康等項目方面的行
動綱領47。

不同國家或地區各自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及側重點亦不盡一致,例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的議題上,已發展國
家或會較為着重環境保育,而發展中國家則可能較為傾向於經濟發展。
教師宜向學生強調因為國情有異而對於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理解,正是導
致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自然生態等可持續發展議題,往往都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十一世紀議程》可以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可持續發展司的網頁全文瀏覽
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75
未能取得共識的其中一個原因。詳情及探究例子舉隅,可參閱下文第 4
項學與教重點。


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及其限制:建議教師利用具體例子為學與教素材,先從個
人生活實踐開始 並逐步延伸至本地 國家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實踐經驗
,
、
(也
可以考慮由全球層面開始,再逐步收窄至個人層面)
。而在探究這些例子時,
除了留意這些例子的實踐經驗外,亦請從這些例子當中了解科學與科技如何
促進或限制可持續發展,以至如經濟發展需要、個人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
因素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使用。此外,亦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這些例子
(尤以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例子)之後總結其經驗,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供內地
或香港借鏡。


個人生活層面:教師可從日常生活選取例子(例如減少沐浴時間以節省
水資源、避免為追趕潮流而購買衣物、回收農曆新年使用的利是封而循
環再用),說明即使是生活小節,也與可持續發展有關。若再進一步而
言,則可探究年青人的消費行為及理財觀念是否背離了可持續發展的原
則,並可配合單元一的相關議題一併處理。而無論教師利用哪些例子展
開探究,都必須要求學生指出這些例子與可持續發展有甚麼關係,並應
總結說明個人生活模式及思想觀念是影響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
項因素。



本地層面:建議教師檢視香港人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有助可持續發展,
亦可引用具體例子,了解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及其限制。以下為建議
的探究例子:


香港的生態足印及碳足印:教師可借助香港的生態足印及碳足印
報告,引導學生討論香港人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保護環境及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推廣使用電動車: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個案,與學生探究科學與科
技如何有助推動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教師亦請向學生強調環
保產品即使在科學與科技的層面可行,亦需要社會各方面配合才
可有效推廣。



家居固體廢物收費諮詢:政府於 2012 年初提出諮詢文件,建議
引入廢物收費作為經濟手段,促使市民從源頭減少產生廢物。教
師可考慮引導學生探究這項計畫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減少固體廢
物,以及若計畫落實推行對於基層市民的影響。

76


國家層面:建議教師選取能聯繫其他單元課程的議題,以強化學生處理
跨單元探究議題的能力,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內地為了發展經濟而污染環境的事件於課堂
與學生討論,從而探究如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可以減少
破壞環境生態及保障人民健康,並聯繫單元五的相關課程內容。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內地輿論近年對春節應否禁止燃放爆竹以免
污染空氣及帶來噪音,以及檢討清明節的傳統祭祀習俗活動作為
探究個案,讓學生分析傳統習俗活動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關
係,更可進一步討論若要改變傳統習俗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需要
甚麼條件互相配合才可以取得成效。

其他國家或地區層面:教師可引述其他國家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
踐經驗與學生探究,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哥斯達黎加發展生態旅遊:這項探究個案以旅遊為重心,建議教
師從發展旅遊業的角度,引導學生探究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
如何取得平衡,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並可考慮與全球化單元
的文化全球化議題結合起來處理。



歐洲或日本城市提倡以單車代步:為改善空氣質素及減少市中心
交通擠塞情況,歐洲或日本不少城市均提倡以單車代步。教師可
選擇一至兩座城市作為個案,引導學生討論推廣單車代步與可持
續發展的關係
(重點在於節省能源、減少污染及提升生活素質)
,
以及香港可否效法這些措施等。

77
4.

能源與環境問題在國際層面的協作及衝突

這部分學與教重點可以視作本單元的總結,嘗試從國際層面檢視能源與環境
的議題,了解這些議題在國際社會為甚麼會引起衝突,以及如何透過各國協作的
方式解決衝突。此外,這部分議題與其他單元,尤以單元四的關係密切,教師在
規畫課程時可以將相關議題聯繫起來處理。


國際社會就能源問題的協作與衝突:教師可從不可再生能源的蘊藏分佈入
手,然後從協作與衝突兩方面和學生探究。


不可再生能源的蘊藏分佈:教師可從世界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石油的
蘊藏分佈情況為入手點,要求學生分析這些蘊藏分佈情況的特點,並從
這些特點探究為甚麼關乎能源的爭議會成為威脅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

與能源有關的國際機構:教師可考慮以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為例,向學生說明這些國際
機構的成立宗旨、功能及影響。教師可以將這些組織與全球化單元的政
治全球化部分互相結合,或是借此讓學生重溫以往學習的課程。學生毋
須全面認識這些組織的情況,
只要就它們在國際社會的活動如何影響能
源的生產及輸出,以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有概略認識即可。



國際社會與能源有關的衝突:教師可以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於東海油
氣田或南海油氣田的爭議作為例子,並聯繫單元三關於中國參與國際事
務的內容。建議教師不宜過多着眼於中國與周邊國家(例如日本)在歷
史問題方面的分歧,可考慮將重點放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於能源開發,
以至與此相關的領土爭議。教師也可視乎情況再選取另一個國際社會關
乎能源爭議的例子讓學生探究(例如各國就開發北極地區資源的爭
議)。無論教師選取哪項探究例子,亦請將探究重點放在能源為甚麼會
成為各方爭議的焦點,並從這些例子當中歸納解決爭議的原則及方式,
讓學生轉化分析其他類似例子。



能源外交及跨國合作開發能源:建議教師以中國的能源儲備及使用情況
為例,令學生掌握中國推動能源外交的背景,並進而探究能源外交在多
大程度上有助紓緩中國能源不足的情況。至於跨國合作開發能源方面,
探究重點在於這些能源值得開發的原因,
以及它為甚麼需要跨國合作開
發。教師可考慮以近年備受各國重視的頁岩氣開發為例子,並以中國開
發頁岩氣的前景及其與其他國家合作開發的情況作為探究內容。

78


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的協作與衝突
 教師可從國際社會關注氣候變化的現象入手,藉此體現各國於環境及氣
候問題方面的協作與衝突情況。以下為建議的探究例子:


教師可以考慮與學生分析國際氣候協議文件(例如《京都議定
書》)的內容及檢討其落實情況,尤其要辨識已簽署及拒絕簽署
協議文件的國家的立場及其所持的理據。學生毋須對於導致氣候
變化的科學理論作深入討論,只要掌握為何眾多學者認為排放二
氧化碳是導致全球暖化現象即可。另一方面,教師亦宜引導學生
留意雖然現時大多數學者都傾向相全球暖化的趨勢,但仍有異議
聲音,尤其是對於暖化速度快慢的爭議更多。



教師可以考慮選取一至兩個近年舉行的國際氣候會議讓學生討
論,而重點在於氣候轉變如何促使各國召開會議對話。此外,也
可以考慮選取部分主要排放二氧化碳國家(例如美國、歐盟成員
國、澳洲、中國、印度)在會議內的取態讓學生討論,從而了解
各國在商議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時抱持不同立場的原因,實與
其國情及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教師亦可聯繫全球管治概念,
說明各國能否求同存異而化解矛盾,正是全球管治的成敗關鍵。



解決環境災難及生態失衡:教師可以考慮選取近年的環境災難及因人類
行為而導致生態失衡的例子讓學生探究,例如:


從以下例子探究國際社會如何協力解決環境災難:

2010 年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鑽油台發生爆炸而引發
漏油事故。

2011 年日本九級地震觸發海嘯,所產生的「海嘯垃圾」漂至
美加海岸而憂慮導致環境災難。



捕鯨問題引起國際爭議,不少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聲稱捕鯨是
出於科學研究目的是虛偽和自私的表現。教師可以考慮將探究重
點放在引發爭議的原因及評論各持份者的觀點。此外,提倡不吃
魚翅以減少捕殺鯊魚的行動,也是可以考慮採用的例子,而探究
重點在於如何透過影響人的行為及價值觀來保護地球生態。

--

第二章完

79

--
第三章:通識教育科的學習成果與公開評核
第一節:2013 年通識教育科練習卷學生整體表現和改善建議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在 2013 年 12 月向學校派發了通識教育科練習卷給教師和
同學使用或參考(2013 年通識教育科練習卷詳見附錄)
。為了加強評核的效果,
我們減少了卷一的分題數目,以及在提問中更明確地指出作答的要求,例如要求
答案的項目數量,希望考生能更有效運用時間,充份發揮。減少佔分較少的分題
不會對能力稍遜的考生不利,若考生只能在卷一(a)題部分簡單回答,例如描述資
料內容(如第一題及第三題),仍可取得一些分數。
為了向教師和同學作出回饋,我們就練習卷進行了一項先導計劃,按學生能
力表現,抽樣和評改了一些答卷。觀察所得,學生在是次練習卷中有三項須改善
的地方,現分述如下:
1.

有關資料的應用

考生作答卷一的資料回應題時,應全面和準確地理解和應用資料。例如有關
停車熄匙禁令一題上,題目要求考生比較資料 A 所顯示兩天的一氧化碳水平數
據,有些考生只比較兩天的平均水平變化而忽略最高水平一項,有個別考生更只
比較題目所示三個位置中的兩個。表現較佳的考生則能就表的欄目,作縱向與橫
向比較,顯示對資料有全面和充份理解;且能在比較過程中作適度的歸納,例如
指出在三個位置的一氧化碳平均水平在前後兩天分別有下降和上升,但總的來說
是下降(整合三個位置的數據),這才是較全面和準確的比較。
應用資料以支持某一立場是另一評核要求。如卷一第二題有關非法買賣人類
器官議題上,題目要求考生利用資料 A 和 B,支持「非法買賣人類器官是全球
化的陰暗面」
這看法。部分考生只應用資料的一部分,又或單獨地應用某項資料,
因此未能整全地支持題目所示的看法。此外,有考生只指出資訊發達導致非法買
賣人類器官,卻忽略資訊發達與全球化的關係,也未能辨識資訊發達在全球化可
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考生在詮釋漫畫內容也有一定困難。例如部分考生只說已發展國家購
買發展中國家的人體器官,沒有意會漫畫中那身型龐大的男士,象徵已發展國家
的富裕人士正剝削發展中國家的現象,這可能是學生對全球化的陰暗面,以及對
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不對等關係的認知不足所致,或可能是他們運用知識詮釋漫

80
畫內容的能力較弱。
若題目包括兩則資料,而且均指向提問的議題,考生宜綜合地運用,若只採
用一則資料,不單未能完全符合題目要求,更未能整全地理解議題。例如第三題
有關香港青年人參與閒暇活動及青少年參與公益及社會活動的資料,表 1 的「參
與義務工作」便與表 2 的「義工服務」密切相關。考生應綜合不同資料作分析,
作出有效的表達,加上適度的連繫和歸類,從多角度和全面地回應提問。
回答資料回應題,好比我們日常在社會上接觸到不同種類、立場和形式的資
料,重點是我們如何詮釋和取捨。關鍵之處是掌握題目的要求。例如題目要求考
生用資料去支持或反對某一看法,便表示資料內有些內容是可明確支持或反對有
關說法的證明,當然考生還要加以說明以回應問題。此外,也有部分資料可能同
時可作為支持和反對的論據,只視乎考生如何解說。以卷一第一題為例,資料顯
示環境保護署發言人表示,由於司機每當看見有執法人員靠近時,即會關掉引
擎。這情況當然可視為禁令有效的證明,否則司機不會關掉引擎,相反亦可理解
為當沒有執法人員在附近時,司機便不會守法,禁令是「無牙老虎」。考生須視
乎所取的立場為何及辨識資料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運用資料回應問題。
2.

有關在答題時作出解釋

「解釋」是通識教育科考試的必要要求。一般來說,學生在答題時須深入而
詳盡地作出解說,例如練習卷卷二第三題要求學生解釋在面對其他地區的競爭和
香港內部挑戰時,香港可如何保持繁榮。學生須列舉一些措施或方法,並詳盡和
深入地解釋這些措施如何及為何能使香港在面對其他地區競爭和內部的挑戰時
保持繁榮。
另一方面,「解釋」也可以是要求學生提出現象形成的原因或解說自己的立
場。例如卷二第三題要求學生解釋經濟全球化是否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利多於
弊,學生須解釋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受全球化影響(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原因;第
二題則要求學生解說自己的立場,表達是否同意「在香港,逆社會主流而行是不
可能的」這看法,學生須解釋為何他/她支持或反對這看法。
學生不論是作出解說或提出原因時,都應作出詳盡解釋。以卷二第二題逆社
會主流一題為例,有學生回答:「香港市民的普世價值會隨時間改變,現時港人
十分着重其個人健康,部分人亦逆主流而行,而可見食素者有廣泛的支持和認
同。」學生可能以為自己已回應問題並作出解說,但其實作答內容沒有解釋所指
的「普世價值」是什麼,和為什麽這些(個)「普世價值」會使素食者得到「廣
泛的支持和認同」。

81
又例如在卷二第一題有關青年人參與對社區重建計劃的影響,有學生回答:
「青年人參與重建計劃,他們可能會發展出社會意識,而這些社會意識會驅使他
們有其自我實現夢想的結果。」學生只陳述了個別與青年人成長相關的概念,但
「參與重建」、「社會意識」和「實現夢想」三者的關係則應清楚解釋。
此外,學生在推論過程中也須詳加解釋。一個推論要成立,前提和結論兩者
必需有關連,若只指出前提與結論,沒有解釋兩者有何關係,和未有充分論證兩
者與題目之間的關係,則明顯未能完全回應問題。例如在卷二第三題,有學生回
答指基建令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提升,卻沒有解釋基建與港人生活素質的關係,以
及基建如何令港人的生活素質提升。
我們認為學生在推論過程中未能作出完整解釋的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是他
們對概念掌握不足,例如對「生活素質」一詞欠認識,以致未能具體地指出生活
素質如何受某些因素影響而改變。第二,學生未能具體地利用日常生活的體驗作
例子,如指出交通運輸是基建的一環,但就沒有舉例解釋交通運輸與我們日常生
活中衣、食、住、行的關係,和當中如何具體地提升我們的生活素質。學生若沒
有好好運用這些生活例子作解釋,便難以提出具說服力的回應。
學生在解釋時若能恰當運用例子,可增強論點的說服力。雖然學生一般能提
出例子,卻沒有深入解釋例子如何支持其論證。有學生指:「每年的『七一』遊
行不難看見有市民高舉『反貧富差距擴大』、『貧富懸殊』的標語,可見經濟全
球化下的香港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生活素質並不高。」這位同學雖能運用「貧富
懸殊」作為香港內部挑戰的例子,可惜卻未有進一步解釋「貧富懸殊」如何影響
港人的生活素質。
亦有學生在回答卷二第一題時指出,青年人參與社區重建計劃,有助改善香
港「港孩」的問題,因為青年人在參與這些活動時會更關心社會和樂於作出貢獻
云云。以改善「港孩」問題為例子是可取的,但改善「港孩」問題與參與活動的
關係則須多加解說。
就今次練習卷觀察所見,學生善於觀察,能指出社會現象和不同人士的觀點
和價值觀,這是可喜的現象。然而,他們在解釋現象成因或指出影響方面則表現
欠佳。同學們若能恰當運用例子,加強對概念和知識的掌握與了解,相信會有更
佳表現。

82
3. 有關準確掌握提問和在答題時展示立場
恰當和準確地理解題目是有效回答問題的先決條件。學生須全面掌握題目所
問,並留意以下情況:
全面回應
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和回應所有提問,例如卷一第三題,題目要求學生就表 1
和表 2 所顯示參與活動的模式,解釋可能會對香港青年人的個人成長帶來什麽影
響。可是,部分學生卻只參考了其中一個表的數據,卻忽略了另一些圖表,因而
未能充分回應題目的要求。
在卷二方面,例如第一題問青年人參與重建計劃對他們和香港社區兩方面可
能帶來的影響,個別學生只解釋其中一方面,或對其中一方面詳加解釋,另一方
面卻只有寥寥數字,未能均衡作答。
全面理解
第二是恰當理解概念。例如卷二第一題要求學生解釋在香港推行重建計劃
時,不同持份者之間可能會有什麽衝突。一些學生可能對「衝突」這概念理解不
足,只辨識了不同持份者的關注,或重建對他們的影響,而忽略持份者與持份者
之間的衝突。衝突之所以出現,可能是不同持份者在價值觀、期望和所得利益上
有落差或分歧所致。
學生若對概念的理解不足,作答內容會流於片面,分析角度亦欠充份。例如
卷二第二題要求學生就培養環保飲食習慣,提出一些香港政府可以採取的措施,
但不少學生卻將環保飲食這概念規限於素食,對與環保飲食相關的例子,如減少
進食瀕危物種和不要浪費食物等卻隻字不提。
整合連繫
此外,學生解題時須留意不同項目之間的關係。例如卷一第二題要求學生以
資料 A 和資料 B 的內容,支持「非法買賣人類器官是全球化的陰暗面」這看法。
不少學生在作答時沒有將「非法買賣人類器官」、「全球化」和「陰暗面」三者
連繫起來,例如只解釋全球化如何促使非法買賣人類器官的出現,而忽略解說這
為何是全球化的陰暗面,未能全面整合和準確地回答題目。

83
論證立場
即使學生能充分理解題目,也要全面回應題目,否則觀點狹窄,其論據亦肯
定不整全和深入。以回答「你是否同意」或「你在什麽程度上同意」這些問題為
例,學生須從正、反論述,但並不只是列出正和反的觀點,也絕不應以正、反篇
幅的長度來「解釋」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學生在回答時應作出判斷,靈活地討
論正、反觀點,衡量其優劣或緩急,又或其代價大小,從而論證自己的立場,才
能準確回應這類問題。
有些學生則機械地回答這類問題,他們以論點的數量來「判斷」自己的立場
取態,若贊成有關立場的便多寫贊成的論點,少寫一些反對的論點。然而,這實
際上沒有做到判斷、多角度和批判分析的要求。
若學生只能列出題目要求的內容,其實也沒有真正回答問題。通識教育科着
重融匯貫通,所指的是「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從多角度考慮作出判
斷和決定48」,以「方程式」或規範手法來回答問題,很多時都只是列述內容而
沒有運用知識和概念。
我們期望透過練習卷,讓同學更了解通識教育科的評核要求。背誦內容、框
架或機械式作答和以量化論點為判斷立場的準則均不是恰當的答題方法。大家應
多運用知識、概念來詮釋現象、解釋原因或提出建議,並配合相關知識和例子,
以批判思維作出分析和多角度考量,才能真正達致通識教育科考評的要求和實踐
通識教育精神。

-- 第三章第一節完 --

48

《指引》
,第 5 頁。

84
第二節:課程與公開考試的關係:以 2013 年的練習卷說明
1.

試題設計的原則

通識教育科課程是本科公開考試的依據,因此試卷所顯示的特點正好與課程
相同。根據《指引》
,本科課程的設計原則,是「透過研習不同情境的議題,令
學生有機會綜合及應用過往的學習所得,並能繼續擴闊及深化知識基礎49。」同
樣地,通識教育科公開考試形式屬真實性評估,試題設計以議題主導為原則,評
估考生的思考能力,例如「運用多角度、創造力和恰當的思考方法來分析議題、
解決問題、作出明智的判決和提出結論和建議」
,以及「在研習當代議題時能應
50
用相關的知識和概念 。」
當代議題真實而複雜,難免涉及課程的不同單元,因此公開考試採用跨單元
方式命題,讓學生作答時可以聯繫課程不同單元的概念。通識教育科公開考試亦
強調單元內容、概念、知識和思考能力不應被任何結構框架所限制,而是以彼此
交織兼互相聯繫的模式環環相扣,反映當代議題的本質。
卷一的題目提供社會議題的多類型資料(例如數據表、圖表、漫畫、文字)
,
為考生作答時提供了分析議題的情境。另一方面,卷二則借助資料以刺激考生思
考,期望考生運用更廣泛的知識及概念深入討論議題。
下文以 2013 年練習卷卷一的第二題及卷二第一題為例,進一步闡釋公開考
試的命題設計。

2. 樣本闡釋
卷一第二題
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議題是卷一第二題的主幹。該問題從兩方面評估考生的
表現:(a)分析資料、將因素概念化,並運用資料指出及解釋這些因素;及(b)運
用各項資料的理據來支持其論點。

49
50

《指引》
,第 7 頁。
《指引》
,第 97 頁。

85
圖 1:卷一第二題中有關非法買賣人體器官議題的相關概念

生活水平

中國的改革
開放政策

生命 / 健
康的價值觀
非法買賣人體器
官

已發展及發展
中國家的關係

旅遊業的影
響

剝削

消費主義及商
業化

考生作答本題兩題子問題時,須廣泛應用相關概念。例如(a)題,考生或會
指出互聯網散播消費主義,以及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消費品自由流動和商品
化現象;又或是青年人對生命與健康的價值觀,都是導致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因
素。至於構思 (b) 題答案的思考進路,或會如下表所示:

86
圖 2:構思問題 2(b)答案的建議思考進路

問題提供的資料

全球化過程,例如:
 意念傳播全球
 廣泛互動
 價值觀單一化
 ……迅速散播

非法買賣人體器官

全球化的陰暗面

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
邪惡本質

發展中國家

已發展國家






全球資本主義 → 剝削
(例如人體器官)
跨境犯罪
不道德的價值(例如金錢至上的觀念)
不平等關係加劇

就解說「全球化的陰暗面」而言,考生應將資料概念化處理,藉以說明全球
化過程的負面影響,例如某些意念於全球迅速散播和價值觀單一化,帶來了具邪
惡本質的非法買賣人體器官行為。考生可再利用資料B漫畫的含意,即是已發展
國家屬於有權勢和富有的買家,而發展中國家的人體器官就被這些有財力的人如
商品般掠奪,從而進一步闡述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關係,正是直接
或間接導致非法買賣人體器官這項跨境罪行的因素。

87
卷二第一題
該題涉及香港舊區重建而帶來的影響,考生須在答案內展示以下兩項能力:
(a) 解釋與該議題相關的持份者之間的衝突,並以舊區重建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論
點;(b) 討論參與舊區重建對青年人及社區的影響。
圖 3:卷二第一題中有關舊區重建議題的相關概念

上環重建項目個案可刺激考生思考。考生需引用其他例子,並加入資料中未
有提及的概念和知識來回答本題的兩題子問題。就(a)而言,考生須確定所涉及
的持份者,並闡述他們在利益、對生活的期望,以及關乎保育 / 集體回憶 / 文
化 / 社區聯繫等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如何引發彼此的衝突。

88
圖 4:構思問題 1(a)答案的建議思考進路

回答(b)時,考生須展示對社區事務參與有充分認識。他們須討論不同形式、
渠道或程度的社區事務參與,如何對青年人及社區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考生
可引用的例子包括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人際關係、對社會的認知、社會和諧、不
同社會群體的融合等。

89
圖 5:構思問題 1(b)答案的建議思考流程

上述樣本說明了公開考試旨在評估考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運用從課程中所學
習的概念;而與公開考試相關的評估目標,亦廣泛地呈現於各評估項目和考卷當
中。考生須運用相關知識及概念來判斷議題,而考試也不是評估事實性知識。公
開考試的評核要求,正是希望考生能夠從學習一個社會議題中所獲得的技能及概
念,轉化應用至處理另一個社會議題。

--

第三章完

90

--
附錄

2013-PPDSE
通識教育
卷一

2013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通識教育科練習卷

香

2 0 1 3 年

港

考

香

試

港

及

中

評

學

核

文

局

憑

考

試

練習卷
通識教育

試卷一

本試卷必須用中文作答
二小時完卷

(一 )

本卷共設三題,各題全答。

(二 )

試 題 答 題 簿 在 本 試 卷 內。把 答 案 寫 在 試 題 答 題 簿 中 預 留 的 空 位 內。寫 於 本
試卷內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三 )

不可在各頁邊界以外位置書寫。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四 )

宣 布 開 考 後,考 生 須 首 先 在 試 題 答 題 簿 第 1 頁 之 適 當 位 置 填 寫 考 生 編 號 ,
並 在 第 1、 3 及 5 頁 之 適 當 位 置 貼 上 電 腦 條 碼 。

(五 )

如 有 需 要,可 要 求 派 發 補 充 答 題 紙。每 一 紙 張 均 須 填 寫 考 生 編 號、填 畫 試
題編號方格、貼上電腦條碼,並用繩縛於簿內。

(六 )

試 場 主 任 宣 布 停 筆 後,考 生 將 不 會 獲 得 額 外 時 間 貼 上 電 腦 條 碼 及 填 畫 試 題
編號方格。

(七 )

本 科 着 重 考 核 考 生 能 否 清 晰、簡 潔 及 合 乎 邏 輯 地 闡 述 和 支 持 其 觀 點,而 非
背誦資料的能力。

91
資料回應題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 A
空 轉 車 輛 引 擎 禁 令 在 2011 年 12 月 15 日 於 香 港 生 效 。 司 機 若 讓 停
駛車輛在一小時時段內運轉引擎合計超過三分鐘,即可被罰款港
幣 320 元 。

一些記者在禁令實施前和實施後的一天,在空轉引擎熱點檢測一
氧 化 碳 (車 輛 排 放 的 空 氣 污 染 物 )的 水 平 。 部 分 結 果 如 下 ﹕
晚上 7 時至 9 時的一氧化碳
位置

晚上 7 時至 9 時的一氧化碳最

平均水平

高水平

(每 立 方 米 空 氣 所 含 微 克 )

(每 立 方 米 空 氣 所 含 微 克 )

2011 年 12 月 14 日 2011 年 12 月 16 日 2011 年 12 月 14 日 2011 年 12 月 16 日
旺角通菜街

7 469

5 252

19 139

10 853

旺角花園街

3 034

3 851

4 668

8 402

4 551

3 384

8 753

7 235

銅鑼灣
駱克道

資 料 B: 摘 錄 自 某 報 刊 於 2012 年 6 月 5 日 的 新 聞 報 道
某司機關注組織把空轉車輛引擎禁令形容為「無牙老虎」,環
境保護署則表示並非如此,並指出即使至今未有發出罰款通知
書 , 但 已 作 出 180 次 警 告 。 該 署 發 言 人 堅 稱 , 由 於 司 機 每 當 看 見
警務人員靠近時,即會關掉引擎,因此禁令具有效力。
然而,一名本地商店東主表示未見司機的行為有明顯改變。他
說﹕「部分司機甚至在用膳時段留在車內享用空調。」一名司
機表示禁令可改善空氣質素,但執行困難。「你不可能在炎熱
日子等候時關掉引擎,尤其是車上有小孩的時候。」
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稱,三分鐘的規定造成司機和當
局大量爭拗的機會。不過,他相信禁令能夠阻止司機在車輛內
睡覺。
在該法例之下,的士站的的士和小巴總站的首兩部小巴可獲豁
 ,福利機構用於接載長者或用作流動診所的車輛亦然。在酷
熱天氣或暴雨警告生效期間,所有司機均獲得豁免。
92
(a)

(b)

比 較 資 料 A 所 示 兩 天 的 一 氧 化 碳 水 平 數 據。

「空 轉 車 輛 引 擎 禁 令 是 『 無 牙 老 虎 』 」 你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同 意 這 看
。
法?參考資料 A 和資料 B 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c)

(4 分 )

(8 分 )

提 出 三 個 方 法,以 加 強 空 轉 車 輛 引 擎 禁 令 在 香 港 的 成 效,並 加 以
解 釋。

(8 分 )

93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 料 A﹕摘 錄 自 某 報 刊 於 2012 年 4 月 6 日 的 新 聞 報 道
在內地一宗非法買賣人類器官的個案中,一名少年出售其腎臟以
購買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該名少年來自內地其中一個最貧窮的省份,當地居民經常到其他
地方尋找工作和較好的生活。他購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後,被
母親問及從哪裏獲取金錢時承認出售自己的一個腎臟。這類電子
產品在內地非常流行,但定價卻超出許多內地人的負擔能力。該
個案在內地使市民震驚,他們擔心消費主義日漸盛行,這現象在
青年人之間尤甚。有評論員寫道﹕「該少年的愚蠢行為正顯示其
物質主義價值觀。」
內 地 自 2007 年 起 禁 止 買 賣 人 類 器 官 。 衞 生 部 的 統 計 數 字 顯 示 , 內
地 約 有 150 萬 人 需 要 移 植 器 官 , 但 由 於 合 法 的 器 官 供 應 不 足 , 每
年 進 行 的 移 植 只 有 大 約 10 000 宗 。 因 此 , 一 些 病 人 轉 向 黑 市 市 場
以取得人類器官。
在 2008 年 , 一 項 國 際 高 峰 會 議 提 及 隨 著 互 聯 網 使 用 日 漸 增 加 , 以
及更多富裕國家的病人會藉外遊購買器官,非法買賣人類器官已
成為全球問題。與會者作出了聯合聲明,以對抗這問題。
資料 B

非法買賣
人類器官

已發展國家
發展中國家

(a)

就 資 料 A, 指 出 及 解 釋 三 個 因 素 導 致 在 內 地 有 非 法 買 賣 人 類 器
官的情況。

(b)

(6 分 )

「非法買賣人類器官是全球化的陰暗面。」資料 A 和資料 B 如
何 支 持 這 看 法 ? 試 加 以 解 釋。

94

(8 分 )
3.

細 閱 以 下 有 關 15 至 24 歲 香 港 青 年 人 的 研 究 報 告 ( 2012 年 出 版 ) 的 摘 錄 ﹕
表 1﹕青 年 人 最 常 參 與 的 閒 暇 活 動 ( 受 訪 者 須 揀 選 三 項 閒 暇 活 動 )
百分比

閒暇活動

(%)

瀏覽網頁

65.0

看電視

38.3

購物

37.6

家 居 影 音 娛 樂 ( 如 聽 音 樂、看 電 影 )

27.9

閱讀

22.5

玩電子遊戲

19.7

體育活動

18.7

到電影院看電影

14.6

文化藝術活動

11.5

唱 卡 拉 OK

9.7

在圖書館借閱書籍

6.7

參加興趣班

5.4

參與義務工作

5.0

其他

7.7

表 2﹕青 年 人 在 過 去 三 個 月 內 的 公 益 活 動 及 社 會 參 與 活 動 的 參 與 率
活動

從不

甚少

有時

經常

22.5%

37.8%

33.0%

6.7%

58.0%

27.2%

12.2%

2.6%

公 益 活 動 (如 義 工 服
務、籌款、捐錢、
捐血等)
社 會 參 與 活 動 (如 論
壇、公 集會及遊
行等)

(a)

你認為表 1 及表 2 所示參與活動的模式,可能會對香港青年人
的個人成長帶來什麽影響?指出及解釋兩個影響。

(b)

(6 分 )

「高中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會提升青年人對香港社區事務的參
與 程 度 。 」你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同 意 這 看 法 ? 解 釋 你 的 答 案 。 ( 8 分 )

試卷完

95
2013-PPDSE
通識教育

香

港

2 0 1 3 年

考
香

試
港

及
中

評
學

核
文

局
憑

考

試

卷二

練習卷
通識教育

試卷二

本試卷必須用中文作答
一小時十五分鐘完卷

(一)

本卷共設三題,考生只須選答一題。

(二)

把答案寫在答題簿內。寫於本試卷內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三)

本 科 着 重 考 核 考 生 能 否 清 晰、簡 潔 及 合 乎 邏 輯 地 闡 述 和 支 持 其 觀 點,而 非
背誦資料的能力。

96
延伸回應題

選答一題。

1.

細閱以下市區重建局建議的上環重建計劃的摘錄:

項目概況:
重 建 計 劃 區 內 共 有 33 幢 大 多 建 於 50 年 代 及 60 年 代 的 樓 宇 , 和 四
幢戰前樓宇。大部分樓宇日久失修,一般居住環境惡劣,並且缺
乏足夠的社區設施和公 休憩空間。
總綱發展藍圖的主要特色包括保育及活化戰前樓宇,保留附近露
天市集的特色,興建一幢兩層高的建築物以容納現時在項目內經
營 的 濕 貨 店 舖,並 設 立 老 店 街。該 項 目 亦 會 提 供 多 用 途 社 區 會 堂 ,
以及增闢公 休憩用地。
為紓緩該區的交通擠塞及人流情況,項目將不會設置任何私家車
停車泊位,只會提供上落客貨區。
諮詢活動:

市區重建局匯集區議員、社區領袖、保育專家及販商和居民
代表的意見;

舉行一連串簡介會,向受影響居民和商戶解釋項目的推行進
度,以及補償和安置安排;

委託社工隊為受影響居民提供援助,特別是老弱傷病、新抵
港人士和單親家庭。

(a)

推行類似以上資料顯示的重建計劃,在香港的不同持分者之
間,可引發什麽衝突?解釋你的答案。

(b)

(10 分 )

一青年組織舉辦課程,讓青年人學習分析有關重建的政策。
該組織認為青年人參與重建計劃是必須的。青年人參與重建
計劃對他們和香港社區可能帶來什麽影響?試加以討論。
(10 分 )

97
2.

細閱以下網頁的摘錄﹕

不 久 前 , 某 美 國 環 保 組 織 分 析 了 20 種 食 物 , 最 環 保 的 是 番 茄 、 牛
奶、乾豆、豆腐及西蘭花。

最 不 環 保 的 是 羊 肉 。 每 生 產 一 公 斤 羊 肉 , 就 會 釋 放 39.2 公 斤 溫 室
氣體;第二最不環保的是牛肉。

為什麼肉類的生產過程會排放這麼多碳呢?因為在製造動物飼
料 的 過 程 中 , 以 及 一 些 動 物 (例 如 , 牛 和 羊 )在 消 化 時 , 都 會 排 出
溫室氣體。

你要是熱衷環保的話,怎可繼續大吃特吃牛扒、豬扒、羊扒呢?
何不轉吃蔬果救救地球呢?

(a)

「在 香 港 , 逆 社 會 主 流 而 行 是 不 可 能 的 。 」你 是 否 同 意 這 看
法 ? 以 香 港 的 吃 肉 習 慣 為 例,論 證 你 的 看 法。

(b)

( 10 分 )

提出一些香港政府可採取的措施,以培養環保飲食習慣,並
加以解釋。

(10 分 )

98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 A

香港經濟走勢

美國迷你債券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

資 料 B:

歐債危機

摘 錄 自 某 報 刊 於 2012 年 3 月 22 日 的 新 聞 報 道

據某通訊社的數據顯示,香港是全球最佳的經商地。其優勢不僅在
於自由市場和低稅政策,還在於香港是通往中國內地的門戶。考量
此次排名的因素,包括設立業務的成本、勞工及貨物運輸的成本、
通脹及貪污情況、中產階級比例、住戶消費開支,以及人均本地生
產總值等。
該通訊社指出基於香港的優勢,許多企業自然會選擇在這裏經營業
務。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其他國際品牌紛紛落戶香港,滙豐控股
及其他金融巨頭也在香港掛牌上市。他們視香港為據點,以進入中
國內地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市場。不過,香港依然面對許多挑戰-香
港 的 貧 富 差 距 居 亞 洲 之 首 , 可 開 發 土 地 少 於 整 體 土 地 面 積 25%, 低 收
入戶的不滿情緒高漲和房價飆升。
(a)

「經濟全球化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
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b)

( 10 分 )

面對其他地區的競爭和香港內部的挑戰,香港可如何保持其
繁榮?解釋你的答案。

(10 分 )

試卷完

本 試 卷 所 引 資 料 的 來 源 , 將 於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稍 後 出 版 的《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考 試
練習卷》內列明。
99
-- 全

文

100

完 --

More Related Content

PPT
生活素質 (修訂版)
PPT
補充 可行性及成效 (最低工資)
PPT
答題技巧 可行性及成效
PPT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T
Modern china
PPT
S4 最低工資 ans
PDF
通識課程及評估指引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生活素質 (修訂版)
補充 可行性及成效 (最低工資)
答題技巧 可行性及成效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dern china
S4 最低工資 ans
通識課程及評估指引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Similar to LS Assessment (7)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2012/04)
PPT
張惠博Curriculum
PPT
香港六合彩
DOC
教育概論基本重點筆記
PDF
陳嘉陽 01 08
DOC
課程與教學
PDF
陳嘉陽教育概論整理上中下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2012/04)
張惠博Curriculum
香港六合彩
教育概論基本重點筆記
陳嘉陽 01 08
課程與教學
陳嘉陽教育概論整理上中下
Ad

More from Wai-Kwok Wong (20)

PPTX
Analyzing the opinion poll surveys on the Future and Challenges of North East...
PPT
depict tung's ungoverability-jul 15
PDF
151020 en
PPT
Human rights & IRs
PPT
Domestic politics & IR making
PDF
Understanding Taiwan Politics through the 2016 Elections
PPT
Current affairs (2011)
PPT
東北亞地區的未來與挑戰的民調分析
PPTX
20150705
PPTX
Umbrella Movement and Hong Kong Identity
PPTX
Visual Resistance and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PDF
香港雨傘運動與中國因素 v.2
PDF
香港雨傘運動與中國因素
PDF
一丁:向金禧中学的师生致敬 (1978.6)
PDF
金禧事件始末
PDF
歷史的先聲
PPTX
香港人生氣甚麼?
PPTX
June4 2012
PDF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ssues
PPT
media &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opinion poll surveys on the Future and Challenges of North East...
depict tung's ungoverability-jul 15
151020 en
Human rights & IRs
Domestic politics & IR making
Understanding Taiwan Politics through the 2016 Elections
Current affairs (2011)
東北亞地區的未來與挑戰的民調分析
20150705
Umbrella Movement and Hong Kong Identity
Visual Resistance and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香港雨傘運動與中國因素 v.2
香港雨傘運動與中國因素
一丁:向金禧中学的师生致敬 (1978.6)
金禧事件始末
歷史的先聲
香港人生氣甚麼?
June4 2012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ssues
media & education
Ad

Recently uploaded (20)

PPTX
学校原版韩国启明大学毕业证启明大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韩国岭南大学毕业证L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证UMN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DOCX
想成為米其林就需先有米其林的員工 要有米其林員工需先有米其林的薪資 餐飲業困境與突破:薪資、工時與人才的挑戰x
PPTX
学校原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毕业证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阿伯丁大学毕业证A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毕业证NCS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韩国弘益大学毕业证H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俄亥俄大学毕业证O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DF
【权威指南】国外学历认证代办,材料不全也能过!📚 #留学认证 #学历认证代办** 还在为**材料缺失**发愁?毕业证丢了?成绩单不全?别担心!我们提供...
PPTX
学校原版埃迪斯科文大学毕业证EC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韩国松源大学毕业证松源大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证NT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DOCX
知性文青的青旅店設計 老爺 台北109青旅成功個案.文青知性青旅店對旅人的吸引力
PPTX
学校原版梅西大学毕业证Massey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毕业证UC San Diego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爱荷华大学毕业证UI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乔治亚大学毕业证UGA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毕业证Temasek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PPTX
学校原版昆士兰大学毕业证UQ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韩国启明大学毕业证启明大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韩国岭南大学毕业证L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证UMN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想成為米其林就需先有米其林的員工 要有米其林員工需先有米其林的薪資 餐飲業困境與突破:薪資、工時與人才的挑戰x
学校原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毕业证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阿伯丁大学毕业证A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毕业证NCS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韩国弘益大学毕业证H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俄亥俄大学毕业证O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权威指南】国外学历认证代办,材料不全也能过!📚 #留学认证 #学历认证代办** 还在为**材料缺失**发愁?毕业证丢了?成绩单不全?别担心!我们提供...
学校原版埃迪斯科文大学毕业证EC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韩国松源大学毕业证松源大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证NTU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知性文青的青旅店設計 老爺 台北109青旅成功個案.文青知性青旅店對旅人的吸引力
学校原版梅西大学毕业证Massey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毕业证UC San Diego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爱荷华大学毕业证UI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乔治亚大学毕业证UGA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毕业证Temasek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学校原版昆士兰大学毕业证UQ毕业证原版一比一

LS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