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前言		 3
平台發展現況	 3
平台願景	 4
關於報告書蒐集	 4
一、企業種類分析	 5
	 1. 產業分布	 5
	 2. 是否上市上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會員	 6	
	 3. 企業總部區域分布	 6
二、報告書目標分析	 7
三、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分析	 8
	 1. 環境面	 8
	 2. 員工面	 8
	 3. 客戶面	 9
	 4. 企業與利害關係人	 9
	 5.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單位	 12
	 6.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	 12
	 7. 報告書相關標準對照	 14
四、GRI 版本分析	 15
五、第三方驗證分析	 17
	 1. 第三方驗證比例及種類	 17
	 2. 第三方驗證機構分析	 19
六、報告書負責單位	 23
七、總機電洽	 24
八、報告書頁數分析	 24
九、趨勢:整合性報告	 25
十、CSR 年度精選文章	 26
目錄
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前言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成立於 2013 年六月,即蒐集全台灣的永續報告書,從第一本永續報
告書 (2006 中鼎 ) 至今已擁有 319 本永續 (CSR) 報告 ( 不包含僅有 CSR 網站之企業 ),每年將
會針對當年度所發佈的台灣永續報告書進行分析研究 (2012 永續報告研究分析報告下載 ),此份
報告研究全台灣九十二本於 2013 年發佈的永續報告書,而今年特別新增研究項目為:是否為
BCSD( 永續發展協會 ) 會員、企業總部分佈、第三方驗證類型、總機電洽,其中因永續報告資訊
為公開資訊,注重與利害關係人雙向溝通,特別新增總機電洽項目,詢問總機是否知道企業 CSR
負責單位以及永續資訊的詢問反映,檢驗企業總機是否有能夠透過任何方式讓利害關係人充分了
解企業 CSR 之實行以及釋疑的能力。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將每年針對永續報告進行調查研究,並與國際相關研究調查作比較分
析,期望從永續資訊的交流與觀察研究,提升台灣永續整體競爭力。有任何疑問或建議皆歡迎來
電或 email 洽詢。
平台發展現況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績效數據
登記於網站的企業與組織數 203 家
上傳 CSR 報告總數 323 份
累積新聞數 1507 篇
電子報訂閱人數 2,988 名
累積活動刊登數 190 次
友善連結 9
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平台願景
CSR 供給與需求的橋樑:
聚集台灣所有對 CSR 資訊有需要的利害關係人以及能夠提供 CSR 相關服務的組織與個人,
幫助企業加速永續議題的發展,與企業利害關係人對話。
促進亞洲 CSR 發展:
藉由持續蒐集國內及國際的最新訊息與研究報告,提升台灣的 CSR 專業知識,與歐洲各國
同步永續發展。
CSR 策略分析工具:
藉由 CSR 服務,接觸台灣各領域的行業,深入了解在不同產業的 CSR 發展情況,推廣台灣
整體 CSR 策略計畫。
CSR 標竿資訊的提供者:
藉由每年定期對台灣 CSR 的相關調查與分析研究,提供給社會大眾對 CSR 的基本了解,並
提供做為台灣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制定永續政策方針上的參考依據。
成為永續發展的正面影響力:
運用頤德國際的核心能力 - 溝通與創新,將發揮出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對台灣或亞洲所有
利害關係人最大的正面永續影響力。
關於報告書蒐集
永續報告書的目的在於與利害關係人做充分溝通,使企業的利害關係人能快速且方便地獲取
永續報告書的資訊,因此,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透過國內 CSR 各大獎項得主以及 CSR 相關組
織之平台,整合所有國內 CSR 報告平台之企業資訊進行報告書蒐集。
以下為報告書之企業蒐集來源平台:
 ● 天下企業公民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之永續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 ●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BCSD)
● 遠見 CSR 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國家磐石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搜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相關關鍵字
● CSR 知名企業
 ● 不定期關注 CSR 相關新聞與企業發布之永續報告書
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一、企業種類分析
1. 產業分布
在今年的報告書分析中,分析共 92 間企業的 2012 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下是
九十二間企業的產業分布,以電腦、電子、科技業為主,總共占 47.8%,其次是金融保
險,共 14.1%。另外,也包含了 2.2% 的政府部門。其他產業則有教育、公關、鋼鐵業等。
而最近食安問題受關注,但根據調查結果有發布永續報告的食品企業僅占全體的 2.2%,
顯示食品業應在永續經營上之策略與政策制定應多加關注。
電腦及周邊設備
18.5%
其他
13.0%
金融保險
14.1%
通信網路
10.9%
運輸
6.5%
電子
5.4%
電子零組件
5.4%
光電
4.3%
塑膠及化工相關
4.3%
油電燃氣
3.3%
半導體
3.3%
政府單位
2.2%
金屬製造
2.2%
營建
2.2%
紡織
2.2%
食品
2.2%
產業分布
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2. 是否上市上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會員
九十二份報告書的分析中,有 79.3% 為上市上櫃企業,另外,有 27.2% 為企業永
續發展協會(BCSD)會員。
3. 企業總部區域分布
發布永續報告書之企業總部以台北市 48 間為最多,顯示北部企業為永續競爭的一級
戰區。而中南部之永續報告的發布數量相較而言偏少,可視為未來之永續發展重點區域。
是否為BCSD會員
27.2%
是否為上市櫃公司
20.7%
79.3% 72.8%
是 否
企產總部地區業分布
台北市
52%
新北市
10%
桃園縣市
5%
新竹縣市
10%
台南市
8%
高雄市
7%
台中市
4%
其他
4% 臺北市
新北市
屏東縣
高雄市
臺南市
嘉義縣
嘉義市
雲林縣
彰化縣
臺中市
苗栗縣
新竹縣
宜蘭縣
花蓮縣
南投縣
新竹市
臺東縣
桃園縣
基隆市
48間
9間
5間
9間
4間
7間
6間
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二、報告書目標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是否有設立目標是很重要的永續要素,代表企業對於未來作
出承諾。我們將目標以五年為準,分成短、長期,並以有具體措施、數字為目標的定義來
分析。下圖顯示在 2013 年發佈的報告中, 有 90.2% 的企業在報告書中闡述企業的 CSR
領導方針,顯示多數企業為 CSR 制定方向,相較於設立有時效、明確數字的目標多出許多。
在目標方面,九十二份報告書中,過半願意設立短期(五年內)目標,且以環境面目
標最多,其次是在公司治理面願意設下短期目標,占 44.6%。對於長期目標(五年外),
只有約 20% 企業在報告書中揭露長期目標,以環境面比例最高。
有五年內及五年外六項目標之企業:
台電、中鋼、宏遠、技嘉科技
有五年內三項目標有:
聯華電子、中華電信、群創、台積電、華碩、住華、中龍鋼鐵、台船、台灣凸版、宏碁、
佳世達、第一金控、新光保全、遠傳電信、緯創資通、台橡、研華
有無CSR領導方針 有 無
90.2% 9.8%
0% 20% 40% 60% 80% 100%
32.6% 67.4%
58.7% 41.3%
44.6% 55.4%
0% 25% 50% 75% 100%
有 無
五年內目標
社會面目標
5.4% 94.6%
19.6% 80.4%
12.0% 88.0%
0% 25% 50% 75% 100%
有 無
五年外目標
公司治理面目標
環境面目標
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三、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分析
1. 環境面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79.3% 提及、實施綠色採購,且有 85.9% 的企業在報告書
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另外,有高達 92.4% 的企業有提及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
顯示環境面議題還是台灣企業主要關注,且願意揭露的議題。
2. 員工面
報告書中揭露與員工相關的指標如下圖。有 95.7% 的企業提供員工教育訓練,且有
93.5% 的企業表明其注重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顯示台灣企業大致都以員工為重要利害
關係人之一,且願意揭露企業作為。
有無綠色採購
20.7%
79.3%
有無氣候變遷政策
7.6%
92.4%
有無溫室氣體排放數據
14.1%
85.9%
有 無
有無工作與生活平衡
6.5%
有無員工教育訓練
4.3%
95.7% 93.5%
有 無
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3. 客戶面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78.3% 揭露客戶面指標,實施客戶滿意度調查。
4. 企業與利害關係人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87% 的企業揭露公司 CSR 的實質性分析,主動了解利害
關係人關注的議題,增進報告書的包容性。另外,有 27.2% 的企業在報告書中加入利害
關係人證言或建議,加入外部元素讓報告書使用者有更多元的資訊,增加報告可靠性。
有無客戶滿意度調查
21.7%
78.3%
有 無
有無CSR實質性分析
13.0%
87.0%
有無利害關係人證言或建議
27.2%
72.8%
有 無
1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實質性分析
CorporateRegister 詢問受訪者對於「重大性」的看法及認為最適合的揭露方式,多
數認為自己工作的組織對於議題重大性掌握得宜,且認為報告書框架需規範揭露「重大
性矩陣」來顯示企業揭露的程度。受訪者普遍支持框架規範議題最少揭露數量,但是不
需要規定議題最大揭露數量。這個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重大性對報告書非常重要,
認為重大性必須是每份報告書的核心。
國際趨勢比較 - 利害關係人鑑別
CSR 報告書可以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設計,範圍可大可小,也可以和其他溝通媒介
搭配,例如企業網站,無論如何,報告書都需要有其主要的溝通對象(Prioritization)。
下列是受訪者對於 11 種利害關係人重要程度的排名,結果可見企業內部關係人,最
直接接觸企業的人,最受重視,包括員工、股東、投資人、顧客和夥伴等,在重要性排
名後面的是社區、政府,這些人雖然在企業營運也有利害關係,但屬於間接。從回答中
可以看出規律,大致上是距離組織營運較直接的就越被重視。
同意程度
90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員工
股東
顧客
營運夥伴/供應商
在地社區
政府
意見領袖
媒體
學術界
大眾
投資人/產業分析師
報告書使用者優先順序
同意程度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1000
應包含重大性矩陣
你了解你所屬組織
面臨的重大議題嗎?
應規定議題最少揭露數量
應規定議題最大揭露數量
重大性相關議題
1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orporateRegister 發現受訪者大多認為報告書應該涵蓋所有使用者,但是需要區分
不同使用者不同的溝通方式,例如發佈整體企業的報告書,並提供網路平台針對讓不同
觀眾調整內容。不過,受訪者大多不同意針對利害關係人重要程度而逐一修改適合的內
容,畢竟報告書要能符合所有利害關係人並不容易,不過若是不優先考慮重要利害關係
人,可能會撰寫出一份沒有辦法滿足任何利害關係人的報告書,可能的解決之道是發佈
內容更豐富的報告,或是搭配網路管道和特殊使用者溝通。
-2000-3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4000
針對所有使用者撰寫
針對不同使用者有不同溝通重點
針對不同使用者製作不同報告
同意程度
報告書配合使用者程度
1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5.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單位
	在九十二間企業中,有 67.4% 設立 CSR 或是永續委員會,並有 37% 企業設立企業
社會責任專責單位。
6.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
以上圖表包含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顯示有約 30% 的企業在 2012 年度曾經獲
得 CSR 獎項,以台灣永續報告獎為最多,天下企業社會責任獎其次。在九十二間企業中,
有 27.2% 實施「健康職場自主驗證」。
有無CSR相關委員會
32.6%
67.4%
有無CSR專責單位
37.0%
63.0%
有 無
0% 25% 50% 75% 100%
有 無
國家永續發展獎 3.3% 96.7%
天下企業社會責任獎 23.9% 76.1%
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 6.5% 93.5%
遠見CSR獎 10.9% 89.1%
健康職場自主認獎 27.2% 72.8%
臺灣永續報告獎 30.4% 69.6%
1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擁有四項獎之企業:
聯華電子、台積電、信義房屋、台灣大哥大、台灣凸版
擁有五項獎之企業:和碩聯合
1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聯合國全球盟約(全名: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C)也是常被使
用的報告框架。全球盟約是聯合國在 2000 年建立的行動方案,希望讓「責任企業」更明
確。其支持者需要撰寫說明報告進度報告(Communication on Progress, CoP)來揭露
十大原則(涵括人權、勞工規範、環境和反貪污領域)。GRI 以及全球盟約間也簽訂了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所以兩者可以互相對照,也讓使用 GRI 框架的企業更
願意將 CoP 納入其 CSR 報告書中。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2003年到2012年報告書應用全球盟約的比例
非全球盟約 全球盟約
7. 報告書相關標準對照
	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相關的對照標準包括:全球盟約、AA 1000 保證標準、
ISO26000 等。九十二份報告書中,51.1% 揭露 AA 1000 保證標準對照,其次是 ISO
26000 對照,占 25%,全球盟約對照也有 22.8%。
0% 25% 50% 75% 100%
有 無
全球盟約對照 22.8% 77.2%
依據AA1000保證標準 51.1% 48.9%
ISO 26000對照 25.0% 75.0%
1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四、GRI 版本分析
對於利害關係人,實用的報告書必須具備「可比較性」,要讓使用者能夠在企業間或
年度間比較,這代表企業必須在不同可比較議題上統一揭露,不論是 CSR 報告書或是未
來的整合性報告亦是。其中,致力於報告書規範的重要組織就是「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現總部於荷蘭的非營利組織,1997 年於美國成立,在 2000 年第一次發表了全
球報告規範(Reporting framework),經歷數年發展,在2013年五月也推出了最新G4版本。
GRI 的報告框架希望統一報告書的內容、以及撰寫報告書的方式,GRI 透過多元利害
關係人的分析,整合出大眾共同關注的議題(Core Indicators),並納入報告框架中,規範
企業揭露,也規定不同產業需要揭露的不同指標(Sector Indicators)。不過,GRI 不斷面
對的難題是利害關係人以及企業兩方面對於「必要揭露議題」的歧見,許多 GRI 或其他利
害關係人認為重要的議題並非企業流程必要,或是這些議題對於投資人、產業分析師來說
沒辦法透過議題來更深入了解企業價值。
G3.1
72.8%
G3
10.9%
無
14.1%
G4
2.2%
全球:
以下是 2000 年至 2012 年,GRI 框架在全球的應用程度,可以看出在 2001 年,第一次推出
GRI Reporting Framework 後一年,幾乎還沒有企業使用,之後的每一年逐年成長約 5%,
到 2008 年,使用率達 30%,之後的成長雖然趨緩,到 2012 年使用率已超越 40%。
台灣: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絕大部分(72.8%)
使用 GRI G3.1 版本,有 10.9% 的企業使
用 G3 版本。另外,有兩間企業在 2013 年
使用最新 G4 版本撰寫 2012 年報告書。有
14.1% 的企業在過程中未使用 GRI 指標。
2001 20042003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2001年到2012年報告書使用GRI報告架構得比例
非GRI GRI
1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永續報告架構
CorporateRegister 訪問各管道、領域利害關係人對於報告架構的看法,以下圖表是針
對使用過 GRI 框架的企業,對於使用經驗的分析:CR 要求受訪者回答幾項關於 GRI 的問
題,要求其表明「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大部份受訪者支持使用 GRI 以及 G4 版本,不
過許多人覺得 G4 給予太多彈性,需要修改。全球盟約和 ISO 26000 較不被認為是好用的報
告架構。大部份受訪者認為碳揭露專案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對於碳揭露是很
好的框架,受訪者普遍認為不需要再有全新的報告架構,而針對產業領域的架構被認為是必
要的,也就表示各產業的利害關係人應該認真考慮朝針對產業適用的架構來發展,但同時必
須考量到報告書揭露議題的重大性,以及如何與其他部分整合。
同意程度
8000-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GRI應被廣泛使用
碳揭露適用
碳揭露專案(CDP)規範
G4是好框架,應支持
G4需再修改
G4太過彈性
ISO 26000是好框架
全球盟約是好框架
需要新框架
需要產業個別適用架構
報告框架
1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無第三方認證
45.7%
Type I 認證
35.9%
Type II 認證
14.1%未說明
4.3%
五、第三方驗證分析
獨立第三方驗證是報告書是否「可信」(Credible) 的指標之一,上市櫃公司的財務報表
都必須經過第三方保證(普遍稱驗證),但是非財務資訊的報告書則完全出自公司主動,
包含在年報中的非財務資訊也不受第三方驗證規定。
	現今尚未強制規定非財務報告書及其內容必須經過驗證,而且也沒有統一的驗證程序
與形式,不像財務報表有 GAAP、IFRS 以及審計公報的規定,因此,報告內容通常不宜截
取或是單獨解釋。要有可信的第三方驗證,就必須確立驗證的方式、範圍(Engagement
Scope)、程序(Procedure Scope)、最後是否給予結論及建議等,但是非財務報告書的
驗證尚未有以上的統一,目前的第三方驗證可能是針對整份報告書,或是其中一小部分的
資訊(例如碳排放資訊),或是一個議題下的所有資訊,驗證的範圍不一。驗證也可能是
經過 desk research,或是實地探訪及訪問等,驗證的程序也不統一,甚至不會考慮到發佈
的資訊,而只檢驗資料搜集的過程,或是發佈公司的管理階層。
1. 第三方驗證比例及種類
	右圖顯示在台灣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54.3% 企業報告書經過第三方機構驗證報告書。
其中有 33.7% 的報告書經過 Type I 驗證,有 16.3% 經過 Type II 驗證。另外有 45.7% 的企
業報告書沒有經過外部驗證。
通過 Type II 報告書驗證之企業:
聯華電子、中鼎工程、友達光電、台積電、
華碩、英業達、台灣大哥大、仁寶電腦、台
灣愛普生、佳世達、緯創資通
國際上,CorporateRegister.com 多年
來持續記錄上萬份報告書的第三方驗證資
訊,包括其驗證聲明、驗證單位以及驗證種
類。資料顯示國際上越來越多報告書經過第
三方驗證,不過整體而言受驗證的報告書比
例占全部報告書並沒有顯著增加,保持在約
20% 以上。
1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以地區來看,美國多年來受第三方驗證的報告書比例一直不高,有可能是因為美國的
公司大多不希望公佈太多資訊,避免增加日後的風險,若大眾普遍認為第三方驗證是好的
報告書必須具備的條件,美國的報告書可能容易被視為品質不佳。同時,許多國際的跨國
企業都有在美國發佈具備透明性、資訊性的報告書,也都經過第三方驗證。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0年到2012年第三方驗證份數
1500
1000
5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102009 2011 2012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2000年到2012年報告書第三方認證比例
無認證 有認證
1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BSI
26.1%
無第三方認證
45.7%
其他
4.3%
DNV
4.3%
TUV Nord
4.3%
SGS
15.2%
2. 第三方驗證機構分析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54.3% 經
過外部驗證,其中以 BSI 為最多,占
26.1%,其次為 SGS,有 15.2%。
國際上的市面上有許多驗證單位提
供不同的驗證程序,包括主流的審計專
業服務、驗證公司、專家、企業責任顧
問等,大多都用以下這兩種準則: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各區域報告書第三方認證比例
無認證 有認證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歐洲紐澳亞洲
(1)	ISAE 3000,專業審計人員(財務審計)在驗證非財務資訊時使用
(2)	AA1000AS,最新版本於 2008 年更新,用「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process),向三個面向進行驗證:重大性、完整性、回應性。
ISAE 3000 的使用增加,顯示審計服務公司在非財務報告書驗證的市占率正在上
升,而 AA1000AS 標準的使用正開始減少。在企業責任報告書的驗證中,「重大性」
越來越受重視,可能會對 AA1000AS 標準的使用帶來新的刺激,例如新出版的 GRI
G4 報告框架,對於報告組織最大不同處,在於報告架構 ( 應用等級及重大考量面與
管理方針揭露方式 ) 的調整,同時鼓勵報告組織提供對於其營運及利害關係人具重大
(material) 之資訊,使報告組織及報告使用者可專注於此類資訊對永續發展的影響,
讓永續性報告書更有策略性、更聚焦並能提昇可信度。
2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2001 20042003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球ISAE3000及AA1000使用情形
ISAE 3000 AA 10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大型會計事務所在第三方驗證市場的市占率在近年增加,如下圖,
理由倒不是因為審計需求增加,比較是下列幾種導致的:跨國大型企業原本就已是四大會
計事務所的客戶,負責其財務報表的審計,且大型事務所提供全球的服務範圍,而其他許
多提供第三方驗證服務的多以當地市場為主。有無第三方驗證通常是報告書可信度的界定
標準,若沒有第三方驗證,報告書很可能留於企業形象的宣傳工具,最好的報告通常包含
了許多能說服讀者的數據,要能夠給讀者平衡且真實的報告。
2007年與2012年,提供第三方認證的機構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專業顧問 其他 認證機構
2007
37%
24%
13%
26%
2012
51%
27%
7%
15%
2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可信度 (Credibility)
以下的分析,CorporateRegister.com 詢問受訪者報告書七大要素對於報告可信度的影
響,由結果可見,報告書中不怕揭露「壞消息」通常被認為是可信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次
是數據跟目標揭露,以及使用的規範以及框架、第三方驗證聲明等。
	在報告書中加入外部利害關係人證言和建議也是建立可信度的有效方式,其中語氣以
及形象也至關重要。值得觀察的是,獎項以及驗證的揭露是七大要素中最不能提供可信度
的一項,因為獎項是公司及其績效的證明,並無法保證整份報告書的品質。
國際趨勢比較 - 架構與標準使用
	在常見的五種報告架構及規範中,CorporateRegister 要求受訪者評估其對於報告可信
度的影響。研究發現 GRI 報告框架比起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和 AA1000AS
最能提供報告書可信度,第四名是 ISO 26000,是屬於較新且和企業責任報告較無直接關係
的。	值得注意的是 ISAE 3000,即使在驗證市場上廣泛被使用,在利害關係人眼中並無法增
加報告書的可信度。使用 AA1000AS 的驗證在受訪者的眼中比 ISAE3000 驗證能帶來更多
可信度,原因之一可能是 AA1000AS 要求驗證人員考量組織整體,而非 ISAE3000 中比較
狹小的範圍。
10000110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0
負面消息
數據及目標
第三方認證聲明
外部利害關係人證言及建議
形象與語氣
獎項及認證
規範及架構
可信度元素
0 20001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1000
GRI
GHG Protocol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ISO 26000
ISAE 3000
AA1000AS
規範及架構
2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第三方查驗單位
提供第三方驗證的機構非常多,甚至包括個人或中立利害關係人團。CorporateRegister
詢問受訪者在下列五種提供驗證的組織中,哪個在受訪者眼中是最可信的?結果發現四大會
計師事務所(安侯建業 KPMG、勤業 Deloitte、安永 E&Y、資誠 PwC)以及專業驗證單位
最受重視,提供中度可信的組織則是企業社會責任顧問以及利害關係人團,而獨立的專家
(個人)被認為較不合適。由此可見普遍認為規模越大越知名的組織較能提供可信的驗證服
務。
0 20001000 3000 50004000-1000
會計師(四大)
認證機構
中立利害關係人團
中立的專家(個人)
CSR專業顧問
誰較適合提供第三方認證?
2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六、報告書負責單位
各企業負責編撰報告書的單位大致如下圖,其中以 CSR 或是永續專責單位最多,將近
30%,其次是公共關係相關部門,占 10.87%。其他部門包括企劃部(8.7%)、環安衛部
門(7.61%)、行政部門(7.61%)、總管理處(6.52%)等。另外,有 10.87% 的企業未
公佈報告書負責單位。
CSR/永續專責單位
29.35%
未公布
10.87%
公關部門
10.87%
企劃部門
8.70%
環安衛部門
7.61%
行政部門
7.61%
總管理部門
6.52%
上級辦公室
4.35%
人資部門
4.35%
環境及品質中心
4.35%
其他
5.43%
2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七、總機電洽
在分析九十二份 2012 年 CSR 報告書中,
首次加入了總機電洽的項目,目的是調查透過
企業總機詢問報告書相關訊息的可行性。
有 56% 的企業總機能夠協助轉接至相關部
門,有 12.1% 總機告知報告書負責單位,提供
後續詢問,其中 5.5% 的企業會先詢問來處及
用意決定是否轉接。
八、報告書頁數分析
	下圖顯示九十二份報告書的頁數分布,其中以 70 至 90 頁為最多,共 36 份。報告書
在 100 頁以下居多,占有 73.9%,也有少數報告書篇幅較長,多至 150 頁以上。九十二份
報告書的平均頁數為 83 頁。
不知道
18.7%
協助轉接
56.0%
告知負責單位
12.1%
詢問用意
5.5%
不願意透露
7.7%
有 18.7% 企業不清楚報告書負責單位,無法協助轉接。且有 7.7% 企業不願意透露相
關負責單位。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頁數
數量
0
4
8
12
16
20
3
1
10 11 9 9
7
20
5
2 2 2
4
2
5
2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九、趨勢:整合性報告
過去幾年,產業界有兩種主要報告書併行:主要揭露財務資訊的企業年報,以及逐年
成長,揭露非財務議題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陸續有組織希望能夠結合、建立兩報告的
關聯,例如永續報告的誕生,專注於揭露環境、社會和經濟層面 。永續報告希望涵蓋所有
的利害關係人為其報告使用者,這樣的做法通常並不受投資人、分析師的欽賴,因為投資
人或分析師通常只需要最直接、真實的企業財務資訊,所以傾向閱讀年報及財報。
原因有四
1.	永續或企業責任報告書會較規範嚴謹的財報「浮誇」
2.	有時企業揭露的議題及數據並沒有統一基準,不容易在企業間互相比較
3. 永續或企業責任報告書不像財務報表必須經過審計才能發佈,通常經過第三方驗證比例
不高
4. 投資人與分析師無法連結非財務資訊、議題對於財務表現的直接關係,也沒有統一基準
能夠比較或衡量非財務資訊價值
為解決上述幾點問題,「整合性報告」因應而生,在 2010 年,國際整合性報告委員
會(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 Council, IIRC) 成立,提出「整合性報告」 希望在報告
書中整合財務與非財務面向資訊。IIRC 的願景是「創造全球通用的整合性報告框架,從企
業組織中汲取與策略、治理、績效、未來展望相關重大資訊,以清楚、精確、可比較的方
式揭露整合性報告書中。」	最新版 IR 整合性報告書架構已於 2013 年 12 月 9 號發布,關
鍵原則與報告元素節錄如下:整合性報告書七大原則:策略性聚焦和未來引導方向、資訊
的關聯性、與利害關係人的連結、實質性、精準度、可靠且完整、一致且具有比較性。
整合性報告書八大元素: 組織概況與外部環境、公司治理政策、商業模式、風險與機
會、策略和資源配置、績效表現、未來展望、編制報告基準。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4年到2012年整合性報告書發佈數量
600
400
500
200
300
100
0
2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十、CSR 年度精選文章
為何永續報告書重要?
新的研究顯示「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企業擁有比同行更佳的表現」
「資訊揭露與永續報告對股東與利害關係人是否真的重要?」向來是公司董事會與主
管對於永續發展最常問的問題, 在美國的企業中受到熱烈的爭論。
例如:
•社會責任的付出能帶來可量化的報酬嗎?
•做出這種規劃的成本有多大?
•在資本市場中又是誰在留意這件事?
•投資人和利害關係人能夠利用的資訊又有那些?
•	要怎樣做才不是公關漂綠而是實質的永續政策與制度?
•企業責任又有哪些商業案例?
•對公司競爭力有何影響?
以上問題的答案可見於管理與當責機構針對美國大市值企業所做的的 2012 分析報告書中。
無報告已成為非主流
如果一個公司能名列標準普爾 500 指數,但卻在社會責任的作為方面沒有任何隻字片
語的報導,那麼這間公司必定是屬於少數中的少數。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中,在 2010 年,
有撰寫永續報告的企業只有 19%,但到了 2011 年已鉅幅攀升到 50%,可見大部分的企業
已意識到永續報告書的撰寫與社會責任的揭露是必要的政策。
標準普爾指數是國際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數,既是投資人的重要參考、企業健全程度
的指標,也是在美國受到普遍認可的大市值股市標準,全美 80% 的股票都在其中。而選入
標準普爾的前五百大皆是來自不同的產業,包括能源、材料、消費品、運輸、醫療、金融
服務、資訊科技、通訊、公用事業。而且以標準普爾來衡量的資產產值將近五兆。
財星雜誌也針對美國的企業列出了前五百大,其中也有 57% 有撰寫社會責任報告,而
入圍此排名卻沒有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也是處於少數。
如果仔細的研究入圍財星 2011 年五百大的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就會發現不同企業偏
好以不同的名稱來命名永續報告書,例如 GE 就偏好用 citizenship,其他企業則用「永續」
或是「責任」用作於報告書的標題。
管理與當責機構團隊在 2012 年的研究涵蓋了投資人所關注的普爾標準指數,如果研
究顯示出版永續報告企業與沒出版的企業之間的有顯著的競爭差異,想必會加強資訊揭露
與永續報告的重要性,讓各大企業在永續報告書上的表現不落後於同行競爭對手。
2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出版永續報告所帶來的優勢
根據 2012 年的研究指出,如果企業希望入圍任何一個有可信度的指數或排名,那麼
出版永續報告書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優勢如下:
•在彭博 ESG 揭露指數得到更高分數(彭博的報導公布了四千家企業,並且在全球三十二
萬五千多個銷售點出售雜誌)
•名列北美的道瓊永續指數以及世界道瓊永續指數 (DJSI)
•容易入選那斯達克 OMX CRD 全球永續發展指數
•在「Glassdoor ratings」取得較好的評比(「Glassdoor ratings」是一個讓私人企業員
工表達對雇主的感覺的網站)
•在 CSR Hub 也取得好評比
•在碳揭露專案中獲得更高的揭露分數
•碳揭露的表現分數可以更高
財務方面的益處
與錢相關的問題無疑遲早要討論。根據管理與當責機構研究為期五年的研究顯示,有
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往往比一般股市的平均表現更好。
通常董事會都以標準普爾指數作為衡量自己企業的指標,但是有一件事可能會讓覺得
更值得留意的現象是:投資人在 2007 年依據標準普爾指數投資 10,000 美元,卻在 2008
的金融危機中縮水到 6,231 美元。當時標準普爾的五百大企業中只有 20% 有出版永續報告
書;到了股市開始復甦時,更多的企業開始出版永續報告書,而且他們的經營成效也明顯
比其他沒出版報告書的同業來的出色。到了 2011 年,原來投資的 10,000 美元平均升值到
了 11,035 美元,但是如果是投資給有出版報告書的企業,則是 12,204 美元,所以在投資
表現上也是非常強而有力的選擇。
影響股價、股市波動、上櫃公司的價值、投資人的決定等等的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是
入圍標準普爾指數的企業大部分都相信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政策、為其調整公司結構又設立
相關目標,就能對整體競爭局勢有很大的幫助。
總結
•	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能有較好的長期資本市場表現,股票價格也較高
•	報告自身的永續作為的企業較能入圍知名的永續股市指數,例如道瓊永續指數
•	更可能入選之名的排名與獎項,例如 Newsweek 的綠色企業排名
•	也更有機會在碳揭露專案中得到更高的排名
相信以上的發現能幫助還沒出版或剛要出版的企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台灣也能追上國
際的永續腳步,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永續力量。
2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SR 報告書是企業最佳風險管理
嚴德芬 / 頤德國際總經理
企業生病了?有什麼隱憂或不定時炸彈嗎?管理者知道嗎 ? 企業中的每一個關係人、
每一個設備甚至於每一個步驟都與企業成敗與風險息息相關。無論多大的企業,是否有政
府的扶植,或是全球產業的領導企業,都有可能有倒閉的風險。安隆、世界通訊、台灣力
霸案、雷曼兄弟等,哪一個不是曾盛極一時,而當時一般認為不可能會倒的企業。而近期
的統一毒布丁、HTC 洩密案以及更早之前的塑化劑事件等,這些事情如果管理高層有一套
機制能幫助提前了解到在該方面管理的問題以及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是否就能夠降低企
業形象崩壞風險與因此帶來的社會的動盪不安呢! 而這一套機制是否可從撰寫 CSR 報告
書做起呢? CSR 或永續報告書本身,特別是製作的過程是目前在國際上廣為運用一舉數得
的好方法。即使無法影響企業管理階層的商道行為,但絕對有嚇阻不法事件發生與提前預
防改善的兩大功能。
CSR 報告書的特性
在解釋為什麼 CSR 報告書擁有這兩大功能前,需先向各位說明 CSR 報告書的特性。
•	CSR 報告書不像財務報告書有具有強制性,而是一種自願性出版的企業年度非財務報告
書,其中要求揭露環境面向、社會面相與公司治理等重要議題。
•	CSR 報告書已有一個國際規範與架構 (GRI,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目前已到 G4
版本,因隨世界趨勢的不同,GRI 皆會定期檢討與更新 CSR 報告規範內容。所以它是
一個隨著潮流及當代重要議題更新且有時效性的規範。
•	在 GRI 的規範當中,擁有 check list 的功能,能逐一檢視企業在營運的過程中,是否有
關注到各面向的重要議題。( 各面相包含:經濟、環境、勞工、人權、社會以及產品責任,
如下圖 )
2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	CSR 報告書不是企業的宣傳品,而是一個檢討年度企業對永續作為的報告,不僅要描述
企業永續績效,更要揭露企業不足之處與需要改善的地方,這就是 GRI 架構中所謂的平
衡性規範,除了要報告作得好的部分,也要舉出作不好的地方,並提出改善方式與計畫。
•	CSR 報告書的內容資訊擴及企業內部所有部門,從董事長室、公司的委員會、總經理室、
行政管理部、環安衛部門、公關行銷部、人資部等都需要提供相關資訊來符合 GRI 規範
的要求。所以企業在撰寫 CSR 報告書時,所有部門都能獲得一個年度審驗的機會。
•	CSR 報告書在撰寫前期,GRI G4 要求及強調必須先進行實質性分析 (Materiality),何謂
實質性分析?也就是公司必須先透過一定的鑑別過程,確認誰是企業的重要的利害關係
人,再針對這些利害關係人,調查他們想要了解的重要議題為何?鑑別出來的議題可以
說是構成 CSR 報告書內容的核心要素,而沒有經過實質性分析的 CSR 報告書,報告書
只能淪為企業的宣傳小冊子!
揭露作為並承諾
鑑別企業的重要
利害關係人
了解這些利害關係人
所注重的議題
3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	CSR 報告書在撰寫完畢及出版前,建議必須通過第三方驗證,也就是說報告書裡面的內
容會接受第三獨立方的審驗,確認其內容符合利害關係人 ( 例如員工、客戶、股東、供
應商、政府、NPO/NGO 等 ) 的要求,揭露利害關係人想知道的訊息,亦會更進一步的
確認其資料的真實性 ( 第三方驗證過程將會進入公司內部,要求觀看報告書中的原始資
料,進行可信度確認 (type II)),增加利害關係人對報告書的可信度。
•	CSR 報告書是 CSR 績效的結果,要有這些結果勢必要有所作為,因此將能提醒企業如
要有 CSR 績效呈現,必須有所行動,這些行動將影響在公司治理面、員工的工作環境、
社會公益及環境保護等,為企業做全面的企業價值盤點。
•	CSR 報告書需經過企業高層審視,如董事長及總經理必須發表企業永續經營的方向及未
來目標與承諾,可藉此機會讓公司高層了解企業在各方面的永續發展狀況 ( 另一方面也
可使企業高層事先發現有形及無形的永續管理所出現的問題 )。
•	CSR 報告書無法律強制性,而是要求企業採行最高標準去管理企業責任、組織能力,企
業文化及利害相關者之議題。因此守法成為最低的道德標準,既不是法律的一種,當然
也不會有所謂的法律漏洞,而是所有利害關係人用高道德標準來監督企業營運的一種方
法。
•	國際上已有研究指出,財務報告書已無法呈現整個企業的價值,有 92% 投資者認為財務
報告書與非財務報告書需更有效地整合。投資人無法僅從財務年度報告書的內容,決定
投資策略。無形的風險必須使用無形的管理方式,CSR 報告書具有對利害關係人包含投
資者說明無形管理方式功能。
•	品牌企業如 Nike、Walmart、Sony 等知名企業,因面對第一線消費者及大眾的壓力,
亦紛紛要求其所屬供應商也必須提供 CSR 等相關報告來證明在對待員工及生產過程中
沒有造成對社會及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出版 CSR 報告書絕對是一個增加獲得國際
各大品牌企業訂單的機會。
CSR 報告書如何診斷企業問題?
	當瞭解以上 CSR 報告書的特殊性質後,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對企業永續的議題並不了解
也不清楚其嚴重性,其原因在於「短視近利」,僅關心當前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多的
錢 ( 在以往的經濟模型當中,不可否認許多企業是這樣的想法,追求利益極大化 ),而缺乏
「永續」的概念,想當然爾這些企業也不知道 CSR 報告書為何物、有何功用。
•	山水米事件及鴻海高層索賄事件 ( 誠信道德議題 )
	 回顧近期山水米事件及鴻海索賄事件,就現有的新聞資訊而言,他們的觸碰的問題是
企業最基本的商業道德與誠信正直的基本原則,而道德危機更是企業最大負債。在 GRI
G4 指標當中,指標明確要求說明道德誠信議題:
G4-41:說明最高治理單位確保避免及管理利益衝突之流程,說明是否向利害關係人揭
露利益衝突
G4-56:描述組織的道德觀、原則、標準和行為規範,如行為準則與道德守則
3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57:報告組織尋求內部與外部有關道德、法律行為,以及與組織誠信相關意見之機
制,例如服務熱線或諮詢熱線
G4-58:報告組織關注內部和外部有關不道德、非法行為,以及違反誠信相關事宜之機
制,例如透過線上管理系統,舉發機制或通報熱線亦有指標明確要求說明產品
責任議題:
G4-PR1:在生命週期階段為改進產品和服務的在健康與安全上的影響而進行的評估,
以及須接受這種評估的重要產品及服務類別的百分比
G4-PR3:程式要求的產品及服務資訊種類,以及需要標明這種資訊的重要產品及服務
的百分比
G4-PR4:按後果類別說明,違反有關產品及服務資訊和標識的法規及自願性準則的事
件總數
G4-PR9:如有違反提供及使用產品及服務的法律法規,說明相關重大罰款的總金額
•	2011 年的塑化劑事件、2013 年義美過期泡芙事件及統一布丁毒澱粉事件 ( 供應鏈議題 )
	2011 年塑化劑事件(傳媒又稱為塑化劑 / 塑毒風波、塑化劑 / 塑毒風暴等)是台灣在
2011 年 5 月底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起因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檢出含有塑化劑,進
而被發現部分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
塑化劑撙節成本。而「食品界模範生」雖躲過塑化劑風暴,但卻發生過期泡芙事件,顯示
其生產供應鏈管理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更有食品業龍頭統一企業總經理說「廠商都在做價
格競爭,消費者都只會去撿便宜,我不認為食品安全會有太大的進步。」皆大大凸顯供應
商管理對公司的重要性。
在 GRI G4 指標當中,要求揭露檢驗其供應商篩選的機制及制定機制的程序:
G4-12:描述組織的供應鏈概況
G4-SO9:通過社會衝擊準則所篩選出的新供應商比例
G4-SO10:針對供應鏈中具顯著和潛在負面社會衝擊所採取的行動
G4-SO11:組織活動及與他人的關係 ( 如供應商 ) 中經由正式申訴機制提出對社會衝擊的
申訴案件、處理和解決的數量
	以上兩種舉例是為讓讀者了解,CSR 報告書涵蓋層面之廣,絕不僅侷限於企業是否賺
錢或賠錢,更多的管理規範其範圍皆凌駕於法律之上,提供企業高階主管有一個全盤審視
的架構。有無出版 CSR 報告書更是不肖企業與永續型企業的區分方式之一,讓社會大眾及
利害關係人多一些分辨的機會,多一分了解才能多一分安全!
3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來自外界的壓力-利害關係人應立即要求企業出版 CSR 報告書
你有買過這家公司的產品嗎?
你是這家公司的投資者嗎?
你在這家公司上班嗎?
你有提供這家公司原料嗎?
你是這家公司的管理者嗎?
你有跟這家公司做生意嗎?
如果,以上的問題有一個是成立的,你-就是他們的利害關係人,應該立即要求這家
企業提供 CSR 報告書,作為考慮是否持續這種關係的依據,保障你的權益。
	前段說明 CSR 報告書為自願性出版的報告書,並無法律上的強制力,因此企業撰寫
CSR 報告書一方面來自自願的,一方面來自壓力,而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正是企業的壓力來
源之一,例如 Walmart 要求其供應商必須揭露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NIKE 要求台灣寶成
成立 CSR 部門。這些壓力來源則建立在你我對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永續發展的了解上。
結論
企業在撰寫 CSR 報告書的同時,亦會思考平時在努力賺錢時而忽略的議題,如下:
1.	組織基本的經營價值觀與倫理觀
2.	內部與外部之驅動力為何 ?
3.	目前公司的決策機制
4.	公司所造成的衝擊及關鍵性永續議題為何 ?
5.	公司是否已為這些衝擊負起責任 ?
6.	公司資訊透明度是否符合現今社會的期待 ?
7.	誰是公司的關鍵利害相關者 ?
8.	公司是否已有效回應利害相關者所關切的事項 ?
9.	既有的 CSR 運作機制、人力與經費資源
	企業在努力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潤時,往往將視線停留在前面的遠方,如何賺錢、如
何往前衝,往往忽略在企業身旁更重要的問題。企業能夠透過撰寫 CSR 報告書,好好檢視
前一年的永續重要議題,如公司治理、環境面、勞工面、產品面或與供應商的互動等等,
也讓所有利害關係人清楚知道企業永續發展的決心,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與支持,CSR
報告書就不只是企業潛在問題的診斷書,而是彰顯企業全面價值的永續承諾書。
3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因應 G4 來臨準備永續性報告書新思維
BSI 英國標準協會驗證部-永續性產品副協理黃雪娟
	全球永續性報告指南第 4 版 (GRI Guideline Ver.4, 簡稱 G4),已由全球永續性報告書
組織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於 2013 年 5 月正式發布。GRI 此次進行 G4 改版,
除持續更新即時的治理、道德和誠信、供應鏈、反貪腐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揭露議題,亦新
增部分績效指標及一般標準揭露要求,以及修正部分 G3.1 版績效指標定義,作為呼應國際
間最新永續議題的發展現況。綜觀本次 G4 改版對於報告組織最大不同處,即在於對報告
架構 ( 應用等級及重大考量面與管理方針揭露方式 ) 做了調整,同時強調在於鼓勵報告組
織提供對於其營運及利害關係人具重大 (material) 之資訊,使報告組織及報告使用者可專
注於此類資訊對永續發展的影響,讓永續性報告書更有策略性、更聚焦並能提昇可信度。
雖然報告組織對於原 G3.1 指南仍可延用至 2015 年底 ( 為對 2014 年報告框架要求 ),報告
組織應予以提早準備以適應未來新的 G4 報告架構要求。
	從本次的 G4 改版之二大變革,即 1) 取消原 GRI G3.1 A, B, C 應用等級,而聚焦於重
大性考量面之兩種”依循”標準選項;以及 2) 依報告組織所選出的重大性考量面 (material
aspects) 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 (Disclosure of Management Approach, DMA)。由於
GRI G3.1版原有之應用等級A, B, C,原本僅是對報告內容揭露資訊之涵蓋多元程度之分級:
如 A 應用等級要求揭露必要項目條件包括標準揭露 ( 原 1.1-4.17 項 standard disclosure)
及全部核心指標 ( 六類指標共計 55 項 ),以及行業補充指標 ( 如適用時 )。而 B 應用等級則
是要求標準揭露及與組織重大性 (Materiality) 有關 20 項永續指標 ( 其中至少要有一項分別
來自六類指標 ),此應用等級的歸納方式容易讓報告組織管理層或各利害關係人誤解為與報
告品質優劣有關;因此於 G4 版將此應用等級取消,改為”依循 (in accordance with)”標
準,並提供兩種選項供報告組織選擇,分別為核心選項 (The core option) 與綜合選項 (The
comprehensive option),依其重大性考量面鑑別結果,由報告組織自我宣告採用何種選項
作揭露,並依據重大性考量面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
	對於原有 G3.1 版對於管理方針的要求,B 應用等級以上即要求對於六類永續指標的管
理方針 (DMA) 進行揭露,但對於管理方針的揭露內容則無特別指明;而 G4 版對報告組織
管理方針揭露方式,要求需依報告組織針對經濟、環境與社會等六個面向鑑別出對報告組
織或其利害關係人產生影響或被影響之考量面議題 (topics),再經過重大性評估 (materiality
test) 結果,依據重大議題相關重大性考量面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G4 版對於 DMA
的揭露主要內容要求,是以重大考量面為主,考量面可分為一般標準考量面 ( 與標準揭露
有關 ) 及特定指標考量面 ( 與永續指標有關 ),來說明其相關的重大議題 (material topics)
為何及被選中之原因,說明重大 (Aspects) 議題 (topics) 之影響如相關衝擊 (impacts) 及因
應如說明與這些衝擊的管理程序以及對管理程序的監督機制與調整等;求此方式更能使報
告聚焦,更利於報告組織或利害關係人了解報告組織對於重大議題的管理機制。
3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簡單來說,若依 G4 架構來準備永續報告書時,不同於過去 G3.1 A 應用等級,即使
對報告組織的永續性是不顯著的衝擊,仍需一一揭露各項核心指標要求;如以一般辦公室
為主要營業場所的服務業為例,其在環境衝擊面向不如產品製造業的顯著 (significant),
若依 G4 永續指標環境類別的考量面 ( 如原物料之使用 (material)、能源使用 (Energy)、用
水 (Water)、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排放物 (emissions)、污水與廢棄物 (effluent and
waste)、產品與服務(products and services)、法規符合度(compliance)、運輸(transport)、
整體情況 (overall)、供應商環境評估 (suppli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環境申訴機
制 (environmental grievance mechanisms)),來檢視其可能的重大考量面時,服務業較顯
著的議題可能比較容易會落在如大樓建物有關的能源使用 ( 考量面:Energy) 及溫室氣體
排放 ( 考量面:Emissions) 等,報告組織則需依據這二項環境類考量面報告有關的指標,
並依宣告的 G4 標準依循方式如核心選項 (Core) 則需揭露至少一項對應指標,若為綜合選
項 (comprehensive) 則需將與該考量面有關的所有對應指標逐一完整揭露;然而若有部份
議題如建築物節能管理績效相關指標,其並未被列於 G4 永續指標時,G4 亦建議若此議題
為報告組織依重大性評估而得之重大考量面時,亦應在報告書中同時揭露出。
	對於上述舉例之重大考量面部份,亦應參照 G4 的要求進行 DMA 的揭露,如以能源使
用作為重大考量面時,除指標外則應說明如大樓建物的能源管理相關議題、這些議題如何
決定為重大的、能源使用對於大樓建物之環境衝擊 (impacts) 及因應、能源管理程序以及
對能源管理程序的監督機制與調整等。DMA 的要求與管理系統 P-D-C-A 的邏輯相似,因
此若報告組織已建立能源管理程序者,即可於報告書中將此程序作適當之揭露以利利害關
係人了解。因此,未來依 G4 標準而準備的永續報告書,對於執行重大性分析的邊界與結
果以及合理性與完整性將會是未來新的考驗之一,在 G4 亦對重大性分析亦提供了說明與
指引,原 G3.1 報告組織可應用既有的重大性分析方法加以精進以確保合理性及完整性的
展現,但在結果的闡釋上則必須依照 G4 的要求進行確認及揭露。
	2013 年 GRI G4 版的公布,期能對未來永續報告書的發行能有進一步的啟發,除能
協助報告組織優先鑑別出並能更廣泛涵蓋組織的重大議題,促使報告組織能把焦點先放在
較優先的項目,再更進階管理需要調整的面向。即使組織目前尚未有十足的能力去實踐所
有的考量面及其指標內容,但組織可以將這些與永續性議題相關的指標,做為組織未來實
行的目標及藍圖以逐步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本次 GRI G4 版的公告,相信對於國內依循
GRI 指南編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 企業永續報告書 ) 之各報告組織勢必又得再重新學習
新的報告架構,而 BSI 已開設 CSR 及 GRI G4 訓練課程,講授本次 G4 改版重點與其相關
管理方針及每一績效指標之定義與應用,進而協助報告組織編寫永續 / 社會責任報告書,
並與報告組織共同努力,一起朝向符合國際最新趨勢及要求!
3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RI 最新指南── G4 的誕生與挑戰
2012 年浩然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計劃_謝孟哲
	在 GRI 工作的這幾個月是段特別的時間,除了經歷歐洲百年來最長的冬天外,更重
要的是見證 GRI 最新一代 G4 指南的誕生,以及眾所矚目的 GRI 全球 大會(GRI Glob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and Reporting)。在今年五月舉行的GRI全球大會不僅規模、
預算和參與人數比過去增加,更以正式 啟動 G4 指南為最受矚目的亮點,廣邀各界共襄盛
舉。G4 的誕生並非僅僅數月的工作,而是長達近三年的發展過程。在這段期間,除了必要
的階段性資訊揭露外, 即使對內部員工也是極其保密。一直到四月底經過董事會投票確認
通過後,才可以進行組織內部的溝通訓練,而所有員工要到 GRI 全球大會前一天晚上,才
會收到 G4 電子檔,以免提前曝光。
	G4 指南無疑是 GRI 在 2013 年最重要的成果,而 GRI 全球的組織利害關係人、地區
訓練夥伴(local training partners),以及包括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
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IIRC,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在內的相關國際
與地區性組織,也都引頸期盼新指南的改變及可能的影響。因此,本次觀察報告將針對 G4
指南的內容、產生過程,以及重要的改 變進行介紹,並於文末提出我個人的觀點。
G4 的誕生:G4 工作團隊、公眾審議及董事會表决
	GRI 在 2011 年 5 月 正 式 宣 布 啟 動 G4 籌 備 計 劃。 在 經 過 董 事 會(BoD, Board of
Directors)、利害關係人委員會(SC, Stakeholder Council)以及技術團隊委員會(TAC,
Technical Advisory Council)分別開會討論、擘畫出 G4 的修正目標後,於 2011 年 8 月正
式召開第一次公眾審議(Public Comment Period 1),由全球公眾針對現有的 G3.1 指南
提供修正意見,以及對 G4 的期待。公眾審議期結束後,GRI 才正式成立工作團隊(Working
Group),開始研擬新一代 GRI 指南。
3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 工作團隊成員組成秉持 GRI 一貫的多重
利害關係人原則,涵蓋企業、勞工、非政府組織、
中介組織與財務市場等代表,以確保新的指南能
夠符合多方期 待和利益,而不獨厚於特定的利害
相關方。至於公眾審議的目的,則是確保 G4 指
南不悖離市民社會,所有市民社會的意見都會在
網路上原汁原味地公開,並由工作小組消化、融
入 G4 指南中。
2012 年 6 月,GRI 提出 G4 草案,公開接受第二次公眾審議。為鼓勵市民社會參與,
GRI 甚至舉辦了多場工作坊,介紹 G4 草案以及 GRI 指南的目的及意義,再由參與者給予
回饋。在這段期間,工作小組同時也會採納 BoD、SC 以及 TAC 定期會議的結論,於 2013
年初進行最後修正。最終的版本則必須 經過 SC 和 TAC 在 2013 年 2 月提出最終修改建議
後,4 月底交付 BoD 投票表决,決定是否同意發佈 G4。BoD 有權在最後階段否決 G4,因
此直到表决前,任何決議都不能算數。
G4 的創新與改變
	花費超過兩年的時間與資源研擬最新的 G4 指南,以符合全球永續報告的最新發展趨
勢,並針對 G3.1 指南的缺點進行改變。在 G4 啓動籌備之 際,GRI 和外界共同設定了幾項目
標,包括:對使用者更加友善(特別是中小企業及新使用者)、技術性語彙的定義更加精確、
整合全球其他重要標準和指南、使報告內容更加符合企業核心職能及關鍵議題、融入整合
性報告(integrated reporting)的概念,以及讓報告資訊更容易被公眾或第三方取得。
	G4 是否如實達成上述幾項重要的目標? GRI 工作團隊的答案是肯定的,至於 GRI 全
球大會與會者對 G4 的創新也大多給予正面的回應。以下首先針對幾項重要的變革進行介
紹,並於最後一個部分提出較全面的反思。
3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一)聚焦於關鍵面向(Material Aspects)
	各界普遍認為,G4 最重要的創新在於更加聚焦於對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永續發
展面向。G3.1 最為人詬病的缺點,在於提出超過一百項指標,供企業通盤檢 視永
續發展的各個面向,並進行改革,卻也因此顯得缺乏彈性。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
任因企業的經營模式、產業和產品而異,舉例而言,啤酒製造商和金融產業關 注的
面向不盡然相同,啤酒製造商應該著重於水資源、供應鏈、勞工和人權等問題,而
金融產業最關注面向則是永續及負責任的投資和風險管理。儘管 GRI 已經開 始針
對不同產業部門(sector)推出 G3.1 的輔助指引,但原則上 G3.1 仍是一套較不具
彈性的指南,無論企業所屬產業部門為何,皆必須針對所有的面 向進行資訊揭露,
以達到最高的符合等級(Application Level)。
	G4 徹底改變了上述規則,不再要求企業盡可能針對所有 GRI 提出的面向進行
資訊揭露,而是明文規範所有企業必須先檢視對該特定產業而言最關鍵的幾個 面
向,並針對這些面向,根據 GRI 相對應的指標進行資訊揭露。G4 也提供了一套關
鍵面向檢測(materiality test)的方法,其中包括必須先與所有利害關係人進行充
分對話和溝通,以了解不同群體關注的面向,進而框架出所有利害關係人重視議題
的重疊部分。另一方 面,GRI 也建議企業針對重要的社會、環境、經濟議題進行分
析,檢視哪些議題對企業而言最相關,衝擊也最大。換言之,透過關鍵面向檢測機
制,G4 得以成為 一套較具彈性的指南,讓企業自由選擇揭露對自身而言最關鍵的
幾個永續發展面向。
	G4 的這項創新有利於更多中小企業(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採取 GRI 指南進行永續報告。中小企業過去受限於資源和規模,較難達到 GRI
G3.1 指南中較高階的資訊揭露程度,這也是 GRI 目前最大的障礙。透過 G4 的關鍵
面向檢測原則,中小企業或許有希望免除花費巨大成本進行各個不同面向的 資料蒐
集和統計,僅需針對最關鍵的面向進行資訊揭露,即可符合 GRI 指南的基本要求。
因此就這個角度而言,G4 將有機會更深入中小企業,藉此推動關鍵資訊的揭露。
	此外,聚焦於關鍵面向檢測也有助於企業將年度財務報告和永續報告進行整
合,因為關鍵面向檢測即是針對企業核心職能,根據永續發展原則進行檢討和分
析,藉此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策略的一環。GRI 視「整合性報告」(integrated
reporting)為未來永續報告的發展趨勢,而 G4 的關鍵面向檢測更被視為整合性報
告的基石,因為無論是財務年度報告或是永續報告,關鍵面向都是理解 一個企業不
可或缺的基礎資訊,更是股東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在做投資與其他判斷時,必須理解
的前提。換言之,G4 的彈性也賦予了永續報告與其他類型報告結合的 可能,未來
企業將能夠更靈活運用 G4 來準備整合性報告,與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和對
話。
3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二)對供應鏈(supply chain)的要求
	全球化導致大型企業的版圖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家,其觸角早已拓展至全球各個
區域。舉例而言,中國和包括越南、泰國、印尼等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即是當今 全
球各大產業的供應鏈重心。這些工廠所在地的勞工人權和薪資問題,始終是企業社
會責任和永續發展關注的重點,然而過去 GRI 的 G3.1 指南,並未多加著墨 供應鏈
端的永續報告,導致許多跨國企業僅針對企業內部本身的治理撰寫永續報告,卻沒
有考慮到(或是刻意忽略)供應鏈端的問題。蘋果在中國的血汗工廠,即是 企業未
要求供應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帶來的後果。
	G4 指南在說明關鍵面向檢測時,已經正式納入了供應鏈的考量,除了要求企
業針對經營和治理核心架構(第一層)和企業本身(第二層)進行評估外,也要 求
將外部影響,特別是供應鏈的管理(第三層)納入考慮,藉此鼓勵企業同時拓展其
企業社會責任的觸角,落實真正的永續治理。而 GRI 的技術團隊在 G4 啟動前 早已
開始向特定企業推動供應鏈端的永續報告揭露,例如在與 PUMA 的合作計劃中,越
南六家鞋廠供應鏈都已經開始使用 GRI 指南進行永續報告,儘管品質仍然 良莠不
齊,但在累積較豐富的經驗後,GRI 期望供應鏈端未來也能因著大型國際企業的要
求,全面檢視其永續經營方針。
(三)符合程度:雙軌制(In accordance)取代等級制(Application Level)
	G3.1 另外一項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 GRI 過去企圖衡量企業永續報告和
G3.1 指南的符合程度,因此推出的等級制度,時常被企業誤解為報告優劣的 評
等。事實上,取得 A 等級代表的僅只是該企業的永續報告與 G3.1 指南最相符,
不含任何評價意味。然而就實踐層面而言,等級制卻導致企業盡其所能揭露最多
項指標,只為了拿到最高的符合等級,而不具任何實際意義。儘管符合程度驗證
(Application Level Check)服務每年為 GRI 帶來不少收入,G4 卻因為上述缺點,
選擇放棄此種等級制度,改由兩種相符程度(in accordance)取代,由企業在撰
寫報告之初,自行選擇僅針對核心指標進行揭露(core),或是揭露較全面的資訊
(comprehensive)。
	一如前述,G4 最重要的原則在於關鍵面向檢測,因此全面揭露或核心揭露的
差別,僅在於一般性標準揭露(general standard disclosure)的指標數量不同而已,
至於特定標準揭露(specific standard disclosure)的部分,不管是哪種符合程度,
企業都只需要選擇最關鍵的面向進行揭露即可,不像過去必須揭露所有面向中一定
數量的指標(或解釋不揭 露的原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符合等級。此項創新改善
了企業對符合程度的誤解,讓企業回歸永續報告的本質(而非只是表面地打勾勾、
盡可能符合越多的指 標),也就是透過關鍵面向檢測,揭露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面
向。此外,中小企業及剛開始進行永續報告的企業,也能夠放心選擇從核心揭露開
始,逐步拓展揭露的 面向和指標,而不像過去被貼上 C 等級的標籤,因此產生較劣
的不當聯想。
3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 的評價與未來挑戰
	G4 的創新改正了 G3.1 指南的諸多缺點,並試圖和最新的永續報告及企業社會責任發
展趨勢相連結,以確保 GRI 在推動永續報告上的龍頭地位。然而在 GRI 全球大會上,許多
與會者仍談論到永續報告倡議許多現存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並非 G4 意圖解決的部分,
但卻是 GRI 未來不容忽視的挑戰。
	首先,一如前述,G3.1 最大的問題在於設立了上百個指標,導致企業永續報告流於打
勾勾的遊戲,看哪一家公司揭露的指標最多,即代表報告的水準最 高。G4 透過強調關鍵
面向檢測,大幅改善了上述問題,而新的方法確實也讓中小企業有較容易參照的基準,而
不會面對上百頁的指南和指標卻無所適從。然而,部 分與會者仍認為 G4 不如預期精簡,
儘管架構和報告方法皆經過大幅調整,但上百個指標仍然存在,而 G4 指南讀起來仍顯得
艱澀,顯然其技術門檻仍然是一個問 題。至於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實際的採用情形如何?
是否如預期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開始撰寫永續報告,或許必須透過時間和 GRI 後續的
推廣工作來檢驗。
有趣的是,另外一派與會者對 G4 持相反意見,認為賦予企業選擇揭露最關鍵面向的
彈性,等於開放企業隱藏某些特定資訊的選擇。此外,GRI 的資料分析 和統計能力雖然不
如全球幾家重要的會計事務所、證券交易市場及資料分析機構來得專業,但 GRI 指南作為
永續報告的龍頭,近年來已成為許多永續發展分析的參 考標的。G4 關鍵面向揭露的彈性,
極有可能減損 GRI 資料庫的完整性,因為並非所有面向的指標都被要求揭露,因此將大幅
失去比較基準。G4 的其中一項目標 是讓資訊的分析和取得更加容易,而 GRI 在 G4 啓動後,
也計劃將永續報告中的資訊與 XBRL 結合,提升資訊取得和分析的容易度,以加深各利害
關係人對永續 報告及企業社會責任趨勢的理解。因此,G4 該如何同時兼具報告的彈性和
資料的完整性,同樣是 GRI 未來必須處理的挑戰。
4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此外,若將層次拉高至永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討論,許多人仍然認為 G4 缺
乏關鍵性的變革,確保企業永續報告的可信度和真實程度。永續報告應該 是企業落實企業
社會責任成果,而不是手段,然而無論是 G3.1、G4,或是全球其他現存具代表性的永續
報告指南或標準,皆無法避免企業「綠化」 (green washing)的問題。G4 賦予企業選擇
的彈性,但關鍵面向檢測背後的立論基礎仍是以企業自我揭露和誠信為主,而這也是西方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根基。然 而許多人質疑,這種信賴企業自覺和誠信的基礎,是否適用
於非西方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海嘯過後,企業的誠信普遍受到質疑,儘管永
續報告的數量在 全球任何一個區域都逐年上升,卻沒有辦法保障每一份報告的品質是相同
的、揭露的資訊是真實可信的。事實上,透過觀察 GRI 的資料庫,即可發現不同地區的報
告品質差異極大,特別是非洲、東南亞、中國等永續報告概念正在起步階段的地區,在政
府及市場規範下報告數量大幅攀升,然而大部份企業卻未從核心理解永續報 告的意義,僅
將報告視為交差了事和提升企業形象的手段,而非自我查核和進步的過程。G4 試圖縮減量
化的指標,以關鍵面向檢測提升報告本身的品質(而非揭露 指標的數量),或許是值得嘗
試的手段,其成效同樣必須透過時間加以檢驗。
	此外,資訊揭露意味著更多的透明度,然而缺乏足夠的背景脈絡,量化的數字卻沒有
任何意義可言。企業永遠可以透過精密的計算和操作,將漂亮的數據端上 檯面,公民社
會站在監督者的立場,若缺乏足夠的理解,面對上百條不同的數據,仍然無法看出端倪。
關於此點,儘管 G4 在指南中確實建議數據必須和脈絡結合, 例如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便
必須同時提供參考和比較的基準,最好是全球權威性的指標。而 G4 的多項一般性標準也
嘗試和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和 OECD 國家的標準相連結,然而對於一般市民社會而
言,似乎仍然缺乏良好的理解和溝通管道,將生硬的數據轉換為簡單易懂的資訊。換言之,
G4 仍然停留在高度專業和 技術性的領域,在缺乏完整的溝通(communication)和對話
(dialogue)橋梁的前提下,永續報告的目的還是只達成了一半:規範企業揭露 資訊,但
卻並未引導市民社會進行監督和驗證。
	GRI 視 G4 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創新和改變,而 G4 確實達成了某種程度的改變,讓永續
報告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也更有機會被中小企業採用,進而拓展 GRI 永續報告的版圖。然
而,上述幾項重要問題仍是不容忽視的挑戰,也是永續報告本身,無論是否 GRI 指南,都
必須被檢驗的地方。
4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RI G4 必知的九件事
GRI G4 已正式發布,其中與 GRI G3.1 不同的地方有許多,為各位整理如下:
•實質性成為必要項目
•取消 ABC 三個等級
•不再用加號「+」代表外部驗證
•內容分兩冊說明書解釋
•管理辦法揭露更加多元
•必要條件從報告指南中分別出來
•實質性與報告邊界需一致
•需揭露公司內部監督程序
•計入供應鏈、不計價值鏈
4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從透過閱讀 CSR 報告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環境與社會上付出的努力,也可
以發現一本 CSR 報告書到底該怎麼寫或是不該怎樣寫,當作為讀者或是未來需撰寫 CSR
報告人員的一個借鏡與參考。
為何要撰寫 CSR 報告書?在之前的文章皆有探討:
•為何永續報告書重要?
•GRI 最新指南── G4 的誕生與挑戰
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揭露企業的營運對環境與社會有何影響,如此便可知道企業需在何處改善。
- 讓利害關係人知道企業在環境與社區上有何付出。
而在閱讀眾多國際優秀的 CSR 報告書之後,我們可以發現:
成為 CSR 獎項常勝軍!先從優秀 CSR 報告做起
4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1. 著重將來目標而非過去成就
揭露過去情形的目的,是要知道公司有何處要改善、有何目標要追求。如果一篇
CSR 報告書沒有將來的目標,就像船沒有羅盤來導航一樣。要讓目標有意義,就必須提
到具體的實踐措施來達成目標。
例如:
-	運用太陽能發電,讓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十年內減少 30%。
-	確立綠色採購政策,在接下來一年裡把所有辦公室用紙改為回收紙。
2. 坦誠揭露企業的負面影響
無論企業是否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照實揭露其問題所在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
不論企業的問題再大,都可以往永續經營的方向改善。若沒有照實揭露,讀者就會質疑
企業出版 CSR 報告的動機與企業存在的正當性。
3. 釐清重點
CSR 報告書要著重於永續的經營方式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而非只是慈善工作(雖
然這也是 CSR 的一部分),畢竟 CSR 報告書的重點在於用永續的方法創造利潤,而非
得到利潤後如何去用。
4. 第三方驗證
第三方驗證可以強化 CSR 報告書在誠信與公開的可信度。第三方驗證機構會根據
以下標準擇一驗證:
-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簡稱 GRI,在台灣大部份企業的報告書都採用此標準)
- Greenhouse Gas Protocol(溫室氣體議定書)
- Carbon Disclosure(碳揭露專案)
5. 統計數據與實際案例並重
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的實際案例能清楚的說明企業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一份只有實際
案例的 CSR 報告書在讀者看來有如公關宣傳,同時也缺乏衡量企業表現的標準,所以
CSR 報告書除了柔性的敘述外,也必須著重於統計數據,藉此才能衡量企業付出多大努
力。
	CSR 報告既要全公司參與資料蒐集,也要本這正確的動機去撰寫。如此一來,即使
揭露出了企業不足之處,仍能為企業品牌的誠信加分!
4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企業永續報告大趨勢 - 整合性報告書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閱讀企業年報困難重重,滿滿上百頁關於「或有負債」和「無
形資產的資訊」,往往讀到最後,除了知道公司去年賺了多少以外,對於其他面向還是
一頭霧水,例如,你看不到諸如「公司經營事業的永續性」、「公司如何、在何處創造
價值」以及「公司營運對於外部環境的影響」等資訊。在越趨複雜的企業環境裡,想要
做出明確的投資、借貸決定,上述這些指標以及其他非財務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公
司的利害關係人對於訊息揭露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為了達到資訊揭露透明,在近年,國際上推行「整合性報告」(IR, Integrated
Reporting) 的活動逐漸展開,由「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 (IIRC,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為首,目標是在 2014 前建立整合性報告的框架。
全球有將近一百個大企業,包括 HSBC 匯豐銀行,都加入了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的
試驗方案來發展、推行這種框架的應用。新加坡星展集團是唯一一間參與試驗方案的新
加坡銀行,不過還尚未發表一份整合報告。
	IR Framework 中 IIRC technical task force 的主席 Charles Tilley 表示:「在企業報
告之中,過往太注重於財務資訊的揭露,而忽略了其他驅動企業的指標,我們需要更注
重在讓企業有永續發展能力的指標上。」簡單來說,整合性報告結合了財務與非財務資
訊,並提供前瞻的視野,幫助讀者瞭解企業價值的所有組成,以及未來可能影響企業價
值的機會和風險。
4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逐漸進步成型的整合性報告
根據 Mr. Tilley(他同時也是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工會的會長),將企業報告推向整
合性報告的因素有三:
第一:企業在財務報告書的資訊已無法滿足投資人在投資決策上的需求,投資者很
難決定其市場價值。
第二:越來越多公司瞭解唯有注重在地環境,才能創造永續的企業。
第三:企業營運因為科技化與全球化而變得複雜,投資者需要協助才能更瞭解企業。
	整 合 性 報 告 除 能 夠 因 應 利 害 關 係 人 要 求 的 透 明 化 (Transparency) 與 當 責 性
(Accountability) 以外,也是協助策略決策的工具。「整合性報告能帶來更多信任,也能
透過提供管理階層豐富訊息,協助加強內部的策略決策,這些訊息包括:商業模式及風
險、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成長策略、資金運用等。」任職於 PwC 新加坡的 Yeoh Oon
Jin 表示。
整合性報告的應用已有很大的進步,例如在南非上市的公司被要求發佈整合性報告
或提出解釋為什麼不揭露其相關訊息。許多公司也主動朝向新興的報告邁進,例如以消
費者日用品知名的聯合利華在去年就開始將永續管理及報告與財務報告整合。
•更清楚的企業全貌
	聯合利華的目標是製作結合財務以及永續資訊的企業內部報告,來提供更全面、清
楚的公司全貌以增進績效。四月,聯合利華發佈第二本年度永續進度報告,其中另分享
了公司在鼓勵消費者支持永續時遇到的困難。舉例來說,許多消費者仍不願意購買補充
包來取代原產品;聯合利華也在說服消費者購買少鹽產品中面對許多困難,消費者通常
也會在少鹽產品之中自己加鹽。
	整合性報告被廣泛應用的阻礙仍存在,特別是在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居多的亞洲
地區。Mr. Tilley 表示:「在西方國家,例如南非、歐洲和美國,整合性報告較亞洲應用
更為廣泛。」東南亞地區的企業表示,比起國際企業,他們採取國際最佳實務困難重重,
其中的原因包括:家族企業不夠透明化、投資者較少要求或是害怕洩露過多資訊等。
•只追求最低限度的遵守
	「東協 (ASEAN) 國家中的企業對於揭露財務報告訊息,大多抱持最低限度的遵守
( 法律上 ),缺少對於整合性報告的認知以及知識來完成完整的永續報告。」Chen Voon
Hoe,PwC 新加坡的合夥人之一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而現存數個類似的規範與組織,也
增加企業在選用規範時遇到的困難。
	另外,中小企業在應用之前,需要謹慎衡量整合性報告的成本效益,畢竟可能會增
加報告的成本,Deloitte 新加坡總裁 Philip Yuen 表示:「在 Deloitte,我們相信對於大
型的上市公司來說,發表整合性報告是值得的,但是,整合性報告要具公信力,就需要
公正的第三方驗證,這可能會讓整合性報告的成本增加。」
4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Mr. Chen 表示,要增加東南亞地區中小企業對於整合性報告的認識,就需要努力說
服他們整合報告的好處,透過與不同的會計準則組織合作來提高意識,也需要提供足夠
的教育訓練給製作企業報告的人。至於東南亞國家的大型企業,例如星展,必須要成為
整合性報告的領導者,中小企業才會跟進。Mr. Chen 說:「跨國或區域型的大企業需要
帶頭採用整合性報告的框架。」
•整合性報告的內涵
	雖然目前還沒有非常理想的整合性報告可供參考,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 IIRC 列出了
以下重要的內容和指導原則。根據 KPMG 發表的”Performance Insight Through Better
Business Reporting”整合性報告的內容應該透過五條指導原則產出,資金提供者及其
他重要利害關係人才能夠瞭解企業價值、責任與管理。
•六種內容:
- 組織與公司價值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value)
- 營運環境 (Operating context)
- 策略 (Strategy)
- 績效 (Performance)
- 未來展望 (Future outlook)
- 公司治理與薪酬 (Governance and remuneration)
•五條指導原則:
- Strategic Focus
- Future Orientation
- Connectivity of Information
- Responsiveness and stakeholder inclusiveness
- Conciseness, reliability and material
•整合性報告的好處
	根據 Chen Voon Hoe,PwC 新加坡合夥人之一,採用整合性報告能幫助企業取
得資金以及資源。Mr. Chen 表示:「越能夠清楚表達如何創造價值、控管風險、永
續地發展其價值的企業越能吸引資金流入。」PwC 表示,許多企業開始向整合性報
告邁進,整合性報告也幫助他們:
- 更清楚的傳達企業的策略以及長期、永續的商業模式
- 董事會階層能夠專注於首要的任務
- 在商業模式和策略方面能有更明智的決策
- 連結組織內部不同部門,讓每個員工能夠朝公司的願景和策略前進
- 改善內部流程,提高重要資訊的品質和可性度
4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聯絡資訊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SR 報告
CSR 新聞
CSR 活動
CSR 文章
CSR 百科全書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三段 178 號 5 樓
電話:+886-2-2704-3024
傳真:+886-2-2709-3692
Email:Tino.Chen@veda.com.tw
CSRone 網站: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

More Related Content

PDF
[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2016 CSR Report Survey in Taiwan
PDF
《2014台灣CSR報告現況與趨勢》CSRone永續報告平台C
PPTX
china city
PDF
[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2016 CSR Report Survey in Taiwan(節錄版本Preview Version)
PPTX
0317 veda csr training
PDF
2024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Taiwan and APEC Sustainable trend 2024.pdf
PPT
[360KS-0829] What 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Justin Justin Hsu fo...
PDF
2023-GCSF成果手冊12222222³334444444444444.pdf
[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2016 CSR Report Survey in Taiwan
《2014台灣CSR報告現況與趨勢》CSRone永續報告平台C
china city
[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2016 CSR Report Survey in Taiwan(節錄版本Preview Version)
0317 veda csr training
2024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Taiwan and APEC Sustainable trend 2024.pdf
[360KS-0829] What 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Justin Justin Hsu fo...
2023-GCSF成果手冊12222222³334444444444444.pdf

Similar to 《2013台灣CSR報告現況與趨勢》CSRone永續報告平台C (17)

PDF
2014三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PDF
Gri g4 revised section
PDF
附件一、「台灣企業永續獎」簡章
PPTX
企業永續獎簡報
PDF
TSHE-ESG esg esg esg esg esg esg tshe tshe
PPTX
2015台灣企業永續獎
PDF
2015台灣產物保險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PPTX
WE first
PDF
2014中鋼結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PPT
20131127「用專業作公益─從CSR談NPO的合作策略」─遠見雜誌
PDF
附件一、台灣企業永續獎簡章
PDF
規劃三大領域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客製化設計 結合永續指標 (SDGs) 媒合企業共同加入農場域 ESG
PDF
ecloud永續報告書2021.pdf
PPTX
2016企業永續獎
PDF
Green Impact Academy 綠色創業家社群個人會員開戶手冊
PDF
GRI’s New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G4GRI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导方针:G4-Sherin L...
PDF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標準
2014三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Gri g4 revised section
附件一、「台灣企業永續獎」簡章
企業永續獎簡報
TSHE-ESG esg esg esg esg esg esg tshe tshe
2015台灣企業永續獎
2015台灣產物保險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WE first
2014中鋼結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20131127「用專業作公益─從CSR談NPO的合作策略」─遠見雜誌
附件一、台灣企業永續獎簡章
規劃三大領域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客製化設計 結合永續指標 (SDGs) 媒合企業共同加入農場域 ESG
ecloud永續報告書2021.pdf
2016企業永續獎
Green Impact Academy 綠色創業家社群個人會員開戶手冊
GRI’s New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 G4GRI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导方针:G4-Sherin L...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標準
Ad

More from Veda International Corp. (20)

PDF
聯發科技2014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PDF
聯發科技2015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PPTX
[CSRone解決方案]CSR報告知識管理系統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PPTX
減碳行動獎-行政院環保署
PPTX
2015年海峽兩岸卓越貢獻服務企業獎
PPTX
CSR獎項 - 2015年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
PPTX
CSR Award - 菁業獎(2014)
PPTX
CSR Award-幸福企業獎(2014)
PPTX
CSR Award - 天下公民獎(2015)
PPTX
CSR Award - 遠見CSR獎(2014)
PPTX
CSR Award - 遠見CSR獎(2013)
PPTX
CSR Award - 績優健康職場獎項(2014)
PPTX
CSR Award - 綠色工廠認證(2014)
PPTX
CSR Award - 綠色典範獎(2014)
PPTX
CSR Award - 環境教育獎(2014)
PPTX
CSR Award - 國家永續發展獎(2014)
PPTX
CSR Award - 幸福企業獎(2013)
PPTX
CSR Award - 工業精銳獎(2013)
PPTX
CSR Award - 天下公民獎(2013)
PPTX
CSR Award - 國家磐石獎(2013)
聯發科技2014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聯發科技2015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CSRone解決方案]CSR報告知識管理系統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減碳行動獎-行政院環保署
2015年海峽兩岸卓越貢獻服務企業獎
CSR獎項 - 2015年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
CSR Award - 菁業獎(2014)
CSR Award-幸福企業獎(2014)
CSR Award - 天下公民獎(2015)
CSR Award - 遠見CSR獎(2014)
CSR Award - 遠見CSR獎(2013)
CSR Award - 績優健康職場獎項(2014)
CSR Award - 綠色工廠認證(2014)
CSR Award - 綠色典範獎(2014)
CSR Award - 環境教育獎(2014)
CSR Award - 國家永續發展獎(2014)
CSR Award - 幸福企業獎(2013)
CSR Award - 工業精銳獎(2013)
CSR Award - 天下公民獎(2013)
CSR Award - 國家磐石獎(2013)
Ad

《2013台灣CSR報告現況與趨勢》CSRone永續報告平台C

  • 2. 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前言 3 平台發展現況 3 平台願景 4 關於報告書蒐集 4 一、企業種類分析 5 1. 產業分布 5 2. 是否上市上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會員 6 3. 企業總部區域分布 6 二、報告書目標分析 7 三、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分析 8 1. 環境面 8 2. 員工面 8 3. 客戶面 9 4. 企業與利害關係人 9 5.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單位 12 6.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 12 7. 報告書相關標準對照 14 四、GRI 版本分析 15 五、第三方驗證分析 17 1. 第三方驗證比例及種類 17 2. 第三方驗證機構分析 19 六、報告書負責單位 23 七、總機電洽 24 八、報告書頁數分析 24 九、趨勢:整合性報告 25 十、CSR 年度精選文章 26 目錄
  • 3. 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前言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成立於 2013 年六月,即蒐集全台灣的永續報告書,從第一本永續報 告書 (2006 中鼎 ) 至今已擁有 319 本永續 (CSR) 報告 ( 不包含僅有 CSR 網站之企業 ),每年將 會針對當年度所發佈的台灣永續報告書進行分析研究 (2012 永續報告研究分析報告下載 ),此份 報告研究全台灣九十二本於 2013 年發佈的永續報告書,而今年特別新增研究項目為:是否為 BCSD( 永續發展協會 ) 會員、企業總部分佈、第三方驗證類型、總機電洽,其中因永續報告資訊 為公開資訊,注重與利害關係人雙向溝通,特別新增總機電洽項目,詢問總機是否知道企業 CSR 負責單位以及永續資訊的詢問反映,檢驗企業總機是否有能夠透過任何方式讓利害關係人充分了 解企業 CSR 之實行以及釋疑的能力。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將每年針對永續報告進行調查研究,並與國際相關研究調查作比較分 析,期望從永續資訊的交流與觀察研究,提升台灣永續整體競爭力。有任何疑問或建議皆歡迎來 電或 email 洽詢。 平台發展現況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績效數據 登記於網站的企業與組織數 203 家 上傳 CSR 報告總數 323 份 累積新聞數 1507 篇 電子報訂閱人數 2,988 名 累積活動刊登數 190 次 友善連結 9
  • 4. 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平台願景 CSR 供給與需求的橋樑: 聚集台灣所有對 CSR 資訊有需要的利害關係人以及能夠提供 CSR 相關服務的組織與個人, 幫助企業加速永續議題的發展,與企業利害關係人對話。 促進亞洲 CSR 發展: 藉由持續蒐集國內及國際的最新訊息與研究報告,提升台灣的 CSR 專業知識,與歐洲各國 同步永續發展。 CSR 策略分析工具: 藉由 CSR 服務,接觸台灣各領域的行業,深入了解在不同產業的 CSR 發展情況,推廣台灣 整體 CSR 策略計畫。 CSR 標竿資訊的提供者: 藉由每年定期對台灣 CSR 的相關調查與分析研究,提供給社會大眾對 CSR 的基本了解,並 提供做為台灣政府或國際組織在制定永續政策方針上的參考依據。 成為永續發展的正面影響力: 運用頤德國際的核心能力 - 溝通與創新,將發揮出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對台灣或亞洲所有 利害關係人最大的正面永續影響力。 關於報告書蒐集 永續報告書的目的在於與利害關係人做充分溝通,使企業的利害關係人能快速且方便地獲取 永續報告書的資訊,因此,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透過國內 CSR 各大獎項得主以及 CSR 相關組 織之平台,整合所有國內 CSR 報告平台之企業資訊進行報告書蒐集。 以下為報告書之企業蒐集來源平台:  ● 天下企業公民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之永續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 ●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BCSD) ● 遠見 CSR 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國家磐石獎得獎企業 ( 歷屆 )  ● 搜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相關關鍵字 ● CSR 知名企業  ● 不定期關注 CSR 相關新聞與企業發布之永續報告書
  • 5. 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一、企業種類分析 1. 產業分布 在今年的報告書分析中,分析共 92 間企業的 2012 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下是 九十二間企業的產業分布,以電腦、電子、科技業為主,總共占 47.8%,其次是金融保 險,共 14.1%。另外,也包含了 2.2% 的政府部門。其他產業則有教育、公關、鋼鐵業等。 而最近食安問題受關注,但根據調查結果有發布永續報告的食品企業僅占全體的 2.2%, 顯示食品業應在永續經營上之策略與政策制定應多加關注。 電腦及周邊設備 18.5% 其他 13.0% 金融保險 14.1% 通信網路 10.9% 運輸 6.5% 電子 5.4% 電子零組件 5.4% 光電 4.3% 塑膠及化工相關 4.3% 油電燃氣 3.3% 半導體 3.3% 政府單位 2.2% 金屬製造 2.2% 營建 2.2% 紡織 2.2% 食品 2.2% 產業分布
  • 6. 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2. 是否上市上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會員 九十二份報告書的分析中,有 79.3% 為上市上櫃企業,另外,有 27.2% 為企業永 續發展協會(BCSD)會員。 3. 企業總部區域分布 發布永續報告書之企業總部以台北市 48 間為最多,顯示北部企業為永續競爭的一級 戰區。而中南部之永續報告的發布數量相較而言偏少,可視為未來之永續發展重點區域。 是否為BCSD會員 27.2% 是否為上市櫃公司 20.7% 79.3% 72.8% 是 否 企產總部地區業分布 台北市 52% 新北市 10% 桃園縣市 5% 新竹縣市 10% 台南市 8% 高雄市 7% 台中市 4% 其他 4% 臺北市 新北市 屏東縣 高雄市 臺南市 嘉義縣 嘉義市 雲林縣 彰化縣 臺中市 苗栗縣 新竹縣 宜蘭縣 花蓮縣 南投縣 新竹市 臺東縣 桃園縣 基隆市 48間 9間 5間 9間 4間 7間 6間
  • 7. 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二、報告書目標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是否有設立目標是很重要的永續要素,代表企業對於未來作 出承諾。我們將目標以五年為準,分成短、長期,並以有具體措施、數字為目標的定義來 分析。下圖顯示在 2013 年發佈的報告中, 有 90.2% 的企業在報告書中闡述企業的 CSR 領導方針,顯示多數企業為 CSR 制定方向,相較於設立有時效、明確數字的目標多出許多。 在目標方面,九十二份報告書中,過半願意設立短期(五年內)目標,且以環境面目 標最多,其次是在公司治理面願意設下短期目標,占 44.6%。對於長期目標(五年外), 只有約 20% 企業在報告書中揭露長期目標,以環境面比例最高。 有五年內及五年外六項目標之企業: 台電、中鋼、宏遠、技嘉科技 有五年內三項目標有: 聯華電子、中華電信、群創、台積電、華碩、住華、中龍鋼鐵、台船、台灣凸版、宏碁、 佳世達、第一金控、新光保全、遠傳電信、緯創資通、台橡、研華 有無CSR領導方針 有 無 90.2% 9.8% 0% 20% 40% 60% 80% 100% 32.6% 67.4% 58.7% 41.3% 44.6% 55.4% 0% 25% 50% 75% 100% 有 無 五年內目標 社會面目標 5.4% 94.6% 19.6% 80.4% 12.0% 88.0% 0% 25% 50% 75% 100% 有 無 五年外目標 公司治理面目標 環境面目標
  • 8. 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三、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議題分析 1. 環境面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79.3% 提及、實施綠色採購,且有 85.9% 的企業在報告書 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另外,有高達 92.4% 的企業有提及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 顯示環境面議題還是台灣企業主要關注,且願意揭露的議題。 2. 員工面 報告書中揭露與員工相關的指標如下圖。有 95.7% 的企業提供員工教育訓練,且有 93.5% 的企業表明其注重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顯示台灣企業大致都以員工為重要利害 關係人之一,且願意揭露企業作為。 有無綠色採購 20.7% 79.3% 有無氣候變遷政策 7.6% 92.4% 有無溫室氣體排放數據 14.1% 85.9% 有 無 有無工作與生活平衡 6.5% 有無員工教育訓練 4.3% 95.7% 93.5% 有 無
  • 9. 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3. 客戶面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78.3% 揭露客戶面指標,實施客戶滿意度調查。 4. 企業與利害關係人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87% 的企業揭露公司 CSR 的實質性分析,主動了解利害 關係人關注的議題,增進報告書的包容性。另外,有 27.2% 的企業在報告書中加入利害 關係人證言或建議,加入外部元素讓報告書使用者有更多元的資訊,增加報告可靠性。 有無客戶滿意度調查 21.7% 78.3% 有 無 有無CSR實質性分析 13.0% 87.0% 有無利害關係人證言或建議 27.2% 72.8% 有 無
  • 10. 1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實質性分析 CorporateRegister 詢問受訪者對於「重大性」的看法及認為最適合的揭露方式,多 數認為自己工作的組織對於議題重大性掌握得宜,且認為報告書框架需規範揭露「重大 性矩陣」來顯示企業揭露的程度。受訪者普遍支持框架規範議題最少揭露數量,但是不 需要規定議題最大揭露數量。這個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重大性對報告書非常重要, 認為重大性必須是每份報告書的核心。 國際趨勢比較 - 利害關係人鑑別 CSR 報告書可以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設計,範圍可大可小,也可以和其他溝通媒介 搭配,例如企業網站,無論如何,報告書都需要有其主要的溝通對象(Prioritization)。 下列是受訪者對於 11 種利害關係人重要程度的排名,結果可見企業內部關係人,最 直接接觸企業的人,最受重視,包括員工、股東、投資人、顧客和夥伴等,在重要性排 名後面的是社區、政府,這些人雖然在企業營運也有利害關係,但屬於間接。從回答中 可以看出規律,大致上是距離組織營運較直接的就越被重視。 同意程度 90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員工 股東 顧客 營運夥伴/供應商 在地社區 政府 意見領袖 媒體 學術界 大眾 投資人/產業分析師 報告書使用者優先順序 同意程度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1000 應包含重大性矩陣 你了解你所屬組織 面臨的重大議題嗎? 應規定議題最少揭露數量 應規定議題最大揭露數量 重大性相關議題
  • 11. 1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orporateRegister 發現受訪者大多認為報告書應該涵蓋所有使用者,但是需要區分 不同使用者不同的溝通方式,例如發佈整體企業的報告書,並提供網路平台針對讓不同 觀眾調整內容。不過,受訪者大多不同意針對利害關係人重要程度而逐一修改適合的內 容,畢竟報告書要能符合所有利害關係人並不容易,不過若是不優先考慮重要利害關係 人,可能會撰寫出一份沒有辦法滿足任何利害關係人的報告書,可能的解決之道是發佈 內容更豐富的報告,或是搭配網路管道和特殊使用者溝通。 -2000-3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4000 針對所有使用者撰寫 針對不同使用者有不同溝通重點 針對不同使用者製作不同報告 同意程度 報告書配合使用者程度
  • 12. 1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5.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單位 在九十二間企業中,有 67.4% 設立 CSR 或是永續委員會,並有 37% 企業設立企業 社會責任專責單位。 6.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 以上圖表包含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獎項,顯示有約 30% 的企業在 2012 年度曾經獲 得 CSR 獎項,以台灣永續報告獎為最多,天下企業社會責任獎其次。在九十二間企業中, 有 27.2% 實施「健康職場自主驗證」。 有無CSR相關委員會 32.6% 67.4% 有無CSR專責單位 37.0% 63.0% 有 無 0% 25% 50% 75% 100% 有 無 國家永續發展獎 3.3% 96.7% 天下企業社會責任獎 23.9% 76.1% 中華民國企業環保獎 6.5% 93.5% 遠見CSR獎 10.9% 89.1% 健康職場自主認獎 27.2% 72.8% 臺灣永續報告獎 30.4% 69.6%
  • 14. 1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聯合國全球盟約(全名: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C)也是常被使 用的報告框架。全球盟約是聯合國在 2000 年建立的行動方案,希望讓「責任企業」更明 確。其支持者需要撰寫說明報告進度報告(Communication on Progress, CoP)來揭露 十大原則(涵括人權、勞工規範、環境和反貪污領域)。GRI 以及全球盟約間也簽訂了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所以兩者可以互相對照,也讓使用 GRI 框架的企業更 願意將 CoP 納入其 CSR 報告書中。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2003年到2012年報告書應用全球盟約的比例 非全球盟約 全球盟約 7. 報告書相關標準對照 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相關的對照標準包括:全球盟約、AA 1000 保證標準、 ISO26000 等。九十二份報告書中,51.1% 揭露 AA 1000 保證標準對照,其次是 ISO 26000 對照,占 25%,全球盟約對照也有 22.8%。 0% 25% 50% 75% 100% 有 無 全球盟約對照 22.8% 77.2% 依據AA1000保證標準 51.1% 48.9% ISO 26000對照 25.0% 75.0%
  • 15. 1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四、GRI 版本分析 對於利害關係人,實用的報告書必須具備「可比較性」,要讓使用者能夠在企業間或 年度間比較,這代表企業必須在不同可比較議題上統一揭露,不論是 CSR 報告書或是未 來的整合性報告亦是。其中,致力於報告書規範的重要組織就是「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現總部於荷蘭的非營利組織,1997 年於美國成立,在 2000 年第一次發表了全 球報告規範(Reporting framework),經歷數年發展,在2013年五月也推出了最新G4版本。 GRI 的報告框架希望統一報告書的內容、以及撰寫報告書的方式,GRI 透過多元利害 關係人的分析,整合出大眾共同關注的議題(Core Indicators),並納入報告框架中,規範 企業揭露,也規定不同產業需要揭露的不同指標(Sector Indicators)。不過,GRI 不斷面 對的難題是利害關係人以及企業兩方面對於「必要揭露議題」的歧見,許多 GRI 或其他利 害關係人認為重要的議題並非企業流程必要,或是這些議題對於投資人、產業分析師來說 沒辦法透過議題來更深入了解企業價值。 G3.1 72.8% G3 10.9% 無 14.1% G4 2.2% 全球: 以下是 2000 年至 2012 年,GRI 框架在全球的應用程度,可以看出在 2001 年,第一次推出 GRI Reporting Framework 後一年,幾乎還沒有企業使用,之後的每一年逐年成長約 5%, 到 2008 年,使用率達 30%,之後的成長雖然趨緩,到 2012 年使用率已超越 40%。 台灣: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絕大部分(72.8%) 使用 GRI G3.1 版本,有 10.9% 的企業使 用 G3 版本。另外,有兩間企業在 2013 年 使用最新 G4 版本撰寫 2012 年報告書。有 14.1% 的企業在過程中未使用 GRI 指標。 2001 20042003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2001年到2012年報告書使用GRI報告架構得比例 非GRI GRI
  • 16. 1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永續報告架構 CorporateRegister 訪問各管道、領域利害關係人對於報告架構的看法,以下圖表是針 對使用過 GRI 框架的企業,對於使用經驗的分析:CR 要求受訪者回答幾項關於 GRI 的問 題,要求其表明「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大部份受訪者支持使用 GRI 以及 G4 版本,不 過許多人覺得 G4 給予太多彈性,需要修改。全球盟約和 ISO 26000 較不被認為是好用的報 告架構。大部份受訪者認為碳揭露專案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對於碳揭露是很 好的框架,受訪者普遍認為不需要再有全新的報告架構,而針對產業領域的架構被認為是必 要的,也就表示各產業的利害關係人應該認真考慮朝針對產業適用的架構來發展,但同時必 須考量到報告書揭露議題的重大性,以及如何與其他部分整合。 同意程度 8000-2000 -1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GRI應被廣泛使用 碳揭露適用 碳揭露專案(CDP)規範 G4是好框架,應支持 G4需再修改 G4太過彈性 ISO 26000是好框架 全球盟約是好框架 需要新框架 需要產業個別適用架構 報告框架
  • 17. 1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無第三方認證 45.7% Type I 認證 35.9% Type II 認證 14.1%未說明 4.3% 五、第三方驗證分析 獨立第三方驗證是報告書是否「可信」(Credible) 的指標之一,上市櫃公司的財務報表 都必須經過第三方保證(普遍稱驗證),但是非財務資訊的報告書則完全出自公司主動, 包含在年報中的非財務資訊也不受第三方驗證規定。 現今尚未強制規定非財務報告書及其內容必須經過驗證,而且也沒有統一的驗證程序 與形式,不像財務報表有 GAAP、IFRS 以及審計公報的規定,因此,報告內容通常不宜截 取或是單獨解釋。要有可信的第三方驗證,就必須確立驗證的方式、範圍(Engagement Scope)、程序(Procedure Scope)、最後是否給予結論及建議等,但是非財務報告書的 驗證尚未有以上的統一,目前的第三方驗證可能是針對整份報告書,或是其中一小部分的 資訊(例如碳排放資訊),或是一個議題下的所有資訊,驗證的範圍不一。驗證也可能是 經過 desk research,或是實地探訪及訪問等,驗證的程序也不統一,甚至不會考慮到發佈 的資訊,而只檢驗資料搜集的過程,或是發佈公司的管理階層。 1. 第三方驗證比例及種類 右圖顯示在台灣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54.3% 企業報告書經過第三方機構驗證報告書。 其中有 33.7% 的報告書經過 Type I 驗證,有 16.3% 經過 Type II 驗證。另外有 45.7% 的企 業報告書沒有經過外部驗證。 通過 Type II 報告書驗證之企業: 聯華電子、中鼎工程、友達光電、台積電、 華碩、英業達、台灣大哥大、仁寶電腦、台 灣愛普生、佳世達、緯創資通 國際上,CorporateRegister.com 多年 來持續記錄上萬份報告書的第三方驗證資 訊,包括其驗證聲明、驗證單位以及驗證種 類。資料顯示國際上越來越多報告書經過第 三方驗證,不過整體而言受驗證的報告書比 例占全部報告書並沒有顯著增加,保持在約 20% 以上。
  • 19. 1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BSI 26.1% 無第三方認證 45.7% 其他 4.3% DNV 4.3% TUV Nord 4.3% SGS 15.2% 2. 第三方驗證機構分析 在九十二份報告書中,有 54.3% 經 過外部驗證,其中以 BSI 為最多,占 26.1%,其次為 SGS,有 15.2%。 國際上的市面上有許多驗證單位提 供不同的驗證程序,包括主流的審計專 業服務、驗證公司、專家、企業責任顧 問等,大多都用以下這兩種準則: 100% 9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0% 各區域報告書第三方認證比例 無認證 有認證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歐洲紐澳亞洲 (1) ISAE 3000,專業審計人員(財務審計)在驗證非財務資訊時使用 (2) AA1000AS,最新版本於 2008 年更新,用「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process),向三個面向進行驗證:重大性、完整性、回應性。 ISAE 3000 的使用增加,顯示審計服務公司在非財務報告書驗證的市占率正在上 升,而 AA1000AS 標準的使用正開始減少。在企業責任報告書的驗證中,「重大性」 越來越受重視,可能會對 AA1000AS 標準的使用帶來新的刺激,例如新出版的 GRI G4 報告框架,對於報告組織最大不同處,在於報告架構 ( 應用等級及重大考量面與 管理方針揭露方式 ) 的調整,同時鼓勵報告組織提供對於其營運及利害關係人具重大 (material) 之資訊,使報告組織及報告使用者可專注於此類資訊對永續發展的影響, 讓永續性報告書更有策略性、更聚焦並能提昇可信度。
  • 20. 2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2001 20042003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球ISAE3000及AA1000使用情形 ISAE 3000 AA 10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大型會計事務所在第三方驗證市場的市占率在近年增加,如下圖, 理由倒不是因為審計需求增加,比較是下列幾種導致的:跨國大型企業原本就已是四大會 計事務所的客戶,負責其財務報表的審計,且大型事務所提供全球的服務範圍,而其他許 多提供第三方驗證服務的多以當地市場為主。有無第三方驗證通常是報告書可信度的界定 標準,若沒有第三方驗證,報告書很可能留於企業形象的宣傳工具,最好的報告通常包含 了許多能說服讀者的數據,要能夠給讀者平衡且真實的報告。 2007年與2012年,提供第三方認證的機構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專業顧問 其他 認證機構 2007 37% 24% 13% 26% 2012 51% 27% 7% 15%
  • 21. 2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可信度 (Credibility) 以下的分析,CorporateRegister.com 詢問受訪者報告書七大要素對於報告可信度的影 響,由結果可見,報告書中不怕揭露「壞消息」通常被認為是可信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次 是數據跟目標揭露,以及使用的規範以及框架、第三方驗證聲明等。 在報告書中加入外部利害關係人證言和建議也是建立可信度的有效方式,其中語氣以 及形象也至關重要。值得觀察的是,獎項以及驗證的揭露是七大要素中最不能提供可信度 的一項,因為獎項是公司及其績效的證明,並無法保證整份報告書的品質。 國際趨勢比較 - 架構與標準使用 在常見的五種報告架構及規範中,CorporateRegister 要求受訪者評估其對於報告可信 度的影響。研究發現 GRI 報告框架比起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和 AA1000AS 最能提供報告書可信度,第四名是 ISO 26000,是屬於較新且和企業責任報告較無直接關係 的。 值得注意的是 ISAE 3000,即使在驗證市場上廣泛被使用,在利害關係人眼中並無法增 加報告書的可信度。使用 AA1000AS 的驗證在受訪者的眼中比 ISAE3000 驗證能帶來更多 可信度,原因之一可能是 AA1000AS 要求驗證人員考量組織整體,而非 ISAE3000 中比較 狹小的範圍。 10000110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0 負面消息 數據及目標 第三方認證聲明 外部利害關係人證言及建議 形象與語氣 獎項及認證 規範及架構 可信度元素 0 20001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1000 GRI GHG Protocol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ISO 26000 ISAE 3000 AA1000AS 規範及架構
  • 22. 2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國際趨勢比較 - 第三方查驗單位 提供第三方驗證的機構非常多,甚至包括個人或中立利害關係人團。CorporateRegister 詢問受訪者在下列五種提供驗證的組織中,哪個在受訪者眼中是最可信的?結果發現四大會 計師事務所(安侯建業 KPMG、勤業 Deloitte、安永 E&Y、資誠 PwC)以及專業驗證單位 最受重視,提供中度可信的組織則是企業社會責任顧問以及利害關係人團,而獨立的專家 (個人)被認為較不合適。由此可見普遍認為規模越大越知名的組織較能提供可信的驗證服 務。 0 20001000 3000 50004000-1000 會計師(四大) 認證機構 中立利害關係人團 中立的專家(個人) CSR專業顧問 誰較適合提供第三方認證?
  • 23. 2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六、報告書負責單位 各企業負責編撰報告書的單位大致如下圖,其中以 CSR 或是永續專責單位最多,將近 30%,其次是公共關係相關部門,占 10.87%。其他部門包括企劃部(8.7%)、環安衛部 門(7.61%)、行政部門(7.61%)、總管理處(6.52%)等。另外,有 10.87% 的企業未 公佈報告書負責單位。 CSR/永續專責單位 29.35% 未公布 10.87% 公關部門 10.87% 企劃部門 8.70% 環安衛部門 7.61% 行政部門 7.61% 總管理部門 6.52% 上級辦公室 4.35% 人資部門 4.35% 環境及品質中心 4.35% 其他 5.43%
  • 24. 2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七、總機電洽 在分析九十二份 2012 年 CSR 報告書中, 首次加入了總機電洽的項目,目的是調查透過 企業總機詢問報告書相關訊息的可行性。 有 56% 的企業總機能夠協助轉接至相關部 門,有 12.1% 總機告知報告書負責單位,提供 後續詢問,其中 5.5% 的企業會先詢問來處及 用意決定是否轉接。 八、報告書頁數分析 下圖顯示九十二份報告書的頁數分布,其中以 70 至 90 頁為最多,共 36 份。報告書 在 100 頁以下居多,占有 73.9%,也有少數報告書篇幅較長,多至 150 頁以上。九十二份 報告書的平均頁數為 83 頁。 不知道 18.7% 協助轉接 56.0% 告知負責單位 12.1% 詢問用意 5.5% 不願意透露 7.7% 有 18.7% 企業不清楚報告書負責單位,無法協助轉接。且有 7.7% 企業不願意透露相 關負責單位。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頁數 數量 0 4 8 12 16 20 3 1 10 11 9 9 7 20 5 2 2 2 4 2 5
  • 25. 2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九、趨勢:整合性報告 過去幾年,產業界有兩種主要報告書併行:主要揭露財務資訊的企業年報,以及逐年 成長,揭露非財務議題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陸續有組織希望能夠結合、建立兩報告的 關聯,例如永續報告的誕生,專注於揭露環境、社會和經濟層面 。永續報告希望涵蓋所有 的利害關係人為其報告使用者,這樣的做法通常並不受投資人、分析師的欽賴,因為投資 人或分析師通常只需要最直接、真實的企業財務資訊,所以傾向閱讀年報及財報。 原因有四 1. 永續或企業責任報告書會較規範嚴謹的財報「浮誇」 2. 有時企業揭露的議題及數據並沒有統一基準,不容易在企業間互相比較 3. 永續或企業責任報告書不像財務報表必須經過審計才能發佈,通常經過第三方驗證比例 不高 4. 投資人與分析師無法連結非財務資訊、議題對於財務表現的直接關係,也沒有統一基準 能夠比較或衡量非財務資訊價值 為解決上述幾點問題,「整合性報告」因應而生,在 2010 年,國際整合性報告委員 會(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 Council, IIRC) 成立,提出「整合性報告」 希望在報告 書中整合財務與非財務面向資訊。IIRC 的願景是「創造全球通用的整合性報告框架,從企 業組織中汲取與策略、治理、績效、未來展望相關重大資訊,以清楚、精確、可比較的方 式揭露整合性報告書中。」 最新版 IR 整合性報告書架構已於 2013 年 12 月 9 號發布,關 鍵原則與報告元素節錄如下:整合性報告書七大原則:策略性聚焦和未來引導方向、資訊 的關聯性、與利害關係人的連結、實質性、精準度、可靠且完整、一致且具有比較性。 整合性報告書八大元素: 組織概況與外部環境、公司治理政策、商業模式、風險與機 會、策略和資源配置、績效表現、未來展望、編制報告基準。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4年到2012年整合性報告書發佈數量 600 400 500 200 300 100 0
  • 26. 2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十、CSR 年度精選文章 為何永續報告書重要? 新的研究顯示「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企業擁有比同行更佳的表現」 「資訊揭露與永續報告對股東與利害關係人是否真的重要?」向來是公司董事會與主 管對於永續發展最常問的問題, 在美國的企業中受到熱烈的爭論。 例如: •社會責任的付出能帶來可量化的報酬嗎? •做出這種規劃的成本有多大? •在資本市場中又是誰在留意這件事? •投資人和利害關係人能夠利用的資訊又有那些? • 要怎樣做才不是公關漂綠而是實質的永續政策與制度? •企業責任又有哪些商業案例? •對公司競爭力有何影響? 以上問題的答案可見於管理與當責機構針對美國大市值企業所做的的 2012 分析報告書中。 無報告已成為非主流 如果一個公司能名列標準普爾 500 指數,但卻在社會責任的作為方面沒有任何隻字片 語的報導,那麼這間公司必定是屬於少數中的少數。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中,在 2010 年, 有撰寫永續報告的企業只有 19%,但到了 2011 年已鉅幅攀升到 50%,可見大部分的企業 已意識到永續報告書的撰寫與社會責任的揭露是必要的政策。 標準普爾指數是國際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數,既是投資人的重要參考、企業健全程度 的指標,也是在美國受到普遍認可的大市值股市標準,全美 80% 的股票都在其中。而選入 標準普爾的前五百大皆是來自不同的產業,包括能源、材料、消費品、運輸、醫療、金融 服務、資訊科技、通訊、公用事業。而且以標準普爾來衡量的資產產值將近五兆。 財星雜誌也針對美國的企業列出了前五百大,其中也有 57% 有撰寫社會責任報告,而 入圍此排名卻沒有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也是處於少數。 如果仔細的研究入圍財星 2011 年五百大的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就會發現不同企業偏 好以不同的名稱來命名永續報告書,例如 GE 就偏好用 citizenship,其他企業則用「永續」 或是「責任」用作於報告書的標題。 管理與當責機構團隊在 2012 年的研究涵蓋了投資人所關注的普爾標準指數,如果研 究顯示出版永續報告企業與沒出版的企業之間的有顯著的競爭差異,想必會加強資訊揭露 與永續報告的重要性,讓各大企業在永續報告書上的表現不落後於同行競爭對手。
  • 27. 2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出版永續報告所帶來的優勢 根據 2012 年的研究指出,如果企業希望入圍任何一個有可信度的指數或排名,那麼 出版永續報告書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優勢如下: •在彭博 ESG 揭露指數得到更高分數(彭博的報導公布了四千家企業,並且在全球三十二 萬五千多個銷售點出售雜誌) •名列北美的道瓊永續指數以及世界道瓊永續指數 (DJSI) •容易入選那斯達克 OMX CRD 全球永續發展指數 •在「Glassdoor ratings」取得較好的評比(「Glassdoor ratings」是一個讓私人企業員 工表達對雇主的感覺的網站) •在 CSR Hub 也取得好評比 •在碳揭露專案中獲得更高的揭露分數 •碳揭露的表現分數可以更高 財務方面的益處 與錢相關的問題無疑遲早要討論。根據管理與當責機構研究為期五年的研究顯示,有 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往往比一般股市的平均表現更好。 通常董事會都以標準普爾指數作為衡量自己企業的指標,但是有一件事可能會讓覺得 更值得留意的現象是:投資人在 2007 年依據標準普爾指數投資 10,000 美元,卻在 2008 的金融危機中縮水到 6,231 美元。當時標準普爾的五百大企業中只有 20% 有出版永續報告 書;到了股市開始復甦時,更多的企業開始出版永續報告書,而且他們的經營成效也明顯 比其他沒出版報告書的同業來的出色。到了 2011 年,原來投資的 10,000 美元平均升值到 了 11,035 美元,但是如果是投資給有出版報告書的企業,則是 12,204 美元,所以在投資 表現上也是非常強而有力的選擇。 影響股價、股市波動、上櫃公司的價值、投資人的決定等等的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是 入圍標準普爾指數的企業大部分都相信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政策、為其調整公司結構又設立 相關目標,就能對整體競爭局勢有很大的幫助。 總結 • 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能有較好的長期資本市場表現,股票價格也較高 • 報告自身的永續作為的企業較能入圍知名的永續股市指數,例如道瓊永續指數 • 更可能入選之名的排名與獎項,例如 Newsweek 的綠色企業排名 • 也更有機會在碳揭露專案中得到更高的排名 相信以上的發現能幫助還沒出版或剛要出版的企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台灣也能追上國 際的永續腳步,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永續力量。
  • 28. 2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SR 報告書是企業最佳風險管理 嚴德芬 / 頤德國際總經理 企業生病了?有什麼隱憂或不定時炸彈嗎?管理者知道嗎 ? 企業中的每一個關係人、 每一個設備甚至於每一個步驟都與企業成敗與風險息息相關。無論多大的企業,是否有政 府的扶植,或是全球產業的領導企業,都有可能有倒閉的風險。安隆、世界通訊、台灣力 霸案、雷曼兄弟等,哪一個不是曾盛極一時,而當時一般認為不可能會倒的企業。而近期 的統一毒布丁、HTC 洩密案以及更早之前的塑化劑事件等,這些事情如果管理高層有一套 機制能幫助提前了解到在該方面管理的問題以及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是否就能夠降低企 業形象崩壞風險與因此帶來的社會的動盪不安呢! 而這一套機制是否可從撰寫 CSR 報告 書做起呢? CSR 或永續報告書本身,特別是製作的過程是目前在國際上廣為運用一舉數得 的好方法。即使無法影響企業管理階層的商道行為,但絕對有嚇阻不法事件發生與提前預 防改善的兩大功能。 CSR 報告書的特性 在解釋為什麼 CSR 報告書擁有這兩大功能前,需先向各位說明 CSR 報告書的特性。 • CSR 報告書不像財務報告書有具有強制性,而是一種自願性出版的企業年度非財務報告 書,其中要求揭露環境面向、社會面相與公司治理等重要議題。 • CSR 報告書已有一個國際規範與架構 (GRI,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目前已到 G4 版本,因隨世界趨勢的不同,GRI 皆會定期檢討與更新 CSR 報告規範內容。所以它是 一個隨著潮流及當代重要議題更新且有時效性的規範。 • 在 GRI 的規範當中,擁有 check list 的功能,能逐一檢視企業在營運的過程中,是否有 關注到各面向的重要議題。( 各面相包含:經濟、環境、勞工、人權、社會以及產品責任, 如下圖 )
  • 29. 2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 CSR 報告書不是企業的宣傳品,而是一個檢討年度企業對永續作為的報告,不僅要描述 企業永續績效,更要揭露企業不足之處與需要改善的地方,這就是 GRI 架構中所謂的平 衡性規範,除了要報告作得好的部分,也要舉出作不好的地方,並提出改善方式與計畫。 • CSR 報告書的內容資訊擴及企業內部所有部門,從董事長室、公司的委員會、總經理室、 行政管理部、環安衛部門、公關行銷部、人資部等都需要提供相關資訊來符合 GRI 規範 的要求。所以企業在撰寫 CSR 報告書時,所有部門都能獲得一個年度審驗的機會。 • CSR 報告書在撰寫前期,GRI G4 要求及強調必須先進行實質性分析 (Materiality),何謂 實質性分析?也就是公司必須先透過一定的鑑別過程,確認誰是企業的重要的利害關係 人,再針對這些利害關係人,調查他們想要了解的重要議題為何?鑑別出來的議題可以 說是構成 CSR 報告書內容的核心要素,而沒有經過實質性分析的 CSR 報告書,報告書 只能淪為企業的宣傳小冊子! 揭露作為並承諾 鑑別企業的重要 利害關係人 了解這些利害關係人 所注重的議題
  • 30. 3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 CSR 報告書在撰寫完畢及出版前,建議必須通過第三方驗證,也就是說報告書裡面的內 容會接受第三獨立方的審驗,確認其內容符合利害關係人 ( 例如員工、客戶、股東、供 應商、政府、NPO/NGO 等 ) 的要求,揭露利害關係人想知道的訊息,亦會更進一步的 確認其資料的真實性 ( 第三方驗證過程將會進入公司內部,要求觀看報告書中的原始資 料,進行可信度確認 (type II)),增加利害關係人對報告書的可信度。 • CSR 報告書是 CSR 績效的結果,要有這些結果勢必要有所作為,因此將能提醒企業如 要有 CSR 績效呈現,必須有所行動,這些行動將影響在公司治理面、員工的工作環境、 社會公益及環境保護等,為企業做全面的企業價值盤點。 • CSR 報告書需經過企業高層審視,如董事長及總經理必須發表企業永續經營的方向及未 來目標與承諾,可藉此機會讓公司高層了解企業在各方面的永續發展狀況 ( 另一方面也 可使企業高層事先發現有形及無形的永續管理所出現的問題 )。 • CSR 報告書無法律強制性,而是要求企業採行最高標準去管理企業責任、組織能力,企 業文化及利害相關者之議題。因此守法成為最低的道德標準,既不是法律的一種,當然 也不會有所謂的法律漏洞,而是所有利害關係人用高道德標準來監督企業營運的一種方 法。 • 國際上已有研究指出,財務報告書已無法呈現整個企業的價值,有 92% 投資者認為財務 報告書與非財務報告書需更有效地整合。投資人無法僅從財務年度報告書的內容,決定 投資策略。無形的風險必須使用無形的管理方式,CSR 報告書具有對利害關係人包含投 資者說明無形管理方式功能。 • 品牌企業如 Nike、Walmart、Sony 等知名企業,因面對第一線消費者及大眾的壓力, 亦紛紛要求其所屬供應商也必須提供 CSR 等相關報告來證明在對待員工及生產過程中 沒有造成對社會及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出版 CSR 報告書絕對是一個增加獲得國際 各大品牌企業訂單的機會。 CSR 報告書如何診斷企業問題? 當瞭解以上 CSR 報告書的特殊性質後,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對企業永續的議題並不了解 也不清楚其嚴重性,其原因在於「短視近利」,僅關心當前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賺到最多的 錢 ( 在以往的經濟模型當中,不可否認許多企業是這樣的想法,追求利益極大化 ),而缺乏 「永續」的概念,想當然爾這些企業也不知道 CSR 報告書為何物、有何功用。 • 山水米事件及鴻海高層索賄事件 ( 誠信道德議題 ) 回顧近期山水米事件及鴻海索賄事件,就現有的新聞資訊而言,他們的觸碰的問題是 企業最基本的商業道德與誠信正直的基本原則,而道德危機更是企業最大負債。在 GRI G4 指標當中,指標明確要求說明道德誠信議題: G4-41:說明最高治理單位確保避免及管理利益衝突之流程,說明是否向利害關係人揭 露利益衝突 G4-56:描述組織的道德觀、原則、標準和行為規範,如行為準則與道德守則
  • 31. 3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57:報告組織尋求內部與外部有關道德、法律行為,以及與組織誠信相關意見之機 制,例如服務熱線或諮詢熱線 G4-58:報告組織關注內部和外部有關不道德、非法行為,以及違反誠信相關事宜之機 制,例如透過線上管理系統,舉發機制或通報熱線亦有指標明確要求說明產品 責任議題: G4-PR1:在生命週期階段為改進產品和服務的在健康與安全上的影響而進行的評估, 以及須接受這種評估的重要產品及服務類別的百分比 G4-PR3:程式要求的產品及服務資訊種類,以及需要標明這種資訊的重要產品及服務 的百分比 G4-PR4:按後果類別說明,違反有關產品及服務資訊和標識的法規及自願性準則的事 件總數 G4-PR9:如有違反提供及使用產品及服務的法律法規,說明相關重大罰款的總金額 • 2011 年的塑化劑事件、2013 年義美過期泡芙事件及統一布丁毒澱粉事件 ( 供應鏈議題 ) 2011 年塑化劑事件(傳媒又稱為塑化劑 / 塑毒風波、塑化劑 / 塑毒風暴等)是台灣在 2011 年 5 月底爆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起因為市面上部分食品遭檢出含有塑化劑,進 而被發現部分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 塑化劑撙節成本。而「食品界模範生」雖躲過塑化劑風暴,但卻發生過期泡芙事件,顯示 其生產供應鏈管理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更有食品業龍頭統一企業總經理說「廠商都在做價 格競爭,消費者都只會去撿便宜,我不認為食品安全會有太大的進步。」皆大大凸顯供應 商管理對公司的重要性。 在 GRI G4 指標當中,要求揭露檢驗其供應商篩選的機制及制定機制的程序: G4-12:描述組織的供應鏈概況 G4-SO9:通過社會衝擊準則所篩選出的新供應商比例 G4-SO10:針對供應鏈中具顯著和潛在負面社會衝擊所採取的行動 G4-SO11:組織活動及與他人的關係 ( 如供應商 ) 中經由正式申訴機制提出對社會衝擊的 申訴案件、處理和解決的數量 以上兩種舉例是為讓讀者了解,CSR 報告書涵蓋層面之廣,絕不僅侷限於企業是否賺 錢或賠錢,更多的管理規範其範圍皆凌駕於法律之上,提供企業高階主管有一個全盤審視 的架構。有無出版 CSR 報告書更是不肖企業與永續型企業的區分方式之一,讓社會大眾及 利害關係人多一些分辨的機會,多一分了解才能多一分安全!
  • 32. 3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來自外界的壓力-利害關係人應立即要求企業出版 CSR 報告書 你有買過這家公司的產品嗎? 你是這家公司的投資者嗎? 你在這家公司上班嗎? 你有提供這家公司原料嗎? 你是這家公司的管理者嗎? 你有跟這家公司做生意嗎? 如果,以上的問題有一個是成立的,你-就是他們的利害關係人,應該立即要求這家 企業提供 CSR 報告書,作為考慮是否持續這種關係的依據,保障你的權益。 前段說明 CSR 報告書為自願性出版的報告書,並無法律上的強制力,因此企業撰寫 CSR 報告書一方面來自自願的,一方面來自壓力,而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正是企業的壓力來 源之一,例如 Walmart 要求其供應商必須揭露社會責任的相關內容、NIKE 要求台灣寶成 成立 CSR 部門。這些壓力來源則建立在你我對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永續發展的了解上。 結論 企業在撰寫 CSR 報告書的同時,亦會思考平時在努力賺錢時而忽略的議題,如下: 1. 組織基本的經營價值觀與倫理觀 2. 內部與外部之驅動力為何 ? 3. 目前公司的決策機制 4. 公司所造成的衝擊及關鍵性永續議題為何 ? 5. 公司是否已為這些衝擊負起責任 ? 6. 公司資訊透明度是否符合現今社會的期待 ? 7. 誰是公司的關鍵利害相關者 ? 8. 公司是否已有效回應利害相關者所關切的事項 ? 9. 既有的 CSR 運作機制、人力與經費資源 企業在努力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潤時,往往將視線停留在前面的遠方,如何賺錢、如 何往前衝,往往忽略在企業身旁更重要的問題。企業能夠透過撰寫 CSR 報告書,好好檢視 前一年的永續重要議題,如公司治理、環境面、勞工面、產品面或與供應商的互動等等, 也讓所有利害關係人清楚知道企業永續發展的決心,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與支持,CSR 報告書就不只是企業潛在問題的診斷書,而是彰顯企業全面價值的永續承諾書。
  • 33. 3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因應 G4 來臨準備永續性報告書新思維 BSI 英國標準協會驗證部-永續性產品副協理黃雪娟 全球永續性報告指南第 4 版 (GRI Guideline Ver.4, 簡稱 G4),已由全球永續性報告書 組織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於 2013 年 5 月正式發布。GRI 此次進行 G4 改版, 除持續更新即時的治理、道德和誠信、供應鏈、反貪腐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揭露議題,亦新 增部分績效指標及一般標準揭露要求,以及修正部分 G3.1 版績效指標定義,作為呼應國際 間最新永續議題的發展現況。綜觀本次 G4 改版對於報告組織最大不同處,即在於對報告 架構 ( 應用等級及重大考量面與管理方針揭露方式 ) 做了調整,同時強調在於鼓勵報告組 織提供對於其營運及利害關係人具重大 (material) 之資訊,使報告組織及報告使用者可專 注於此類資訊對永續發展的影響,讓永續性報告書更有策略性、更聚焦並能提昇可信度。 雖然報告組織對於原 G3.1 指南仍可延用至 2015 年底 ( 為對 2014 年報告框架要求 ),報告 組織應予以提早準備以適應未來新的 G4 報告架構要求。 從本次的 G4 改版之二大變革,即 1) 取消原 GRI G3.1 A, B, C 應用等級,而聚焦於重 大性考量面之兩種”依循”標準選項;以及 2) 依報告組織所選出的重大性考量面 (material aspects) 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 (Disclosure of Management Approach, DMA)。由於 GRI G3.1版原有之應用等級A, B, C,原本僅是對報告內容揭露資訊之涵蓋多元程度之分級: 如 A 應用等級要求揭露必要項目條件包括標準揭露 ( 原 1.1-4.17 項 standard disclosure) 及全部核心指標 ( 六類指標共計 55 項 ),以及行業補充指標 ( 如適用時 )。而 B 應用等級則 是要求標準揭露及與組織重大性 (Materiality) 有關 20 項永續指標 ( 其中至少要有一項分別 來自六類指標 ),此應用等級的歸納方式容易讓報告組織管理層或各利害關係人誤解為與報 告品質優劣有關;因此於 G4 版將此應用等級取消,改為”依循 (in accordance with)”標 準,並提供兩種選項供報告組織選擇,分別為核心選項 (The core option) 與綜合選項 (The comprehensive option),依其重大性考量面鑑別結果,由報告組織自我宣告採用何種選項 作揭露,並依據重大性考量面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 對於原有 G3.1 版對於管理方針的要求,B 應用等級以上即要求對於六類永續指標的管 理方針 (DMA) 進行揭露,但對於管理方針的揭露內容則無特別指明;而 G4 版對報告組織 管理方針揭露方式,要求需依報告組織針對經濟、環境與社會等六個面向鑑別出對報告組 織或其利害關係人產生影響或被影響之考量面議題 (topics),再經過重大性評估 (materiality test) 結果,依據重大議題相關重大性考量面來揭露報告組織之管理方針。G4 版對於 DMA 的揭露主要內容要求,是以重大考量面為主,考量面可分為一般標準考量面 ( 與標準揭露 有關 ) 及特定指標考量面 ( 與永續指標有關 ),來說明其相關的重大議題 (material topics) 為何及被選中之原因,說明重大 (Aspects) 議題 (topics) 之影響如相關衝擊 (impacts) 及因 應如說明與這些衝擊的管理程序以及對管理程序的監督機制與調整等;求此方式更能使報 告聚焦,更利於報告組織或利害關係人了解報告組織對於重大議題的管理機制。
  • 34. 3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簡單來說,若依 G4 架構來準備永續報告書時,不同於過去 G3.1 A 應用等級,即使 對報告組織的永續性是不顯著的衝擊,仍需一一揭露各項核心指標要求;如以一般辦公室 為主要營業場所的服務業為例,其在環境衝擊面向不如產品製造業的顯著 (significant), 若依 G4 永續指標環境類別的考量面 ( 如原物料之使用 (material)、能源使用 (Energy)、用 水 (Water)、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排放物 (emissions)、污水與廢棄物 (effluent and waste)、產品與服務(products and services)、法規符合度(compliance)、運輸(transport)、 整體情況 (overall)、供應商環境評估 (suppli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環境申訴機 制 (environmental grievance mechanisms)),來檢視其可能的重大考量面時,服務業較顯 著的議題可能比較容易會落在如大樓建物有關的能源使用 ( 考量面:Energy) 及溫室氣體 排放 ( 考量面:Emissions) 等,報告組織則需依據這二項環境類考量面報告有關的指標, 並依宣告的 G4 標準依循方式如核心選項 (Core) 則需揭露至少一項對應指標,若為綜合選 項 (comprehensive) 則需將與該考量面有關的所有對應指標逐一完整揭露;然而若有部份 議題如建築物節能管理績效相關指標,其並未被列於 G4 永續指標時,G4 亦建議若此議題 為報告組織依重大性評估而得之重大考量面時,亦應在報告書中同時揭露出。 對於上述舉例之重大考量面部份,亦應參照 G4 的要求進行 DMA 的揭露,如以能源使 用作為重大考量面時,除指標外則應說明如大樓建物的能源管理相關議題、這些議題如何 決定為重大的、能源使用對於大樓建物之環境衝擊 (impacts) 及因應、能源管理程序以及 對能源管理程序的監督機制與調整等。DMA 的要求與管理系統 P-D-C-A 的邏輯相似,因 此若報告組織已建立能源管理程序者,即可於報告書中將此程序作適當之揭露以利利害關 係人了解。因此,未來依 G4 標準而準備的永續報告書,對於執行重大性分析的邊界與結 果以及合理性與完整性將會是未來新的考驗之一,在 G4 亦對重大性分析亦提供了說明與 指引,原 G3.1 報告組織可應用既有的重大性分析方法加以精進以確保合理性及完整性的 展現,但在結果的闡釋上則必須依照 G4 的要求進行確認及揭露。 2013 年 GRI G4 版的公布,期能對未來永續報告書的發行能有進一步的啟發,除能 協助報告組織優先鑑別出並能更廣泛涵蓋組織的重大議題,促使報告組織能把焦點先放在 較優先的項目,再更進階管理需要調整的面向。即使組織目前尚未有十足的能力去實踐所 有的考量面及其指標內容,但組織可以將這些與永續性議題相關的指標,做為組織未來實 行的目標及藍圖以逐步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本次 GRI G4 版的公告,相信對於國內依循 GRI 指南編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 企業永續報告書 ) 之各報告組織勢必又得再重新學習 新的報告架構,而 BSI 已開設 CSR 及 GRI G4 訓練課程,講授本次 G4 改版重點與其相關 管理方針及每一績效指標之定義與應用,進而協助報告組織編寫永續 / 社會責任報告書, 並與報告組織共同努力,一起朝向符合國際最新趨勢及要求!
  • 35. 3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RI 最新指南── G4 的誕生與挑戰 2012 年浩然另立全球化國際志願者計劃_謝孟哲 在 GRI 工作的這幾個月是段特別的時間,除了經歷歐洲百年來最長的冬天外,更重 要的是見證 GRI 最新一代 G4 指南的誕生,以及眾所矚目的 GRI 全球 大會(GRI Glob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and Reporting)。在今年五月舉行的GRI全球大會不僅規模、 預算和參與人數比過去增加,更以正式 啟動 G4 指南為最受矚目的亮點,廣邀各界共襄盛 舉。G4 的誕生並非僅僅數月的工作,而是長達近三年的發展過程。在這段期間,除了必要 的階段性資訊揭露外, 即使對內部員工也是極其保密。一直到四月底經過董事會投票確認 通過後,才可以進行組織內部的溝通訓練,而所有員工要到 GRI 全球大會前一天晚上,才 會收到 G4 電子檔,以免提前曝光。 G4 指南無疑是 GRI 在 2013 年最重要的成果,而 GRI 全球的組織利害關係人、地區 訓練夥伴(local training partners),以及包括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 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IIRC,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在內的相關國際 與地區性組織,也都引頸期盼新指南的改變及可能的影響。因此,本次觀察報告將針對 G4 指南的內容、產生過程,以及重要的改 變進行介紹,並於文末提出我個人的觀點。 G4 的誕生:G4 工作團隊、公眾審議及董事會表决 GRI 在 2011 年 5 月 正 式 宣 布 啟 動 G4 籌 備 計 劃。 在 經 過 董 事 會(BoD, Board of Directors)、利害關係人委員會(SC, Stakeholder Council)以及技術團隊委員會(TAC, Technical Advisory Council)分別開會討論、擘畫出 G4 的修正目標後,於 2011 年 8 月正 式召開第一次公眾審議(Public Comment Period 1),由全球公眾針對現有的 G3.1 指南 提供修正意見,以及對 G4 的期待。公眾審議期結束後,GRI 才正式成立工作團隊(Working Group),開始研擬新一代 GRI 指南。
  • 36. 3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 工作團隊成員組成秉持 GRI 一貫的多重 利害關係人原則,涵蓋企業、勞工、非政府組織、 中介組織與財務市場等代表,以確保新的指南能 夠符合多方期 待和利益,而不獨厚於特定的利害 相關方。至於公眾審議的目的,則是確保 G4 指 南不悖離市民社會,所有市民社會的意見都會在 網路上原汁原味地公開,並由工作小組消化、融 入 G4 指南中。 2012 年 6 月,GRI 提出 G4 草案,公開接受第二次公眾審議。為鼓勵市民社會參與, GRI 甚至舉辦了多場工作坊,介紹 G4 草案以及 GRI 指南的目的及意義,再由參與者給予 回饋。在這段期間,工作小組同時也會採納 BoD、SC 以及 TAC 定期會議的結論,於 2013 年初進行最後修正。最終的版本則必須 經過 SC 和 TAC 在 2013 年 2 月提出最終修改建議 後,4 月底交付 BoD 投票表决,決定是否同意發佈 G4。BoD 有權在最後階段否決 G4,因 此直到表决前,任何決議都不能算數。 G4 的創新與改變 花費超過兩年的時間與資源研擬最新的 G4 指南,以符合全球永續報告的最新發展趨 勢,並針對 G3.1 指南的缺點進行改變。在 G4 啓動籌備之 際,GRI 和外界共同設定了幾項目 標,包括:對使用者更加友善(特別是中小企業及新使用者)、技術性語彙的定義更加精確、 整合全球其他重要標準和指南、使報告內容更加符合企業核心職能及關鍵議題、融入整合 性報告(integrated reporting)的概念,以及讓報告資訊更容易被公眾或第三方取得。 G4 是否如實達成上述幾項重要的目標? GRI 工作團隊的答案是肯定的,至於 GRI 全 球大會與會者對 G4 的創新也大多給予正面的回應。以下首先針對幾項重要的變革進行介 紹,並於最後一個部分提出較全面的反思。
  • 37. 3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一)聚焦於關鍵面向(Material Aspects) 各界普遍認為,G4 最重要的創新在於更加聚焦於對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永續發 展面向。G3.1 最為人詬病的缺點,在於提出超過一百項指標,供企業通盤檢 視永 續發展的各個面向,並進行改革,卻也因此顯得缺乏彈性。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 任因企業的經營模式、產業和產品而異,舉例而言,啤酒製造商和金融產業關 注的 面向不盡然相同,啤酒製造商應該著重於水資源、供應鏈、勞工和人權等問題,而 金融產業最關注面向則是永續及負責任的投資和風險管理。儘管 GRI 已經開 始針 對不同產業部門(sector)推出 G3.1 的輔助指引,但原則上 G3.1 仍是一套較不具 彈性的指南,無論企業所屬產業部門為何,皆必須針對所有的面 向進行資訊揭露, 以達到最高的符合等級(Application Level)。 G4 徹底改變了上述規則,不再要求企業盡可能針對所有 GRI 提出的面向進行 資訊揭露,而是明文規範所有企業必須先檢視對該特定產業而言最關鍵的幾個 面 向,並針對這些面向,根據 GRI 相對應的指標進行資訊揭露。G4 也提供了一套關 鍵面向檢測(materiality test)的方法,其中包括必須先與所有利害關係人進行充 分對話和溝通,以了解不同群體關注的面向,進而框架出所有利害關係人重視議題 的重疊部分。另一方 面,GRI 也建議企業針對重要的社會、環境、經濟議題進行分 析,檢視哪些議題對企業而言最相關,衝擊也最大。換言之,透過關鍵面向檢測機 制,G4 得以成為 一套較具彈性的指南,讓企業自由選擇揭露對自身而言最關鍵的 幾個永續發展面向。 G4 的這項創新有利於更多中小企業(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採取 GRI 指南進行永續報告。中小企業過去受限於資源和規模,較難達到 GRI G3.1 指南中較高階的資訊揭露程度,這也是 GRI 目前最大的障礙。透過 G4 的關鍵 面向檢測原則,中小企業或許有希望免除花費巨大成本進行各個不同面向的 資料蒐 集和統計,僅需針對最關鍵的面向進行資訊揭露,即可符合 GRI 指南的基本要求。 因此就這個角度而言,G4 將有機會更深入中小企業,藉此推動關鍵資訊的揭露。 此外,聚焦於關鍵面向檢測也有助於企業將年度財務報告和永續報告進行整 合,因為關鍵面向檢測即是針對企業核心職能,根據永續發展原則進行檢討和分 析,藉此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策略的一環。GRI 視「整合性報告」(integrated reporting)為未來永續報告的發展趨勢,而 G4 的關鍵面向檢測更被視為整合性報 告的基石,因為無論是財務年度報告或是永續報告,關鍵面向都是理解 一個企業不 可或缺的基礎資訊,更是股東和其他利害關係人在做投資與其他判斷時,必須理解 的前提。換言之,G4 的彈性也賦予了永續報告與其他類型報告結合的 可能,未來 企業將能夠更靈活運用 G4 來準備整合性報告,與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和對 話。
  • 38. 38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二)對供應鏈(supply chain)的要求 全球化導致大型企業的版圖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家,其觸角早已拓展至全球各個 區域。舉例而言,中國和包括越南、泰國、印尼等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即是當今 全 球各大產業的供應鏈重心。這些工廠所在地的勞工人權和薪資問題,始終是企業社 會責任和永續發展關注的重點,然而過去 GRI 的 G3.1 指南,並未多加著墨 供應鏈 端的永續報告,導致許多跨國企業僅針對企業內部本身的治理撰寫永續報告,卻沒 有考慮到(或是刻意忽略)供應鏈端的問題。蘋果在中國的血汗工廠,即是 企業未 要求供應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帶來的後果。 G4 指南在說明關鍵面向檢測時,已經正式納入了供應鏈的考量,除了要求企 業針對經營和治理核心架構(第一層)和企業本身(第二層)進行評估外,也要 求 將外部影響,特別是供應鏈的管理(第三層)納入考慮,藉此鼓勵企業同時拓展其 企業社會責任的觸角,落實真正的永續治理。而 GRI 的技術團隊在 G4 啟動前 早已 開始向特定企業推動供應鏈端的永續報告揭露,例如在與 PUMA 的合作計劃中,越 南六家鞋廠供應鏈都已經開始使用 GRI 指南進行永續報告,儘管品質仍然 良莠不 齊,但在累積較豐富的經驗後,GRI 期望供應鏈端未來也能因著大型國際企業的要 求,全面檢視其永續經營方針。 (三)符合程度:雙軌制(In accordance)取代等級制(Application Level) G3.1 另外一項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 GRI 過去企圖衡量企業永續報告和 G3.1 指南的符合程度,因此推出的等級制度,時常被企業誤解為報告優劣的 評 等。事實上,取得 A 等級代表的僅只是該企業的永續報告與 G3.1 指南最相符, 不含任何評價意味。然而就實踐層面而言,等級制卻導致企業盡其所能揭露最多 項指標,只為了拿到最高的符合等級,而不具任何實際意義。儘管符合程度驗證 (Application Level Check)服務每年為 GRI 帶來不少收入,G4 卻因為上述缺點, 選擇放棄此種等級制度,改由兩種相符程度(in accordance)取代,由企業在撰 寫報告之初,自行選擇僅針對核心指標進行揭露(core),或是揭露較全面的資訊 (comprehensive)。 一如前述,G4 最重要的原則在於關鍵面向檢測,因此全面揭露或核心揭露的 差別,僅在於一般性標準揭露(general standard disclosure)的指標數量不同而已, 至於特定標準揭露(specific standard disclosure)的部分,不管是哪種符合程度, 企業都只需要選擇最關鍵的面向進行揭露即可,不像過去必須揭露所有面向中一定 數量的指標(或解釋不揭 露的原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符合等級。此項創新改善 了企業對符合程度的誤解,讓企業回歸永續報告的本質(而非只是表面地打勾勾、 盡可能符合越多的指 標),也就是透過關鍵面向檢測,揭露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面 向。此外,中小企業及剛開始進行永續報告的企業,也能夠放心選擇從核心揭露開 始,逐步拓展揭露的 面向和指標,而不像過去被貼上 C 等級的標籤,因此產生較劣 的不當聯想。
  • 39. 39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4 的評價與未來挑戰 G4 的創新改正了 G3.1 指南的諸多缺點,並試圖和最新的永續報告及企業社會責任發 展趨勢相連結,以確保 GRI 在推動永續報告上的龍頭地位。然而在 GRI 全球大會上,許多 與會者仍談論到永續報告倡議許多現存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並非 G4 意圖解決的部分, 但卻是 GRI 未來不容忽視的挑戰。 首先,一如前述,G3.1 最大的問題在於設立了上百個指標,導致企業永續報告流於打 勾勾的遊戲,看哪一家公司揭露的指標最多,即代表報告的水準最 高。G4 透過強調關鍵 面向檢測,大幅改善了上述問題,而新的方法確實也讓中小企業有較容易參照的基準,而 不會面對上百頁的指南和指標卻無所適從。然而,部 分與會者仍認為 G4 不如預期精簡, 儘管架構和報告方法皆經過大幅調整,但上百個指標仍然存在,而 G4 指南讀起來仍顯得 艱澀,顯然其技術門檻仍然是一個問 題。至於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實際的採用情形如何? 是否如預期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開始撰寫永續報告,或許必須透過時間和 GRI 後續的 推廣工作來檢驗。 有趣的是,另外一派與會者對 G4 持相反意見,認為賦予企業選擇揭露最關鍵面向的 彈性,等於開放企業隱藏某些特定資訊的選擇。此外,GRI 的資料分析 和統計能力雖然不 如全球幾家重要的會計事務所、證券交易市場及資料分析機構來得專業,但 GRI 指南作為 永續報告的龍頭,近年來已成為許多永續發展分析的參 考標的。G4 關鍵面向揭露的彈性, 極有可能減損 GRI 資料庫的完整性,因為並非所有面向的指標都被要求揭露,因此將大幅 失去比較基準。G4 的其中一項目標 是讓資訊的分析和取得更加容易,而 GRI 在 G4 啓動後, 也計劃將永續報告中的資訊與 XBRL 結合,提升資訊取得和分析的容易度,以加深各利害 關係人對永續 報告及企業社會責任趨勢的理解。因此,G4 該如何同時兼具報告的彈性和 資料的完整性,同樣是 GRI 未來必須處理的挑戰。
  • 40. 40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此外,若將層次拉高至永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討論,許多人仍然認為 G4 缺 乏關鍵性的變革,確保企業永續報告的可信度和真實程度。永續報告應該 是企業落實企業 社會責任成果,而不是手段,然而無論是 G3.1、G4,或是全球其他現存具代表性的永續 報告指南或標準,皆無法避免企業「綠化」 (green washing)的問題。G4 賦予企業選擇 的彈性,但關鍵面向檢測背後的立論基礎仍是以企業自我揭露和誠信為主,而這也是西方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根基。然 而許多人質疑,這種信賴企業自覺和誠信的基礎,是否適用 於非西方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海嘯過後,企業的誠信普遍受到質疑,儘管永 續報告的數量在 全球任何一個區域都逐年上升,卻沒有辦法保障每一份報告的品質是相同 的、揭露的資訊是真實可信的。事實上,透過觀察 GRI 的資料庫,即可發現不同地區的報 告品質差異極大,特別是非洲、東南亞、中國等永續報告概念正在起步階段的地區,在政 府及市場規範下報告數量大幅攀升,然而大部份企業卻未從核心理解永續報 告的意義,僅 將報告視為交差了事和提升企業形象的手段,而非自我查核和進步的過程。G4 試圖縮減量 化的指標,以關鍵面向檢測提升報告本身的品質(而非揭露 指標的數量),或許是值得嘗 試的手段,其成效同樣必須透過時間加以檢驗。 此外,資訊揭露意味著更多的透明度,然而缺乏足夠的背景脈絡,量化的數字卻沒有 任何意義可言。企業永遠可以透過精密的計算和操作,將漂亮的數據端上 檯面,公民社 會站在監督者的立場,若缺乏足夠的理解,面對上百條不同的數據,仍然無法看出端倪。 關於此點,儘管 G4 在指南中確實建議數據必須和脈絡結合, 例如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便 必須同時提供參考和比較的基準,最好是全球權威性的指標。而 G4 的多項一般性標準也 嘗試和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和 OECD 國家的標準相連結,然而對於一般市民社會而 言,似乎仍然缺乏良好的理解和溝通管道,將生硬的數據轉換為簡單易懂的資訊。換言之, G4 仍然停留在高度專業和 技術性的領域,在缺乏完整的溝通(communication)和對話 (dialogue)橋梁的前提下,永續報告的目的還是只達成了一半:規範企業揭露 資訊,但 卻並未引導市民社會進行監督和驗證。 GRI 視 G4 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創新和改變,而 G4 確實達成了某種程度的改變,讓永續 報告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也更有機會被中小企業採用,進而拓展 GRI 永續報告的版圖。然 而,上述幾項重要問題仍是不容忽視的挑戰,也是永續報告本身,無論是否 GRI 指南,都 必須被檢驗的地方。
  • 41. 41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GRI G4 必知的九件事 GRI G4 已正式發布,其中與 GRI G3.1 不同的地方有許多,為各位整理如下: •實質性成為必要項目 •取消 ABC 三個等級 •不再用加號「+」代表外部驗證 •內容分兩冊說明書解釋 •管理辦法揭露更加多元 •必要條件從報告指南中分別出來 •實質性與報告邊界需一致 •需揭露公司內部監督程序 •計入供應鏈、不計價值鏈
  • 42. 42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從透過閱讀 CSR 報告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環境與社會上付出的努力,也可 以發現一本 CSR 報告書到底該怎麼寫或是不該怎樣寫,當作為讀者或是未來需撰寫 CSR 報告人員的一個借鏡與參考。 為何要撰寫 CSR 報告書?在之前的文章皆有探討: •為何永續報告書重要? •GRI 最新指南── G4 的誕生與挑戰 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揭露企業的營運對環境與社會有何影響,如此便可知道企業需在何處改善。 - 讓利害關係人知道企業在環境與社區上有何付出。 而在閱讀眾多國際優秀的 CSR 報告書之後,我們可以發現: 成為 CSR 獎項常勝軍!先從優秀 CSR 報告做起
  • 43. 43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1. 著重將來目標而非過去成就 揭露過去情形的目的,是要知道公司有何處要改善、有何目標要追求。如果一篇 CSR 報告書沒有將來的目標,就像船沒有羅盤來導航一樣。要讓目標有意義,就必須提 到具體的實踐措施來達成目標。 例如: - 運用太陽能發電,讓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十年內減少 30%。 - 確立綠色採購政策,在接下來一年裡把所有辦公室用紙改為回收紙。 2. 坦誠揭露企業的負面影響 無論企業是否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照實揭露其問題所在是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 不論企業的問題再大,都可以往永續經營的方向改善。若沒有照實揭露,讀者就會質疑 企業出版 CSR 報告的動機與企業存在的正當性。 3. 釐清重點 CSR 報告書要著重於永續的經營方式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而非只是慈善工作(雖 然這也是 CSR 的一部分),畢竟 CSR 報告書的重點在於用永續的方法創造利潤,而非 得到利潤後如何去用。 4. 第三方驗證 第三方驗證可以強化 CSR 報告書在誠信與公開的可信度。第三方驗證機構會根據 以下標準擇一驗證: -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簡稱 GRI,在台灣大部份企業的報告書都採用此標準) - Greenhouse Gas Protocol(溫室氣體議定書) - Carbon Disclosure(碳揭露專案) 5. 統計數據與實際案例並重 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的實際案例能清楚的說明企業付出了多少努力,但一份只有實際 案例的 CSR 報告書在讀者看來有如公關宣傳,同時也缺乏衡量企業表現的標準,所以 CSR 報告書除了柔性的敘述外,也必須著重於統計數據,藉此才能衡量企業付出多大努 力。 CSR 報告既要全公司參與資料蒐集,也要本這正確的動機去撰寫。如此一來,即使 揭露出了企業不足之處,仍能為企業品牌的誠信加分!
  • 44. 44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企業永續報告大趨勢 - 整合性報告書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閱讀企業年報困難重重,滿滿上百頁關於「或有負債」和「無 形資產的資訊」,往往讀到最後,除了知道公司去年賺了多少以外,對於其他面向還是 一頭霧水,例如,你看不到諸如「公司經營事業的永續性」、「公司如何、在何處創造 價值」以及「公司營運對於外部環境的影響」等資訊。在越趨複雜的企業環境裡,想要 做出明確的投資、借貸決定,上述這些指標以及其他非財務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公 司的利害關係人對於訊息揭露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為了達到資訊揭露透明,在近年,國際上推行「整合性報告」(IR, Integrated Reporting) 的活動逐漸展開,由「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 (IIRC,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為首,目標是在 2014 前建立整合性報告的框架。 全球有將近一百個大企業,包括 HSBC 匯豐銀行,都加入了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的 試驗方案來發展、推行這種框架的應用。新加坡星展集團是唯一一間參與試驗方案的新 加坡銀行,不過還尚未發表一份整合報告。 IR Framework 中 IIRC technical task force 的主席 Charles Tilley 表示:「在企業報 告之中,過往太注重於財務資訊的揭露,而忽略了其他驅動企業的指標,我們需要更注 重在讓企業有永續發展能力的指標上。」簡單來說,整合性報告結合了財務與非財務資 訊,並提供前瞻的視野,幫助讀者瞭解企業價值的所有組成,以及未來可能影響企業價 值的機會和風險。
  • 45. 45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逐漸進步成型的整合性報告 根據 Mr. Tilley(他同時也是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工會的會長),將企業報告推向整 合性報告的因素有三: 第一:企業在財務報告書的資訊已無法滿足投資人在投資決策上的需求,投資者很 難決定其市場價值。 第二:越來越多公司瞭解唯有注重在地環境,才能創造永續的企業。 第三:企業營運因為科技化與全球化而變得複雜,投資者需要協助才能更瞭解企業。 整 合 性 報 告 除 能 夠 因 應 利 害 關 係 人 要 求 的 透 明 化 (Transparency) 與 當 責 性 (Accountability) 以外,也是協助策略決策的工具。「整合性報告能帶來更多信任,也能 透過提供管理階層豐富訊息,協助加強內部的策略決策,這些訊息包括:商業模式及風 險、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成長策略、資金運用等。」任職於 PwC 新加坡的 Yeoh Oon Jin 表示。 整合性報告的應用已有很大的進步,例如在南非上市的公司被要求發佈整合性報告 或提出解釋為什麼不揭露其相關訊息。許多公司也主動朝向新興的報告邁進,例如以消 費者日用品知名的聯合利華在去年就開始將永續管理及報告與財務報告整合。 •更清楚的企業全貌 聯合利華的目標是製作結合財務以及永續資訊的企業內部報告,來提供更全面、清 楚的公司全貌以增進績效。四月,聯合利華發佈第二本年度永續進度報告,其中另分享 了公司在鼓勵消費者支持永續時遇到的困難。舉例來說,許多消費者仍不願意購買補充 包來取代原產品;聯合利華也在說服消費者購買少鹽產品中面對許多困難,消費者通常 也會在少鹽產品之中自己加鹽。 整合性報告被廣泛應用的阻礙仍存在,特別是在中小型企業、家族企業居多的亞洲 地區。Mr. Tilley 表示:「在西方國家,例如南非、歐洲和美國,整合性報告較亞洲應用 更為廣泛。」東南亞地區的企業表示,比起國際企業,他們採取國際最佳實務困難重重, 其中的原因包括:家族企業不夠透明化、投資者較少要求或是害怕洩露過多資訊等。 •只追求最低限度的遵守 「東協 (ASEAN) 國家中的企業對於揭露財務報告訊息,大多抱持最低限度的遵守 ( 法律上 ),缺少對於整合性報告的認知以及知識來完成完整的永續報告。」Chen Voon Hoe,PwC 新加坡的合夥人之一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而現存數個類似的規範與組織,也 增加企業在選用規範時遇到的困難。 另外,中小企業在應用之前,需要謹慎衡量整合性報告的成本效益,畢竟可能會增 加報告的成本,Deloitte 新加坡總裁 Philip Yuen 表示:「在 Deloitte,我們相信對於大 型的上市公司來說,發表整合性報告是值得的,但是,整合性報告要具公信力,就需要 公正的第三方驗證,這可能會讓整合性報告的成本增加。」
  • 46. 46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Mr. Chen 表示,要增加東南亞地區中小企業對於整合性報告的認識,就需要努力說 服他們整合報告的好處,透過與不同的會計準則組織合作來提高意識,也需要提供足夠 的教育訓練給製作企業報告的人。至於東南亞國家的大型企業,例如星展,必須要成為 整合性報告的領導者,中小企業才會跟進。Mr. Chen 說:「跨國或區域型的大企業需要 帶頭採用整合性報告的框架。」 •整合性報告的內涵 雖然目前還沒有非常理想的整合性報告可供參考,國際整合報告委員會 IIRC 列出了 以下重要的內容和指導原則。根據 KPMG 發表的”Performance Insight Through Better Business Reporting”整合性報告的內容應該透過五條指導原則產出,資金提供者及其 他重要利害關係人才能夠瞭解企業價值、責任與管理。 •六種內容: - 組織與公司價值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value) - 營運環境 (Operating context) - 策略 (Strategy) - 績效 (Performance) - 未來展望 (Future outlook) - 公司治理與薪酬 (Governance and remuneration) •五條指導原則: - Strategic Focus - Future Orientation - Connectivity of Information - Responsiveness and stakeholder inclusiveness - Conciseness, reliability and material •整合性報告的好處 根據 Chen Voon Hoe,PwC 新加坡合夥人之一,採用整合性報告能幫助企業取 得資金以及資源。Mr. Chen 表示:「越能夠清楚表達如何創造價值、控管風險、永 續地發展其價值的企業越能吸引資金流入。」PwC 表示,許多企業開始向整合性報 告邁進,整合性報告也幫助他們: - 更清楚的傳達企業的策略以及長期、永續的商業模式 - 董事會階層能夠專注於首要的任務 - 在商業模式和策略方面能有更明智的決策 - 連結組織內部不同部門,讓每個員工能夠朝公司的願景和策略前進 - 改善內部流程,提高重要資訊的品質和可性度
  • 47. 47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聯絡資訊 CSRone 永續報告平台 CSR 報告 CSR 新聞 CSR 活動 CSR 文章 CSR 百科全書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三段 178 號 5 樓 電話:+886-2-2704-3024 傳真:+886-2-2709-3692 Email:Tino.Chen@veda.com.tw CSRone 網站:http://www.CSRonerepor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