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置大學校園機構典藏 談圖書館資訊服務新契機 政大圖檔所 93155003  王盈文 2005/06/13
大綱 前言 何謂機構典藏? 機構典藏發展與應用現況 機構典藏的挑戰與相關議題 大學圖書館在機構典藏的新角色 建議與結論
期刊高漲、經費銳減 學術傳播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是指經由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傳遞或分享學術研究成果。當學術界的學者或是研究人員進行學術傳播的相關活動時,是以 分享的精神與熱忱來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期望藉由公開且自由的使用學術資訊,正是促進學術發展的關鍵 。 近年來卻因學術期刊的費用不斷高漲和圖書館經費預算的逐年降低,就 在圖書館面臨期刊危機之際,也引發現有學術傳播危機的連鎖反應 ,有識之士試從學術傳播的觀點切入,以思解決之道。
模式轉變、學術反制 UC 的 Library Planning and Action Initiative (LPAI) 任務小組,在 1998 年的報告指出:現行的期刊出版系統無法滿足教授們快速及有效傳播資訊的需求、商業性期刊出版新科學資訊的速度太慢、同儕評審作業太繁複,和其高昂的價格只有已開發國家的少數富有機構負擔得起等問題 為了有效的擷取和散播大學教職員的知識結晶,需要新型的學術傳播與相關技術 。 以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於 1998 年所成立的學術出版及 SPARC 學術資源聯盟組織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 Coalition )  首先發難,以推動低成本電子期刊出版為目標,成為引發學術界建置學術典藏的起點。
隨著學術傳播模式的轉變 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在商業出版商和代理商的把持下因應而出現 成為收集、管理、傳播並且保存由大學學者和學生以數位形式所創作的學術性作品的一種新概念。
何謂機構典藏? 機構典藏之定義 機構典藏內容與特性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目的與必要性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計畫與實施步驟
機構典藏之定義 起源: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在 2002 年推動的「學術機構典藏庫」的構想。 名稱: 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簡稱 IR) 開始受到學術界所關注,又可譯為機構典藏庫、機構儲存庫、機構貯存庫。 定義: Raym Crow :保留並提供某機構知識產出的數位典藏。 SPARC 聯盟:機構典藏為一取用、典藏、索引、保存且傳播大學數位化學術研究的資料庫。 Clifford A.Lynch :一個有效益的機構典藏必須透過圖書館員、資訊技術人員、檔案和記錄管理者、教職員、大學行政人員以及決策者間的共同合作。
機構典藏內容與特性 SPARC 聯盟指出機構典藏的特性為: 1. 機構體界定、 2. 學術性、 3. 積累和永久性、 4. 公開和互通性。 Mackenzie Smith 則認為機構典藏是一個新的概念,通常被歸納出下列四個屬性定義: 1. 以機構為基礎 (Institution-based) 、 2. 數位形式的學術作品 (Scholarly material in digital formats) 、 3. 積累和永久、 4. 公開和互通性。 Raym Crow 指出 機構典藏的內容類型可能包含: 1. 出版前或未出版的文章、 2. 已出版的文章、 3. 非靜態的資源 ( 如影像、聲音檔 ) 、 4. 研討會發表論文、 5. 書本章節、 6. 報告、 7. 期刊、 8. 口頭報告和 9. 其他。
使用機構典藏的方式   學術傳播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儲存學習素材和課程軟體 (Storing learning materials and courseware) ; 電子出版 (Electronic publishing) ; 管理和收集研究資料 (Managing collections of research documents) ; 長期保存數位化素材 (Preserving digital materials for the long term) ; 透過展示學術研究提升大學威望 (Adding to the university’s prestige by showcasing its academic research) ; 圖書館扮演機構的領導角色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role for the Library) ; 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 研究評估 (Research assessment) ; 鼓勵學術研究的公開取用 (Encouraging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research) ; 擁有數位化館藏 (Housing digitized collections) 。 PALS(Publisher and Library / Learning Solutions) report, “Pathfinder Report on Web Based Repositories”, chapter5, “Uses for an excellent description of the varied use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  http:// www.palsgroup.org.uk /  >
建置機構典藏之目的 六大核心工作: 1. 物件上傳 (material submission) 、 2. 後設資料應用 (Metadata application) 、 3. 存取控制 (Access Control) 、 4. 發現支持 (Discovery support) 、 5. 傳佈 (Distribution) 、 6. 保存 (Preservation) 。 目的: 提供一個學術傳播系統的要件,包括擴大研究成果取用,由學術界重新控制學術作品,增加競爭力與減少單一壟斷,並且抒解教育機構與圖書館經濟壓力。 作為大學品質可見指標,以展現研究活動科學、社會、經濟的相關層面。 機構典藏庫提供一種新的學術出版典藏模式以及提升機構典藏庫的能見度與聲望 Ray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 Repositories : A SPARC Position Paper,” ARL Biomonthly Report 223 (August 2002), <  http://www.arl.ogr/newsltr/223/instrepo.html  >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 40(4), Jul/Aug, 2004.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必要性 (1/2) 王梅玲 :   認為機構典藏庫系統功能包括: 1. 促成教師利用網路有效利用與傳播學術著作內容。 2. 在同學門領域發展 e-print 與預刊本伺服器,並直接成為學門典藏庫。 3. 鼓勵利用新媒體利用來創要新形式學術傳播 。 黃鴻珠 :   認為應倡導學術單位建置機構典藏的機制,因為學術機構是學術內容的最大出產來源,教授們發表的會議論文及期刊論文、論文預刊本、研究中的報告等,都是重要的學術資源,若可以由機構統一典藏,不但可以顯示其研究成果,同時可以呼應開放取用的精神。  黃鴻珠,解鈴還需繫鈴人:誰能為學術期刊訂費高漲的困境解套? <  http:// www.lib.nctu.edu.tw/news/hwang.htm  >  王梅玲,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中國圖書館會報 71 期 (2003 年 12 月:頁 72 。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必要性 (2/2) 英國下議院科技委員會 :   在 2004 年 7 月 20 日針對高等教育之機構典藏提出相關報告指出,隨出版型態和學術傳播模式朝向公開取用發展,機構自行典藏對於著作權、系統建置、維護費用級提供數位內容永久典藏注入新契機,最後更建議所有機構針對該單位出版之出版品,包含紙本資源、免費提供或線上資源,皆應設置一典藏機制管理維護 。
建構機構典藏的效益 有助於資訊自由化:豐富學術研究成果之分享; 統一平台管理機構資產:匯集機構資產有效利用; 形成學術社群組織:相互激盪創新研發; 提升大學院校威望:積累成果建立學術領導地位; 有利於爭取經費贊助:展示研究教學成果之深廣度; 帶動學術傳播新變革:同儕評鑑機制跨部門交流。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實施步驟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chapter2, “Planning You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ervice.”  1. 發展服務模式 2. 建立服務計畫 3. 組織工作團隊 4. 技術安裝軟體 5. 行銷服務 6. 啟動服務 7. 服務正式運作 機構典藏 實施步驟
Step1 : 發展服務模式   定義服務內容 (How do you define what your service offers?)   建立服務定義 (Creating Your Service Definition)   免費與收費服務 (Free vs. Fee-Based Services)   內容組織方式 (Ways of Organizing Content)
免費與收費服務 Free vs. Fee-Based Service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其他 IT 系統管理 資料批次處理:歷史館藏、數位館藏 儲存空間:額外 儲存空間:基礎 資料服務:掃瞄、 OCR 、轉換格式 支援和訓練使用者內容上傳 Metadata 服務 客製化 metadata Metadata 服務 諮詢服務 建立機構典藏的學術部門和內容社群 Premium Services 高階服務 ( 收費 ) Core Services 核心服務 ( 免費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s
內容組織方式 Ways of Organizing Content Kansa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Social Science-cuts across department 由學者和會員選擇的跨部門組織,時常變動。 興趣社群 Community of interest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由 open access 及 porxy 提供所有大學教師提交,並由館員予以評估分類。 主題社群 Subject Community Neurosciece Dept. 部門、研究中心和既有群組所組成 正式社群 Formal Community 舉例 內容 組織
Step2 : 建立服務計畫   時間計畫 (Time Planning)   人員計畫 (Staffing) :   試驗或導引計畫 (Running a Pilot or Early Adopter Programme) :   徵募內容社群  (Enlisting Content Communities) :   選擇標準 (Selection criteria) :
選擇標準 對計畫任務友善的群體或部門。 不同學科領域的差異。 內容類型或型式的差異。 不同智慧財產權管理的議題。 易於管理的館藏規模。 大學校園的意見領導者。 提供內容安全防護機制。 擇取肯為數位保存奉獻熱忱和專業的社群。 最切要的是社群和機構典藏團隊的合作方式。 選擇強有力的內部領導者。
Step3 : 組織工作團隊   計畫須根據任務目標來界定每位工作人員的負責內容, 進行學者和人員的調查或訪談。 進行需求評估。 彙整調查結果。 發展服務模式。 發展費用模式。 資源處理評估。 發展為人員、學者和潛在贊助者的簡報。 計畫團隊代表最好由高階圖書館員 ( 擁有預算責任 ) 、檔案保管人員和肩負定期與大學教授交流的管理人員參與其中。
Step4 : 技術—選擇並安裝軟體平台   系統組成要素 (Components of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ystem)   選擇軟體平台 (Choosing a Software Platform) 潛在使用 (Potential Uses)   國外已多種機構典藏軟體平台開發出來,著名的如: DSpace 、 CDSware 、 EPrints 、 Fedora 、 OPUS 、 ARNO 、 ARchimede 、 I-TOR 、 MyCoRe 等。  國內則有飛資得公司的 OpenScholar 開放性學術資源整合系統,其他尚有 ProQuest 的 Digital Commons 、以及 Innvoative Interface Inc. 的 Digital Repository Manage(DRM) 等。
選擇軟體平台 Choosing a Software Platform [1]   1. 軟體成本 ( 過去和進行中 ) ; 2. 硬體、伺服器等; 3. 活動人員; 4. 程設人員; 5. 備份與復原;保存。 費用考量 1. 檢查服務需求; 2. 選擇軟體平台; 3. 集合和建立所需軟體、伺服器; 4. 安裝軟體; 5. 示範版本測試; 6. 客製化使用者介面; 7. 訓練人員; 8. 建立內容上傳流工流程; 9. 建置內容; 10. 系統測試。 實施步驟 1. 服務可用性 (24/7) ; 2. 可拓展性; 3. 備份和復原; 4. 系統維護; 5. 可伸展性:取用其他大學資源、系統; 6. 客製化; 7. 支援國際化 / 跨語文; 8. 資料負載。 其他技術層面 1. 私有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 :通常為付費購買的軟體,由廠商擁有建置和原始碼,須由訂購才得以軟體升級。 2. 公開軟體 (Open Source Software) :多數情況下為免費,且可自由取得並更改程式碼,如 DSpace 。 3. 軟體服務模型 (Software Service Model) [1] :由軟體廠商擁有軟體平台,但可付費提供控制和更新程式碼,包括三種模式: (1) 當地運作和管理; (2) 當地運作,被廠商遠端管理; (3) 由廠商遠端運作和管理。 技術產品模式 1. 免費或商用軟體 (licence, subscription fees) ; 2. 開放資源與私有資源; 3. 技術可支援:免費與付費、透過電話、 email 、線上論壇。 主要軟體提供者 1. 支援的文件形式:文字、圖像、資料集、影像、音頻等; 2.Metadata 標準:描述、技術、保存、權利; 3. 互通性: OAI-PMH 、 Z39.50 、 SRW 等等; 4. 位址或定址器:永久性的 URL ; 5.Metadata 的搜尋 / 瀏覽; 6. 全文搜尋; 7. 工作流程、內容上傳; 8. 使用者認證和審核; 9. 後端:內容貢獻者、編輯、管理者、 metadata 建置者; 10. 前端:終端使用者取用內容。 產品特徵 1.Windows 或 Unix / Linux 伺服器; 2.Web 伺服器; 3. 資料庫:如 MySQL 、 DB2 、 Oracle 、 Postgres 、 SQL ; 4. 機構典藏軟體。 基本的技術組成部分 內容 要項
Step5 : 行銷機構典藏服務   潛在群眾 (Potential Audiences) 行銷構思 (Marketing ideas) 在大學校園倡議服務 (Raising Awareness at the University)   與內容社群保持聯繫  (Keeping in Touch with Content Communities)   上至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下至上模式 (Bottom-Up Approach)
在大學校園倡議服務 Raising Awareness at the University 在大學校園面對面 (face-to-face) 會議中倡議服務。 撰寫發佈新聞並傳播於大學校園通訊上。 在部門、圖書館、新聞辦公室和網站進行宣傳。 使用印刷的小冊子、海報和大學網站宣布服務。 跨大學校園對與內容社群的計畫事件,進行務的宣傳。 為圖書館員舉辦會議,以建立對機構典藏服務的意識。 透過營運試驗性或導引性計畫,建立曝光度。 內部 ( 大學校園通訊 ) 和外部 ( 當地報紙 ) 進行宣傳。 聽取大學教師和終端用戶的需求,保持收集的靈活性。 建立大學校園對長期保存的興趣。 提供大學教師感興趣之機構典藏議題 ( 版權、智財權 ) 簡報說明。
Step6 & 7 :啟動服務  & 服務正式運作   機構典藏計畫正式啟動。 機構典藏服務正式運作。 定期進行評估與修正。 修改服務政策與方向。
機構典藏發展與應用現況 國際應用現況 國外應用機構典藏實例 國內應用機構典藏實例
國際應用現況 美國: MIT 圖書館的 DSpace 甚為成功,學術單位紛紛倡導機構典藏的機制。 英國: 在下議院科技委員會的建議下積極推動機構典藏。而目前英國機構典藏甚多,有 31 個電子機構典藏並收錄 64341 篇的論文。 澳洲: 政府教育科技職訓部 (DEST) 於 2003 年投入 1,200 萬澳元 (3 億新台幣 ) ,讓 15 所研究型大學、國力圖書館等單位,得以建立機構典藏。 荷蘭: 政府則贊助成立的數位學術機構典藏 (DARE) ,由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
DSpace 機構典藏先驅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圖書館   發展: 從 2000 年開始, MIT 與 HP 公司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建構一個可擷取、保存及傳播 MIT 教師與研究人員智慧結晶的數位化典藏系統供學界使用,希望帶領世界的研究風潮,此系統即為 DSpace 的機構典藏系統。 功能: 紀錄 (Capture) 、敘述 (Describe) 、散佈 (Distribute) 和保存 (Preserve)  。 優點: 容易安裝、成本低廉、基本功能完善、程式碼公開可修改。因此,對於快速開發一個雛形系統而言 DSpace 是一個適合的平台 。 https://dspace.mit.edu/index.jsp
eScholarship 美國 California 大學數位圖書館   eScholarship  是加州大學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主導的計劃之一 結合圖書館員、學者專家、學術出版機構、資訊技術人員、及其他資訊儲存組織的專家等力量,從事探討和建立學術出版新模式。 eScholarship Repository :全文下載超過 6 萬次,其中 95% 的全文下載是來自加州大學以外的地方,顯示學者們是迫切的需要這種傳播方式 http://www.cdlib.org/programs/escholarship.html
EPrints UK 英國 Southampton 大學   EPrints UK 由英國 Southampton  大學的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為主導單位。  Eprints  典藏與 OAI 相容,一旦典藏庫註冊為 OAI 的資料提供者  (data provider) ,則 OAI 資訊服務系統就很容易發現其典藏的文件內容。 透過  eprints.org 及  software.eprints.org 兩個網站提供相關的軟體及安裝資訊,給有興趣建立公開取用典藏庫的學者及機構,並整理使用 Eprints 軟體建立典藏的網站連結。 全世界使用 Eprints 軟體建立的典藏庫計有 108 個。 http://www.rdn.ac.uk/projects/eprints-uk/
DARE 荷蘭數位學術機構典藏 由荷蘭所有主要的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所建置的一個網站 DAREnet 。 匯集了來自 16 個學術研究機構,計 47,000 多篇論文,提供免費取用。 目標是以網路化典藏庫方式來儲存荷蘭的研究成果,計畫期間為 2003-2006 年。 同時由來負責協調與整合計畫相關事宜。總的來說,藉由完全免費提供及使用的學術資源,促成荷蘭學術機構典藏的新發展,對於資訊傳播的自由可謂是一項勝利。 http://www.darenet.nl/nl/page/language.view/home
DARC 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資源中心 以 DSpace 為基礎,修改其開放程式碼,從技術和內容層面試驗其發展可行性。 提供「臺大典藏數位化計畫」資源與服務整合的機制,策劃具特色之應用加值功能與服務,發展為數位典藏資源的入口網站,以促進數位化成果的長久典藏與有效取用。 DARC 收羅內容豐富多樣,形式複雜,計畫最終目的在, 1. 發展新的學術發表方式以降低資訊傳播 / 檢索的成本; 2. 助不同單位整合研究成果,提供集中之管理管理與整合的呈現方式; 3. 瞭解不同學術發表方式對於研究人員在經濟及教育層面上的優缺點。 http://darc.ntu.edu.tw/
修平技術學院圖書館 發展校園特色數位典藏  運用數位典藏觀念與技術將該校在教學研究經驗,以及校園人文特色的豐碩成果與經驗,以數位化方式加以保存。 建立該校數位典藏觀念及累積相關的技術與經驗之外,數位典藏成果可進一步結合電腦網路與視聽傳播方式,傳承本校數位化校園文化的特色。 呈現出整合數位內容展現校園特色數位典藏,包括典藏該校的教學研究成果、傳承該校歷史文化、結合社區文化發展、收藏校內藝文活動、發揚該校人文特色與記錄校園師生活動等成果,充分展現該校機構典藏發展的傑出成果。  http://library.hit.edu.tw/index.asp
機構典藏的挑戰與相關議題 面臨挑戰 相關議題:學術傳播、公開取用
機構典藏面臨的挑戰 Mackenzie Smith 指出機構典藏有趣和困難的面向之一是 本地性發展政策的擬定 。 大學圖書館對機構典藏計畫所面臨到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技術部分,而是 文化層面 。 LEADIRS 建置機構典藏手冊中,亦點出機構典藏在建置和實施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內容如: 大學的支持度 費用管理 數位化保存 界定主要管理者 大學教師群的接受度 持續發展的準備 發展政策 智慧產權的管理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2004.p12  O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學術傳播議題 Clifford Lynch 認為 機構典藏技術的快速發展成為學術傳播變化的主要信號 。他贊同這些發展,但亦指出伴隨著技術模式的演化將產生固有的風險。他認為高風險將是造成機構的義務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s) 和組織的限制 (organizational limitations) 間的差異 。 學術資訊新生態和新經濟的形成已明顯化 。過去的學術傳播以正式的且集中式的方式進行傳播,而今日的學術傳播出現的是多種典藏庫的架構。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傳統學術傳播模式 Liz Lyon, “eBank UK: Building the links between research data,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riadne  36 (2003),  www.ariadne.ac.uk/issue36/lyon/ .
新學術傳播模式
公開取用議題 機構典藏有時與 open access 並提討論。公開取用在研究和學習產出中越來越被關注,更具體來說, 它將降低資源取用上的經濟障礙。公開取用社群的建立廣泛立基於有效的圖書館支援。 SPARC 的發展過程中可見 ARL 參與其中,並且由全世界主要圖書館組織所組成的國際學術傳播聯盟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lliance, ISCA) 亦致力於公開取用學術資源的推廣。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2004.p12
大學圖書館在機構典藏的新角色
圖書館參與其中 MIT Library : 2002 年 11 月麻省理工學院為該校所建置的 DSpace 系統 (Smith et al., 2003) ,而系統的主導者為任職於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的副主管 MacKenzie Smith 先生,可見圖書館在機構典藏建置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 eScholarship 是加州大學主導的計劃之一,結合圖書館員、學者專家、學術出版機構、資訊技術人員、及其他資訊儲存組織的專家等力量,從事探討和建立學術出版新模式。 由荷蘭所有主要的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所建置的一個網站 DAREnet 。 臺灣大學圖書館: DARC 數位典藏資源中心。以 DSpace 為基礎,修改其開放程式碼,從技術和內容層面試驗其發展可行性。
圖書館捨我其誰? 圖書館是大學典藏文化中心 ,最瞭解大學獨特的文化和資產,對於強調自身需求的機構典藏計畫,將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個機構典藏庫需要 由圖書館員、資訊人員、檔案與記錄管理員、教師、大學主管與決策者共同參與 。 機構自行典藏對於著作權、系統建置、維護費用級提供數位內容永久典藏注入新契機,最後更建議所有機構針對該單位出版之出版品,包含紙本資源、免費提供或線上資源,皆應設置一典藏機制管理維護 。
整合公開取用資源 國家圖書館建立集中典藏所,讓沒有在任何機構任職的學者,還有自我典藏的空間。 建立機構典藏所,協助研究人員把論文存放在開放典藏所。 建立開放近用學刊的出版機制, 供圖書館、索引服務、潛在贊助者、潛在讀者發現及利用。 開辦開放近用學術資源利用講座,協助機構裡的學者查找其學科領域內的開放近用學刊及典藏所,並提供相關的工具 ,  讓他們得以近用這些資源 ( 包括在目錄裡收納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 配合開放近用學刊的成長,使用率及引用率增多後,在不影響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適時停訂收費的學刊。 向贊助研究的單位提示開放近用的概念,討論可能的開放近用政策。 向機構內的研究人員及行政主管揭示開放近用議題。 毛慶禎,開放近用學術文獻館藏, <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2005.htm  >2005/6/12
OCLC 的遠見 圖書館在機構典藏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機構典藏的經理人; 作為外部服務的認可者; 作為儲存和典藏的管理者; 作為本地永續機構典藏的提供者; 未來:扮演收購人的作用角色; 未來:發展投稿政策; 未來:機構知識管理角色 。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建議與結語
看見趨勢 在 2004 年,機構典藏庫的建置數量每月增長一次,可以證明其發展的成果。 MacKenzie Smith 指出其實機構典藏的建置速度不算快,平均而言須花費近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工作。 雖然如此,他認為 未來的一年 ( 指 2005 年 ) 或許會有超過 100 個機構建置機構典藏庫 。 MacKenzie Smith Libraries in the lea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henomenon.
建議事項 擬定機構典藏政策 。 行銷和推廣機構典藏。 設置機構典藏組織,並定期交流座談 。 鼓勵教師教材數位化 。 解決智慧財產權問題 。 創造機構典藏加值服務的共識。
The only way to do these things is to test new models for ourselves, rather than waiting to see what happens in the marketplace. Richard Gedye,Open access is only part of the story .Serials Reviews 30(4),2004,p271 起而行
參考書目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October 10, 2003, < http:// www.soros.ogr/openaccess/read.shtml  > Clifford A. Lynch,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Bimonthly Report  226 (February 2003): 1–7. E-Journals,”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March April 2003,< http:// www.techsourch.ale.org > 引自王梅玲,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頁 61-84 。 ePrints-UK Statistics, < htpp:// eprints-uk.rdn.ac.uk/stars/?action=table > Institutional Archives Registry, <  http:// archives.eprints.org/eprints.php  > Kansa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Liz Lyon, “eBank UK: Building the links between research data,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riadne  36 (2003),  www.ariadne.ac.uk/issue36/lyon/ . Lynch, C.A. (2003),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Bi-monthly Report, NO.226, <http://www.arl.org/news/226/ir.html> Mackenzie Smith, “Libraries in the lea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henomenon”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chapter2, “Planning You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ervice.” McGauran, P. $12 million for managi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22 October, 2003,  http://www.dest.gov.au/Media/McGauran/2003/10/mcgoo2221003.asp  MyLifeBits is a Microsoft project for storing all of one’s digital media, including documents, images, sounds and video. O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 PALS(Publisher and Library / Learning Solutions) report, “Pathfinder Report on Web Based Repositories”, chapter5, “Uses for an excellent description of the varied use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  http:// www.palsgroup.org.uk /  > Ray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 Repositories : A SPARC Position Paper,” ARL Biomonthly Report 223 (August 2002), <  http://www.arl.ogr/newsltr/223/instrepo.html  > 引自:王梅玲 Raym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2002” 毛慶禎,開放近用學術文獻館藏, <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2005.htm  >2005/6/12 林振漢,數位圖書館應用實例—整合數位化教學資源。數位學習時代圖書館的角色—數位內容與文化整合研討會。 2004 年 11 月 19 日。頁 79 。 陳亞寧, DSpace  跨機構虛擬典藏庫之可行性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2:2(December 2004) ,頁 244 。 陳亞寧,開放式資訊取用現況發展之分析, Open Access  研討會, 2005 年 3 月 25 日。 項潔, DSpace 中文化的相關經驗。新時代圖書館— 3C 數位學習資源整合研討會。 2003 年 12 月 5 日。 黃鴻珠,淺探圖書館因應開放取閱之道, Open Access  研討會, 2005 年 3 月 25 日。 黃鴻珠,解鈴還需繫鈴人:誰能為學術期刊訂費高漲的困境解套? < http:// www.lib.nctu.edu.tw/news/hwang.htm  > 楊美華,”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中的角色”。新時代圖書館— 3C 數位學習資源整合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圖書館學會 2004 年 12 月 5 日。
Q & A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 Content

PPT
Digital library and community
PPT
Digital library and metadata
PPTX
溯古追今看未來 – 台灣圖書館資訊系統與數位化
PPT
館際合作趨勢
PPTX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PDF
LWC15 典藏數位化-張其昀先生相關資料數位化之應用 報告人: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 吳瑞秀館長
PPTX
數位圖書館成功經營要訣
PDF
ORCID 你的學術履歷表
Digital library and community
Digital library and metadata
溯古追今看未來 – 台灣圖書館資訊系統與數位化
館際合作趨勢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LWC15 典藏數位化-張其昀先生相關資料數位化之應用 報告人: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 吳瑞秀館長
數位圖書館成功經營要訣
ORCID 你的學術履歷表

What's hot (10)

PPT
Dltrendsatzjpolytech
PPTX
圖書館資源探索系統 學會研習班
PPTX
雲端時代的圖書館合作
PPTX
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
PDF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PPTX
新時代圖書館大未來
DOC
各種考題
PPT
圖書資訊學概論 - Part 4 圖書館自動化
PPTX
0801 開放原碼數位典藏整合平台發展與建置 - blog
PPTX
數位典藏整合平台發展與建置 (20161130) blog
Dltrendsatzjpolytech
圖書館資源探索系統 學會研習班
雲端時代的圖書館合作
大學圖書館績效評估理論與實務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新時代圖書館大未來
各種考題
圖書資訊學概論 - Part 4 圖書館自動化
0801 開放原碼數位典藏整合平台發展與建置 - blog
數位典藏整合平台發展與建置 (20161130) blog
Ad

Viewers also liked (9)

PPT
Cursos 2007
PPT
Reunion Anatomoclinica
ODP
María Mariño
PPT
Delivering accessible content from Social Semantic Information Sources throug...
PPT
Session 2
PPT
Library science student
PPT
Techservice
PPS
Feliz Aniversario
DOCX
Perfil de puestos del personal de la panaderia dulcipan
Cursos 2007
Reunion Anatomoclinica
María Mariño
Delivering accessible content from Social Semantic Information Sources throug...
Session 2
Library science student
Techservice
Feliz Aniversario
Perfil de puestos del personal de la panaderia dulcipan
Ad

Similar to IR (20)

DOC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DOC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PPT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DOC
筆記 - 開放近用
DOC
筆記 - 開放近用
PPT
資訊傳播 整合20[1]..
DOC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DOC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PDF
「當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讀者服務新趨勢研討會」會後感
DOC
fjusts
DOC
fjusts
PPTX
圖書館學理論
DOC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DOC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PPT
Trend of information service
DOC
計畫人員資料表
DOC
計畫人員資料表
PPTX
服務科學的發展與方向
PPT
資訊學研討
PPT
圖書資訊學概論 - Part 3 讀者服務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開放近用運動對圖書館的影響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筆記 - 開放近用
筆記 - 開放近用
資訊傳播 整合20[1]..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開放近用對學術散布的影響
「當前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與讀者服務新趨勢研討會」會後感
fjusts
fjusts
圖書館學理論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開放近用的策略 The Strategics of Open Access
Trend of information service
計畫人員資料表
計畫人員資料表
服務科學的發展與方向
資訊學研討
圖書資訊學概論 - Part 3 讀者服務

IR

  • 2. 大綱 前言 何謂機構典藏? 機構典藏發展與應用現況 機構典藏的挑戰與相關議題 大學圖書館在機構典藏的新角色 建議與結論
  • 3. 期刊高漲、經費銳減 學術傳播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是指經由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傳遞或分享學術研究成果。當學術界的學者或是研究人員進行學術傳播的相關活動時,是以 分享的精神與熱忱來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期望藉由公開且自由的使用學術資訊,正是促進學術發展的關鍵 。 近年來卻因學術期刊的費用不斷高漲和圖書館經費預算的逐年降低,就 在圖書館面臨期刊危機之際,也引發現有學術傳播危機的連鎖反應 ,有識之士試從學術傳播的觀點切入,以思解決之道。
  • 4. 模式轉變、學術反制 UC 的 Library Planning and Action Initiative (LPAI) 任務小組,在 1998 年的報告指出:現行的期刊出版系統無法滿足教授們快速及有效傳播資訊的需求、商業性期刊出版新科學資訊的速度太慢、同儕評審作業太繁複,和其高昂的價格只有已開發國家的少數富有機構負擔得起等問題 為了有效的擷取和散播大學教職員的知識結晶,需要新型的學術傳播與相關技術 。 以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於 1998 年所成立的學術出版及 SPARC 學術資源聯盟組織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 Coalition ) 首先發難,以推動低成本電子期刊出版為目標,成為引發學術界建置學術典藏的起點。
  • 5. 隨著學術傳播模式的轉變 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在商業出版商和代理商的把持下因應而出現 成為收集、管理、傳播並且保存由大學學者和學生以數位形式所創作的學術性作品的一種新概念。
  • 6. 何謂機構典藏? 機構典藏之定義 機構典藏內容與特性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目的與必要性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計畫與實施步驟
  • 7. 機構典藏之定義 起源: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在 2002 年推動的「學術機構典藏庫」的構想。 名稱: 機構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簡稱 IR) 開始受到學術界所關注,又可譯為機構典藏庫、機構儲存庫、機構貯存庫。 定義: Raym Crow :保留並提供某機構知識產出的數位典藏。 SPARC 聯盟:機構典藏為一取用、典藏、索引、保存且傳播大學數位化學術研究的資料庫。 Clifford A.Lynch :一個有效益的機構典藏必須透過圖書館員、資訊技術人員、檔案和記錄管理者、教職員、大學行政人員以及決策者間的共同合作。
  • 8. 機構典藏內容與特性 SPARC 聯盟指出機構典藏的特性為: 1. 機構體界定、 2. 學術性、 3. 積累和永久性、 4. 公開和互通性。 Mackenzie Smith 則認為機構典藏是一個新的概念,通常被歸納出下列四個屬性定義: 1. 以機構為基礎 (Institution-based) 、 2. 數位形式的學術作品 (Scholarly material in digital formats) 、 3. 積累和永久、 4. 公開和互通性。 Raym Crow 指出 機構典藏的內容類型可能包含: 1. 出版前或未出版的文章、 2. 已出版的文章、 3. 非靜態的資源 ( 如影像、聲音檔 ) 、 4. 研討會發表論文、 5. 書本章節、 6. 報告、 7. 期刊、 8. 口頭報告和 9. 其他。
  • 9. 使用機構典藏的方式 學術傳播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 儲存學習素材和課程軟體 (Storing learning materials and courseware) ; 電子出版 (Electronic publishing) ; 管理和收集研究資料 (Managing collections of research documents) ; 長期保存數位化素材 (Preserving digital materials for the long term) ; 透過展示學術研究提升大學威望 (Adding to the university’s prestige by showcasing its academic research) ; 圖書館扮演機構的領導角色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role for the Library) ; 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 研究評估 (Research assessment) ; 鼓勵學術研究的公開取用 (Encouraging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research) ; 擁有數位化館藏 (Housing digitized collections) 。 PALS(Publisher and Library / Learning Solutions) report, “Pathfinder Report on Web Based Repositories”, chapter5, “Uses for an excellent description of the varied use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 http:// www.palsgroup.org.uk / >
  • 10. 建置機構典藏之目的 六大核心工作: 1. 物件上傳 (material submission) 、 2. 後設資料應用 (Metadata application) 、 3. 存取控制 (Access Control) 、 4. 發現支持 (Discovery support) 、 5. 傳佈 (Distribution) 、 6. 保存 (Preservation) 。 目的: 提供一個學術傳播系統的要件,包括擴大研究成果取用,由學術界重新控制學術作品,增加競爭力與減少單一壟斷,並且抒解教育機構與圖書館經濟壓力。 作為大學品質可見指標,以展現研究活動科學、社會、經濟的相關層面。 機構典藏庫提供一種新的學術出版典藏模式以及提升機構典藏庫的能見度與聲望 Ray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 Repositories : A SPARC Position Paper,” ARL Biomonthly Report 223 (August 2002), < http://www.arl.ogr/newsltr/223/instrepo.html >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 40(4), Jul/Aug, 2004.
  • 11.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必要性 (1/2) 王梅玲 : 認為機構典藏庫系統功能包括: 1. 促成教師利用網路有效利用與傳播學術著作內容。 2. 在同學門領域發展 e-print 與預刊本伺服器,並直接成為學門典藏庫。 3. 鼓勵利用新媒體利用來創要新形式學術傳播 。 黃鴻珠 : 認為應倡導學術單位建置機構典藏的機制,因為學術機構是學術內容的最大出產來源,教授們發表的會議論文及期刊論文、論文預刊本、研究中的報告等,都是重要的學術資源,若可以由機構統一典藏,不但可以顯示其研究成果,同時可以呼應開放取用的精神。 黃鴻珠,解鈴還需繫鈴人:誰能為學術期刊訂費高漲的困境解套? < http:// www.lib.nctu.edu.tw/news/hwang.htm > 王梅玲,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中國圖書館會報 71 期 (2003 年 12 月:頁 72 。
  • 12.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必要性 (2/2) 英國下議院科技委員會 : 在 2004 年 7 月 20 日針對高等教育之機構典藏提出相關報告指出,隨出版型態和學術傳播模式朝向公開取用發展,機構自行典藏對於著作權、系統建置、維護費用級提供數位內容永久典藏注入新契機,最後更建議所有機構針對該單位出版之出版品,包含紙本資源、免費提供或線上資源,皆應設置一典藏機制管理維護 。
  • 13. 建構機構典藏的效益 有助於資訊自由化:豐富學術研究成果之分享; 統一平台管理機構資產:匯集機構資產有效利用; 形成學術社群組織:相互激盪創新研發; 提升大學院校威望:積累成果建立學術領導地位; 有利於爭取經費贊助:展示研究教學成果之深廣度; 帶動學術傳播新變革:同儕評鑑機制跨部門交流。
  • 14. 大學建置機構典藏之實施步驟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chapter2, “Planning You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ervice.” 1. 發展服務模式 2. 建立服務計畫 3. 組織工作團隊 4. 技術安裝軟體 5. 行銷服務 6. 啟動服務 7. 服務正式運作 機構典藏 實施步驟
  • 15. Step1 : 發展服務模式 定義服務內容 (How do you define what your service offers?) 建立服務定義 (Creating Your Service Definition) 免費與收費服務 (Free vs. Fee-Based Services) 內容組織方式 (Ways of Organizing Content)
  • 16. 免費與收費服務 Free vs. Fee-Based Service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其他 IT 系統管理 資料批次處理:歷史館藏、數位館藏 儲存空間:額外 儲存空間:基礎 資料服務:掃瞄、 OCR 、轉換格式 支援和訓練使用者內容上傳 Metadata 服務 客製化 metadata Metadata 服務 諮詢服務 建立機構典藏的學術部門和內容社群 Premium Services 高階服務 ( 收費 ) Core Services 核心服務 ( 免費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s
  • 17. 內容組織方式 Ways of Organizing Content Kansa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Social Science-cuts across department 由學者和會員選擇的跨部門組織,時常變動。 興趣社群 Community of interest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由 open access 及 porxy 提供所有大學教師提交,並由館員予以評估分類。 主題社群 Subject Community Neurosciece Dept. 部門、研究中心和既有群組所組成 正式社群 Formal Community 舉例 內容 組織
  • 18. Step2 : 建立服務計畫 時間計畫 (Time Planning) 人員計畫 (Staffing) : 試驗或導引計畫 (Running a Pilot or Early Adopter Programme) : 徵募內容社群 (Enlisting Content Communities) : 選擇標準 (Selection criteria) :
  • 19. 選擇標準 對計畫任務友善的群體或部門。 不同學科領域的差異。 內容類型或型式的差異。 不同智慧財產權管理的議題。 易於管理的館藏規模。 大學校園的意見領導者。 提供內容安全防護機制。 擇取肯為數位保存奉獻熱忱和專業的社群。 最切要的是社群和機構典藏團隊的合作方式。 選擇強有力的內部領導者。
  • 20. Step3 : 組織工作團隊 計畫須根據任務目標來界定每位工作人員的負責內容, 進行學者和人員的調查或訪談。 進行需求評估。 彙整調查結果。 發展服務模式。 發展費用模式。 資源處理評估。 發展為人員、學者和潛在贊助者的簡報。 計畫團隊代表最好由高階圖書館員 ( 擁有預算責任 ) 、檔案保管人員和肩負定期與大學教授交流的管理人員參與其中。
  • 21. Step4 : 技術—選擇並安裝軟體平台 系統組成要素 (Components of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ystem) 選擇軟體平台 (Choosing a Software Platform) 潛在使用 (Potential Uses) 國外已多種機構典藏軟體平台開發出來,著名的如: DSpace 、 CDSware 、 EPrints 、 Fedora 、 OPUS 、 ARNO 、 ARchimede 、 I-TOR 、 MyCoRe 等。 國內則有飛資得公司的 OpenScholar 開放性學術資源整合系統,其他尚有 ProQuest 的 Digital Commons 、以及 Innvoative Interface Inc. 的 Digital Repository Manage(DRM) 等。
  • 22. 選擇軟體平台 Choosing a Software Platform [1] 1. 軟體成本 ( 過去和進行中 ) ; 2. 硬體、伺服器等; 3. 活動人員; 4. 程設人員; 5. 備份與復原;保存。 費用考量 1. 檢查服務需求; 2. 選擇軟體平台; 3. 集合和建立所需軟體、伺服器; 4. 安裝軟體; 5. 示範版本測試; 6. 客製化使用者介面; 7. 訓練人員; 8. 建立內容上傳流工流程; 9. 建置內容; 10. 系統測試。 實施步驟 1. 服務可用性 (24/7) ; 2. 可拓展性; 3. 備份和復原; 4. 系統維護; 5. 可伸展性:取用其他大學資源、系統; 6. 客製化; 7. 支援國際化 / 跨語文; 8. 資料負載。 其他技術層面 1. 私有軟體 (Proprietary Software) :通常為付費購買的軟體,由廠商擁有建置和原始碼,須由訂購才得以軟體升級。 2. 公開軟體 (Open Source Software) :多數情況下為免費,且可自由取得並更改程式碼,如 DSpace 。 3. 軟體服務模型 (Software Service Model) [1] :由軟體廠商擁有軟體平台,但可付費提供控制和更新程式碼,包括三種模式: (1) 當地運作和管理; (2) 當地運作,被廠商遠端管理; (3) 由廠商遠端運作和管理。 技術產品模式 1. 免費或商用軟體 (licence, subscription fees) ; 2. 開放資源與私有資源; 3. 技術可支援:免費與付費、透過電話、 email 、線上論壇。 主要軟體提供者 1. 支援的文件形式:文字、圖像、資料集、影像、音頻等; 2.Metadata 標準:描述、技術、保存、權利; 3. 互通性: OAI-PMH 、 Z39.50 、 SRW 等等; 4. 位址或定址器:永久性的 URL ; 5.Metadata 的搜尋 / 瀏覽; 6. 全文搜尋; 7. 工作流程、內容上傳; 8. 使用者認證和審核; 9. 後端:內容貢獻者、編輯、管理者、 metadata 建置者; 10. 前端:終端使用者取用內容。 產品特徵 1.Windows 或 Unix / Linux 伺服器; 2.Web 伺服器; 3. 資料庫:如 MySQL 、 DB2 、 Oracle 、 Postgres 、 SQL ; 4. 機構典藏軟體。 基本的技術組成部分 內容 要項
  • 23. Step5 : 行銷機構典藏服務 潛在群眾 (Potential Audiences) 行銷構思 (Marketing ideas) 在大學校園倡議服務 (Raising Awareness at the University) 與內容社群保持聯繫 (Keeping in Touch with Content Communities) 上至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下至上模式 (Bottom-Up Approach)
  • 24. 在大學校園倡議服務 Raising Awareness at the University 在大學校園面對面 (face-to-face) 會議中倡議服務。 撰寫發佈新聞並傳播於大學校園通訊上。 在部門、圖書館、新聞辦公室和網站進行宣傳。 使用印刷的小冊子、海報和大學網站宣布服務。 跨大學校園對與內容社群的計畫事件,進行務的宣傳。 為圖書館員舉辦會議,以建立對機構典藏服務的意識。 透過營運試驗性或導引性計畫,建立曝光度。 內部 ( 大學校園通訊 ) 和外部 ( 當地報紙 ) 進行宣傳。 聽取大學教師和終端用戶的需求,保持收集的靈活性。 建立大學校園對長期保存的興趣。 提供大學教師感興趣之機構典藏議題 ( 版權、智財權 ) 簡報說明。
  • 25. Step6 & 7 :啟動服務 & 服務正式運作 機構典藏計畫正式啟動。 機構典藏服務正式運作。 定期進行評估與修正。 修改服務政策與方向。
  • 27. 國際應用現況 美國: MIT 圖書館的 DSpace 甚為成功,學術單位紛紛倡導機構典藏的機制。 英國: 在下議院科技委員會的建議下積極推動機構典藏。而目前英國機構典藏甚多,有 31 個電子機構典藏並收錄 64341 篇的論文。 澳洲: 政府教育科技職訓部 (DEST) 於 2003 年投入 1,200 萬澳元 (3 億新台幣 ) ,讓 15 所研究型大學、國力圖書館等單位,得以建立機構典藏。 荷蘭: 政府則贊助成立的數位學術機構典藏 (DARE) ,由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
  • 28. DSpace 機構典藏先驅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圖書館 發展: 從 2000 年開始, MIT 與 HP 公司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建構一個可擷取、保存及傳播 MIT 教師與研究人員智慧結晶的數位化典藏系統供學界使用,希望帶領世界的研究風潮,此系統即為 DSpace 的機構典藏系統。 功能: 紀錄 (Capture) 、敘述 (Describe) 、散佈 (Distribute) 和保存 (Preserve) 。 優點: 容易安裝、成本低廉、基本功能完善、程式碼公開可修改。因此,對於快速開發一個雛形系統而言 DSpace 是一個適合的平台 。 https://dspace.mit.edu/index.jsp
  • 29. eScholarship 美國 California 大學數位圖書館 eScholarship 是加州大學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主導的計劃之一 結合圖書館員、學者專家、學術出版機構、資訊技術人員、及其他資訊儲存組織的專家等力量,從事探討和建立學術出版新模式。 eScholarship Repository :全文下載超過 6 萬次,其中 95% 的全文下載是來自加州大學以外的地方,顯示學者們是迫切的需要這種傳播方式 http://www.cdlib.org/programs/escholarship.html
  • 30. EPrints UK 英國 Southampton 大學 EPrints UK 由英國 Southampton 大學的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為主導單位。 Eprints 典藏與 OAI 相容,一旦典藏庫註冊為 OAI 的資料提供者 (data provider) ,則 OAI 資訊服務系統就很容易發現其典藏的文件內容。 透過 eprints.org 及 software.eprints.org 兩個網站提供相關的軟體及安裝資訊,給有興趣建立公開取用典藏庫的學者及機構,並整理使用 Eprints 軟體建立典藏的網站連結。 全世界使用 Eprints 軟體建立的典藏庫計有 108 個。 http://www.rdn.ac.uk/projects/eprints-uk/
  • 31. DARE 荷蘭數位學術機構典藏 由荷蘭所有主要的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所建置的一個網站 DAREnet 。 匯集了來自 16 個學術研究機構,計 47,000 多篇論文,提供免費取用。 目標是以網路化典藏庫方式來儲存荷蘭的研究成果,計畫期間為 2003-2006 年。 同時由來負責協調與整合計畫相關事宜。總的來說,藉由完全免費提供及使用的學術資源,促成荷蘭學術機構典藏的新發展,對於資訊傳播的自由可謂是一項勝利。 http://www.darenet.nl/nl/page/language.view/home
  • 32. DARC 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資源中心 以 DSpace 為基礎,修改其開放程式碼,從技術和內容層面試驗其發展可行性。 提供「臺大典藏數位化計畫」資源與服務整合的機制,策劃具特色之應用加值功能與服務,發展為數位典藏資源的入口網站,以促進數位化成果的長久典藏與有效取用。 DARC 收羅內容豐富多樣,形式複雜,計畫最終目的在, 1. 發展新的學術發表方式以降低資訊傳播 / 檢索的成本; 2. 助不同單位整合研究成果,提供集中之管理管理與整合的呈現方式; 3. 瞭解不同學術發表方式對於研究人員在經濟及教育層面上的優缺點。 http://darc.ntu.edu.tw/
  • 33. 修平技術學院圖書館 發展校園特色數位典藏 運用數位典藏觀念與技術將該校在教學研究經驗,以及校園人文特色的豐碩成果與經驗,以數位化方式加以保存。 建立該校數位典藏觀念及累積相關的技術與經驗之外,數位典藏成果可進一步結合電腦網路與視聽傳播方式,傳承本校數位化校園文化的特色。 呈現出整合數位內容展現校園特色數位典藏,包括典藏該校的教學研究成果、傳承該校歷史文化、結合社區文化發展、收藏校內藝文活動、發揚該校人文特色與記錄校園師生活動等成果,充分展現該校機構典藏發展的傑出成果。 http://library.hit.edu.tw/index.asp
  • 35. 機構典藏面臨的挑戰 Mackenzie Smith 指出機構典藏有趣和困難的面向之一是 本地性發展政策的擬定 。 大學圖書館對機構典藏計畫所面臨到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技術部分,而是 文化層面 。 LEADIRS 建置機構典藏手冊中,亦點出機構典藏在建置和實施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內容如: 大學的支持度 費用管理 數位化保存 界定主要管理者 大學教師群的接受度 持續發展的準備 發展政策 智慧產權的管理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2004.p12 O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 36. 學術傳播議題 Clifford Lynch 認為 機構典藏技術的快速發展成為學術傳播變化的主要信號 。他贊同這些發展,但亦指出伴隨著技術模式的演化將產生固有的風險。他認為高風險將是造成機構的義務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s) 和組織的限制 (organizational limitations) 間的差異 。 學術資訊新生態和新經濟的形成已明顯化 。過去的學術傳播以正式的且集中式的方式進行傳播,而今日的學術傳播出現的是多種典藏庫的架構。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 37. 傳統學術傳播模式 Liz Lyon, “eBank UK: Building the links between research data,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riadne 36 (2003), www.ariadne.ac.uk/issue36/lyon/ .
  • 39. 公開取用議題 機構典藏有時與 open access 並提討論。公開取用在研究和學習產出中越來越被關注,更具體來說, 它將降低資源取用上的經濟障礙。公開取用社群的建立廣泛立基於有效的圖書館支援。 SPARC 的發展過程中可見 ARL 參與其中,並且由全世界主要圖書館組織所組成的國際學術傳播聯盟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lliance, ISCA) 亦致力於公開取用學術資源的推廣。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2004.p12
  • 41. 圖書館參與其中 MIT Library : 2002 年 11 月麻省理工學院為該校所建置的 DSpace 系統 (Smith et al., 2003) ,而系統的主導者為任職於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的副主管 MacKenzie Smith 先生,可見圖書館在機構典藏建置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 eScholarship 是加州大學主導的計劃之一,結合圖書館員、學者專家、學術出版機構、資訊技術人員、及其他資訊儲存組織的專家等力量,從事探討和建立學術出版新模式。 由荷蘭所有主要的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機構共同組成,使其研究成果獲得相互交流與公開取用,所建置的一個網站 DAREnet 。 臺灣大學圖書館: DARC 數位典藏資源中心。以 DSpace 為基礎,修改其開放程式碼,從技術和內容層面試驗其發展可行性。
  • 42. 圖書館捨我其誰? 圖書館是大學典藏文化中心 ,最瞭解大學獨特的文化和資產,對於強調自身需求的機構典藏計畫,將發揮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個機構典藏庫需要 由圖書館員、資訊人員、檔案與記錄管理員、教師、大學主管與決策者共同參與 。 機構自行典藏對於著作權、系統建置、維護費用級提供數位內容永久典藏注入新契機,最後更建議所有機構針對該單位出版之出版品,包含紙本資源、免費提供或線上資源,皆應設置一典藏機制管理維護 。
  • 43. 整合公開取用資源 國家圖書館建立集中典藏所,讓沒有在任何機構任職的學者,還有自我典藏的空間。 建立機構典藏所,協助研究人員把論文存放在開放典藏所。 建立開放近用學刊的出版機制, 供圖書館、索引服務、潛在贊助者、潛在讀者發現及利用。 開辦開放近用學術資源利用講座,協助機構裡的學者查找其學科領域內的開放近用學刊及典藏所,並提供相關的工具 , 讓他們得以近用這些資源 ( 包括在目錄裡收納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 配合開放近用學刊的成長,使用率及引用率增多後,在不影響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適時停訂收費的學刊。 向贊助研究的單位提示開放近用的概念,討論可能的開放近用政策。 向機構內的研究人員及行政主管揭示開放近用議題。 毛慶禎,開放近用學術文獻館藏, <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2005.htm >2005/6/12
  • 44. OCLC 的遠見 圖書館在機構典藏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機構典藏的經理人; 作為外部服務的認可者; 作為儲存和典藏的管理者; 作為本地永續機構典藏的提供者; 未來:扮演收購人的作用角色; 未來:發展投稿政策; 未來:機構知識管理角色 。 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 46. 看見趨勢 在 2004 年,機構典藏庫的建置數量每月增長一次,可以證明其發展的成果。 MacKenzie Smith 指出其實機構典藏的建置速度不算快,平均而言須花費近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工作。 雖然如此,他認為 未來的一年 ( 指 2005 年 ) 或許會有超過 100 個機構建置機構典藏庫 。 MacKenzie Smith Libraries in the lea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henomenon.
  • 47. 建議事項 擬定機構典藏政策 。 行銷和推廣機構典藏。 設置機構典藏組織,並定期交流座談 。 鼓勵教師教材數位化 。 解決智慧財產權問題 。 創造機構典藏加值服務的共識。
  • 48. The only way to do these things is to test new models for ourselves, rather than waiting to see what happens in the marketplace. Richard Gedye,Open access is only part of the story .Serials Reviews 30(4),2004,p271 起而行
  • 49. 參考書目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October 10, 2003, < http:// www.soros.ogr/openaccess/read.shtml > Clifford A. Lynch,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Bimonthly Report 226 (February 2003): 1–7. E-Journals,”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March April 2003,< http:// www.techsourch.ale.org > 引自王梅玲,電子期刊興起及其對學術傳播影響的探討。頁 61-84 。 ePrints-UK Statistics, < htpp:// eprints-uk.rdn.ac.uk/stars/?action=table > Institutional Archives Registry, < http:// archives.eprints.org/eprints.php > Kansa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Space service, enumeration of core vs. premium services. <http://www.library.rochester.edu/index.cfm?PAGE=1362> Liz Lyon, “eBank UK: Building the links between research data,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riadne 36 (2003), www.ariadne.ac.uk/issue36/lyon/ . Lynch, C.A. (2003),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Bi-monthly Report, NO.226, <http://www.arl.org/news/226/ir.html> Mackenzie Smith, “Libraries in the lea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henomenon” Mary R. Barton, Margaret M. Waters, ”LEADIRS”, chapter2, “Planning You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ervice.” McGauran, P. $12 million for managi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22 October, 2003, http://www.dest.gov.au/Media/McGauran/2003/10/mcgoo2221003.asp MyLifeBits is a Microsoft project for storing all of one’s digital media, including documents, images, sounds and video. OCLC 2003 Environmental Sc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 http://www.oclc.org/membership/escan/research/repositories.htm > PALS(Publisher and Library / Learning Solutions) report, “Pathfinder Report on Web Based Repositories”, chapter5, “Uses for an excellent description of the varied use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 http:// www.palsgroup.org.uk / > Ray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 Repositories : A SPARC Position Paper,” ARL Biomonthly Report 223 (August 2002), < http://www.arl.ogr/newsltr/223/instrepo.html > 引自:王梅玲 Raym Crow.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2002” 毛慶禎,開放近用學術文獻館藏, <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2005.htm >2005/6/12 林振漢,數位圖書館應用實例—整合數位化教學資源。數位學習時代圖書館的角色—數位內容與文化整合研討會。 2004 年 11 月 19 日。頁 79 。 陳亞寧, DSpace 跨機構虛擬典藏庫之可行性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2:2(December 2004) ,頁 244 。 陳亞寧,開放式資訊取用現況發展之分析, Open Access 研討會, 2005 年 3 月 25 日。 項潔, DSpace 中文化的相關經驗。新時代圖書館— 3C 數位學習資源整合研討會。 2003 年 12 月 5 日。 黃鴻珠,淺探圖書館因應開放取閱之道, Open Access 研討會, 2005 年 3 月 25 日。 黃鴻珠,解鈴還需繫鈴人:誰能為學術期刊訂費高漲的困境解套? < http:// www.lib.nctu.edu.tw/news/hwang.htm > 楊美華,”圖書館在數位學習中的角色”。新時代圖書館— 3C 數位學習資源整合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圖書館學會 2004 年 12 月 5 日。
  • 50. Q & A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