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经 络 学 说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 《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4 .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5 .古代解剖学的知识 6 .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1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 ( 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65 年 ) 《难经》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华佗 2  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 晋以后 )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 前中后 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 前中后 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 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关冲)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少冲少泽)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隐白)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大敦)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2.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睛明)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瞳子髎)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3. 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  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  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  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 :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R SP K ST Liv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 ┌ 同名阳经 ┐  ┌ 表里经 ┐ ┌─->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 心中←───────┘ │└->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 胸中←───────┘ │└->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 肺中←───────┘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L1 :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 6 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L11 :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 L7 )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 LI1 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GV14 ),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 ( 水沟穴 Du26) ,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 LI20 ),交于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 1 :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 , 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 2 寸) ,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 2 :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 3 :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 4 :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 H1 :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 SI1 ),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 1 :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 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 2 :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 B1 :旁 0.1 寸),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UB1 ),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GV20 )。   分支 1 :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开 1.3 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 1.5 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 UB23 : L2 棘突旁开 1.5 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 2 :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UB40 )。   分支 3 :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 (T2 旁开 3 寸 ) 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 GB30 ),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UB67 ),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 K1 ),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GV1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 1 :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 P1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 P8 :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 , 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P9 )。   分支 2 :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SJ1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 1 :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分支 2 :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 :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 GB1 :旁开 0.5 寸)交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 GB4 ),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 GB12 :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 :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 1 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 1 :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 2 :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 GB30 )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 (8 、 9 、 10 肋 ) ,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 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 GB39 :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 GB44 )。   分支 3 :从足背(足临泣穴 GB41 :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 Liv4 :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 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 (2) 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 (3)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   (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督脉 l .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 1 :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 2 :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2 .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任脉 l .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耻骨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地方),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 : 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 基本功能 任,担任,妊养,故又通“妊”。 (1)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冲脉 1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 1 :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 2 :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 3 :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2 .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 (1) 调节十二经气血 : 有“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 (2) 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带脉 1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 DU26 ( 11 肋游离端垂直向下与脐水平相交点),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 .基本功能 (1) 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 ( 2 )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跷脉 1. 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2. 基本功能   ( 1 )主司下肢运动   ( 2 )主司眼睑开合
阴阳维脉   1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 .基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 经别的概念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即“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的十二经 脉别行分出。 入: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 出: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部。 合: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即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六阴六阳经别共有“六合”。
阴经 阳经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联络作用主要有: 1 .联络脏腑与体表 2 .联络脏腑与官窍 3 .联络脏腑与脏腑   ( 1 )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 2 )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   4 .经脉之间的联系 ( 1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 2 )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运行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 .传递病邪 ( 1 )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 ( 2 )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 2 .反映病变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 .循经诊断   2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 .指导针灸推拿 ( 1 )指导循经取穴   ( 2 )指导推拿按摩   2 .指导药物治疗 ( 药物归经 )
谢  谢

More Related Content

PPTX
NEUROCIENCIAS
PPT
Sachin ppt neurophysio of eye movements
PPTX
Calendario Actividades de Pastoral
PDF
Calendario 13 curso intensivo diseño web y usabilidad -argentina_semestre ...
PDF
Cronograma de socialización del diseño curricular
PDF
Calendario 03 curso intensivo diseño web y usabilidad 2014-1
PPTX
Calendario 2010
PPTX
Calendario Actividades 2014
NEUROCIENCIAS
Sachin ppt neurophysio of eye movements
Calendario Actividades de Pastoral
Calendario 13 curso intensivo diseño web y usabilidad -argentina_semestre ...
Cronograma de socialización del diseño curricular
Calendario 03 curso intensivo diseño web y usabilidad 2014-1
Calendario 2010
Calendario Actividades 2014

Viewers also liked (10)

PPTX
Calendario - Agregar actividades
PDF
Publicaciones rápidas en publisher 2013
PPTX
Tipos De Publicaciones
PPT
Powerpoint redes sociales
DOCX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PPTX
Presentación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PDF
Transmedia y Crossmedia. Diferencias y ejemplos.
PPT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PPTX
2010 pasos para realizar un cronograma
Calendario - Agregar actividades
Publicaciones rápidas en publisher 2013
Tipos De Publicaciones
Powerpoint redes sociales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Presentación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Transmedia y Crossmedia. Diferencias y ejemplos.
CRONOGRAMA DE ACTIVIDADES
2010 pasos para realizar un cronograma
Ad

Similar to 4经络 (20)

PPS
Jingluo
PPS
Jingluo
PPS
Jingluo
PPS
祕密角落
PPS
珍貴的身體穴道位置[1]..
PPS
Pressure Points
PPS
五行經絡圖加實作
PPT
2011 06-11 晉梅-腎經膀胱經
PPT
2012 07-28 怡昌-經脈與練功【經絡、練功與氣】
PPTX
PPS
保健
PPT
Acupuncture
PPT
Acupuncture
PDF
2012 08-25 怡昌-砭、針灸
PPT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PPT
經絡養身保健
PPT
經絡養身保健
PPT
organs surface anatomy how to locate.ppt
PPT
2 2藏象五脏
PPT
2 2藏象五脏
Jingluo
Jingluo
Jingluo
祕密角落
珍貴的身體穴道位置[1]..
Pressure Points
五行經絡圖加實作
2011 06-11 晉梅-腎經膀胱經
2012 07-28 怡昌-經脈與練功【經絡、練功與氣】
保健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2012 08-25 怡昌-砭、針灸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經絡養身保健
經絡養身保健
organs surface anatomy how to locate.ppt
2 2藏象五脏
2 2藏象五脏
Ad

More from Lim Da Zhi (20)

PPTX
Limdazhi ymm
PPT
肾脏的排泄功能
PPT
神经系统2
PPT
神经系统1
PPT
生理学-绪论
PPT
第十五章 理气药
PPT
第十六章 消食药
PPT
第十四章 温里药
PPT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PPT
第十二章 化湿药
PPT
9防治原则
PPT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PPT
8 1病机
PPT
7发病
PPT
6病因
PPT
5体质
PPT
3精气血津液神
PPT
2 4藏象脏腑关系
PPT
2 3藏象六腑奇恒之腑
PPT
2 1藏象概论
Limdazhi ymm
肾脏的排泄功能
神经系统2
神经系统1
生理学-绪论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9防治原则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8 1病机
7发病
6病因
5体质
3精气血津液神
2 4藏象脏腑关系
2 3藏象六腑奇恒之腑
2 1藏象概论

4经络

  • 1.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经 络 学 说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2.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 3.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 6.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 《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4 .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5 .古代解剖学的知识 6 .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 7.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1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 ( 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65 年 ) 《难经》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华佗 2 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 晋以后 )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8.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 9.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 1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1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 前中后 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 前中后 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 12. (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手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中——足厥阴肝经 下肢——足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 1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手三阴经。 头(面)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 14.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关冲)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少冲少泽)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隐白)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大敦)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 15. 2.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鼻翼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目内眦(睛明)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目外眦(瞳子髎)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 16. 3. 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 中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胸 中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肺 中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 17.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 :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 18.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
  • 19.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 R SP K ST Liv
  • 20.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 21.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 ┌ 同名阳经 ┐ ┌ 表里经 ┐ ┌─->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 心中←───────┘ │└->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 胸中←───────┘ │└->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 肺中←───────┘
  • 23.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L1 :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 6 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L11 :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 L7 )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 LI1 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 24.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GV14 ),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 ( 水沟穴 Du26) ,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 LI20 ),交于足阳明胃经。
  • 25.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 1 :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 , 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 2 寸) ,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 2 :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 3 :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 4 :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 26.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27.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 H1 :腋窝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 28.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 SI1 ),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 1 :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 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 2 :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 B1 :旁 0.1 寸),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 29.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UB1 ),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GV20 )。 分支 1 :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项后发际正中旁开 1.3 寸),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 1.5 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 UB23 : L2 棘突旁开 1.5 寸),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 2 :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UB40 )。 分支 3 :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 (T2 旁开 3 寸 ) 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 GB30 ),经大腿后侧至 国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UB67 ),交于足少阴肾经。
  • 30.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 K1 ),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 国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GV1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31.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 1 :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 P1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 P8 :在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时正当中指下) , 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P9 )。 分支 2 :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SJ1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 32.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 1 :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分支 2 :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 :耳前,颧弓上缘,下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 GB1 :旁开 0.5 寸)交于足少阳胆经。
  • 33.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 GB4 ),再向后行到耳后(完骨穴 GB12 :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 :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发际上 1 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 1 :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 2 :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 GB30 )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 (8 、 9 、 10 肋 ) ,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 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穴 GB39 :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足窍阴穴 GB44 )。 分支 3 :从足背(足临泣穴 GB41 :足第四趾、小趾的趾缝上,当第四、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 34.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 Liv4 :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3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 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 (2) 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 (3)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 36.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 (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 37.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 38.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 39. 督脉 l .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 1 :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 2 :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至两眼下部中央。 2 .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 40. 任脉 l .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耻骨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地方),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 : 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 基本功能 任,担任,妊养,故又通“妊”。 (1)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
  • 41. 冲脉 1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 1 :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 2 :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 3 :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2 .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含义。 (1) 调节十二经气血 : 有“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 (2) 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 42. 带脉 1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 DU26 ( 11 肋游离端垂直向下与脐水平相交点),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 .基本功能 (1) 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 ( 2 )主司妇女的带下。
  • 43. 阴阳跷脉 1. 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2. 基本功能 ( 1 )主司下肢运动 ( 2 )主司眼睑开合
  • 44. 阴阳维脉 1 .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 .基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 45.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 经别的概念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即“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的十二经 脉别行分出。 入: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 出: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部。 合: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即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六阴六阳经别共有“六合”。
  • 4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联络作用主要有: 1 .联络脏腑与体表 2 .联络脏腑与官窍 3 .联络脏腑与脏腑 ( 1 )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 2 )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 4 .经脉之间的联系 ( 1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 2 )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运行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 48.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 .传递病邪 ( 1 )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 ( 2 )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 2 .反映病变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 .循经诊断 2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 .指导针灸推拿 ( 1 )指导循经取穴 ( 2 )指导推拿按摩 2 .指导药物治疗 ( 药物归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