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计算机网络与
计算机网络与 Web
Web 技术
技术
 计算机网络是由不同通信媒体连接的、物理上独立
的多台计算机组成的、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的支
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 互联网( internet )物理上是由路由器互连起来的
多个网络的集合,逻辑上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单一的
无缝的通信系统。目前最大的互联网是全球因特网
( Internet )
 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是一个大规模的、在
线式的信息储藏所。技术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支持
交互式访问的分布式超媒体( hypermedia )系统
2
第一讲:概述
第一讲:概述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3
第一讲:概述
第一讲:概述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4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 多台自主计算机所组成的互联系统
 用户必须指定网络中的哪一台计算机来完成什
么样的操作
 目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5
互联和自主
互联和自主
 互联:如两台计算机能够交换信息,则
称这两台计算机互联
 自主:不从属于其他任何计算机的计算
机,称为自主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6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资源共享
 网络用户可以共享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各种
硬件资源(如扫描仪、光盘塔、远程激光
打印机等) 、软件资源(操作系统、应用
软件等) 和信息资源(如数据库)
 意义:解决了单机处理能力弱、资源有限
的问题;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了资金,提
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 信息交换
 通过网络,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
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为用户提供各种服
务,如电子邮件、远程文件存取、实时的
网上交谈、网上课堂、网上视频会议等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7
相关概念:主机系统
相关概念:主机系统
 主机系统:由主机和终端构成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8
相关概念:分布式系统
相关概念:分布式系统
 虚拟计算机,一般是多台计算机的有机
组合
 用户向虚拟系统提交一个任务后,由操
作系统负责安排任务的完成
 分布式系统通常也基于自主计算机的互
联,但由一个操作系统来统一管理,对
用户来说,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透明性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9
网络分类
网络分类
 按传输介质分:
 有线网络: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甚
至电线等
 无线网络:无线电波、红外线、激光、地面和卫
星微波
 按技术分:
 广播式网络:采用一条公共信道
 点到点网络:采用分组存储 / 转发和路由选择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0
网络分类(续)
网络分类(续)
 按使用范围分:
 专用网:是为本系统的特殊业务工作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 公共网:一般是国家的电信部门建造的网络
 按拓扑结构分:

总线

环型

星型

树状

网状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1
网络拓扑(一)
网络拓扑(一)
 总线型
 优点:结构简单、组网灵活方便、成本低
 缺点:传输距离有限,故障检测困难,站点
必须有介质访问控制功能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2
网络拓扑(二)
网络拓扑(二)
 环型
 优点:成本较低、增减工作站时只需简单连
接、可用光纤
 缺点:信息流向固定、节点故障会引起全网
故障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3
网络拓扑(三)
网络拓扑(三)
 星型
 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便于管理、某一节点
故障不影响其它节点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4
网络拓扑(四)
网络拓扑(四)
 树状
 扩展方便,某节点故障不影响父节点或兄弟节点的
正常工作
 这种层次结构适用于上、下级界限严格的军事单位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5
网络拓扑(五)
网络拓扑(五)
 网状
 优点:冗余性高、可靠性高、灵活性好、
传输容量大、容错性能高
 缺点: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6
网络分类(续二
网络分类(续二)
)
 按规模分:
 局域网:一般覆盖范围有限,如将一栋楼、一家
公司、一所学校内的计算机系统互联成网
 城域网:覆盖范围一般在数十公里以内
 广域网:连接范围在数十公里以上,可以覆盖一
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全世界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7
局域网
局域网 LAN
LAN
(Local Area Network)
(Local Area Network)
 特点:覆盖地域小,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 (100 ~ 1
000Mbps) ;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是计算机网络
最流行的形式(经济原因,访问局部性原理)
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
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传输技术:
 总线型 IEEE802.3 (以太网) CSMA/CD
 总线型 IEEE802.4 (令牌总线)
 环型 IEEE802.5 ( IBM 令牌环)
 IEEE802.11 ( Wi-Fi ,无线局域网) CSMA/CA
 星型 ATM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8
城域网
城域网 MAN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设计的
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公司的
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求,实现一个城市的信息资源
共享;例如具有几十个网点的大型连锁超市的内部
网
 所用典型设备:
 光纤调制解调器( fiber modem )
 中继器( repeater )
 网桥( bridge ): frame filtering
 交换机( switch )
 早期的城域网主要产品是 FDDI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网)
 IEEE802.16 ( WiMAX ,无线城域网)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19
广域网
广域网 WAN
WAN
(Wide Area Network)
(Wide Area Network)
 跨越地域较大,能连接多个城市、国家或大洲
 分组交换机( packet switch )是广域网的基本构
件,分组交换网采用存储 / 转发的方法
 广域网通常可以利用公用网络系统(如卫星通信
网、公用电话网等)搭建
 广域网技术实例:
 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 X.25
 帧中继( frame relay )
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 SMDS )
 ATM (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
 DWDM (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20
Outline
Outline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21
网络互联和互联网
网络互联和互联网
 1960 年代,大家开始研究“分组交换”
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
应用这些技术所构成的网络
 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大家又研究能够把
这些网络统一起来的最优分组交换技术
 1973 年 , Vinton Cerf 和 Robert Kahn 观察到
 没有哪个分组交换技术能够满足所有需求
 他们建议停止寻找所谓的“最优方案”
 取而代之的是,探索能够把多个分组交换技术互联为一个
整体的技术,即进行“网络互联”
 他们提出了一组标准,希望能够以此开发出这样一个互联
网络
 最终形成了著名的 TCP/IP 互联网协议族(简称 TCP/IP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2
网络互联和互联网
网络互联和互联网
 网络互联已经成为现代组网技术的最重要思想
之一
 多数大机构使用网络互联作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机
制,许多公司修改了自己原有的协议,以便能兼顾
网络互联
 把多个网络互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互联网”
 对互联网的认识
 逻辑上,互联网可以被看成一个单一的、无缝的通
信系统
 物理上,它是由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多个网络的集合,
每个网络可以有自己的连接技术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3
TCP/IP
TCP/IP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 TCP/IP 对互联网的发展居功至伟
 除了私有( private )互联网外, TCP/IP 技术
还使得一个全球性的因特网( Internet )成为
可能
 TCP/IP 的成功原因
 根本原因在于它对异构性( heterogeneity )的容忍
( tolerance )
 具体地说, TCP/IP 使用了一种虚拟化方法,定义
了一种与网络无关的分组格式,以及一种与网络无
关的识别方案 ( identification scheme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4
全球因特网
全球因特网 Internet
Internet
 Internet 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 最成功的国
际计算机网络。它是把大量互不相关的网络连接
在一起, 按照规定的协议共享计算机资源,实现
通信。 若把世界各地已建成的局域网 (LAN) 、
城域网 (MAN) 和广域网 (WAN) 看作物理网
络, Internet 则是把物理上的网络按照层次关系
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逻辑网络
 Internet 一词往往被译作“交互网”、“国际互连网”、
“全球互连网络”或“国际计算机互连网”等。 1997
年,我国正式确定其中文名称为“因特网”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5
Internet
Internet 的几层含义
的几层含义
 首先, Internet 是一个网络,凡是采用 TCP/IP 协
议并能够与 Internet 中的任何一台主机进行通信
的计算机就可以看成是 Internet 的一部分
 除了是一个基于 TCP/IP 协议族的网络外,它还可
以被看作
 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互相发展
 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集合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6
Internet
Internet 的组成
的组成
 Internet 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7
Internet
Internet 的起源和发展
的起源和发展
 1968 年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 ARPANET ,
使用 TCP/IP 协议,研究分组交换技术,解决两大难
题 - 互通性和互操作性。最初 ARPANET 由四个节点
组成
 到 70 年代中期,联网主机的范围跨越美国大陆,并且
扩展到夏威夷、日本和西欧
 从 70 年代后期起,放宽入网限制,规模扩大; 1983
年 ARPANET 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ARPANET (研
究)和 MILNET (军用)
 80 年代初,美国 NSF 建立了 NSFNET ,使用 TCP/IP
协议,并以 ARPANET 为主干建立了 Internet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8
Internet
Internet 的起源和发展
的起源和发展
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NSF 围绕六个超级计算机中心
重新建立了 NSFNET
 NSFNET 具有三级结构: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 NSFNET 与 ARPANET 相连成为新 Internet ,并随之成
为事实上的美国国家计算机网
 Internet 开始迅速膨胀
 从 1993 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 NSFNET 逐渐被若
干个商用的 ISP 网络所代替
 1994 年开始创建了 4 个网络接入点 NAP (Network
Access Point) ,分别由 4 个电信公司经营;到本世纪初,
美国的 NAP 的数量已达到十几个
 到 1995 年底, Internet 已经连通 154 个国家和地区
 自 1994 年之后,因特网逐渐演变成多级结构网络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29
Internet
Internet
的成长
的成长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1981 到 2003 年间,
每年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数目的增
长速度
30
Internet
Internet
的成长
的成长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1981 到 2003 年间,
每年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数目的
增长速度( log
scale 显示)
31
Outline
Outline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32
协议与分层
协议与分层
 为实现计算机网络不同主机、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
信而规定的、网络全体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
规则和约定,被称为计算机网络协议( protocol )
 为了减少设计的复杂性,用高度结构化的方法分层制
定协议, --“ 分而治之”,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彼
此相关的功能层次模块来处理,每个功能层次模块负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责相对简单的功能,并
向下一层提出服务请求,
完成上一层提出的服务
请求,这就是所谓的“分
层体系结构”
提出
提出
服务
服务
请求
请求
完成
完成
服务
服务
请求
请求
33
ISO/OSI
ISO/OSI 七层模型
七层模型
 1981 年,国际标准化组
织( ISO )为计算机网
络通信制定了一个七层
协议的框架,称
为“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
ence Model)” (开放系
统互联 / 参考模型),
作为通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4
物理层(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Physical layer )
)
 物理层处于 OSI/RM 的最底层,是整个开放系
统的基础。物理层定义接口的一些特性,如机
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
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维持和释放物理连
接并在物理连接上透明传输比特流(包括排序
和故障通知等)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5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Data link
layer
layer )
)
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服务的基础上,数据
链路层通过建立在两个通信节点间的数据链路,
来进行无差错地以帧为单位的数据传送(把数
据分帧,并且保证帧的正确接收)
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数据链路的建立与释放、
流量控制、差错处理,并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
送服务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6
网络层(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Network layer )
)
 网络层可以为不同网络的两个节点(即计算
机)间通信建立一条逻辑通道,即实现网络互
联
 它的功能主要包括:
 确定网络地址,标识网络连接
 选择路由(路径)
 协议的转换
 分组( packet )的分段与重组
 流量控制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7
传输层(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Transport layer )
)
 传输层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应用程
序到应用程序的通信),并向会话层屏蔽了下
层数据通信的细节
 它提供了独立于网络的传输服务,具体包括建
立、维护连接,提供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等。
它是七层协议中最关键的一层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8
会话层(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Session layer )
)
 会话层提供建立和维持各应用间的会话和数据
交换服务,并使会话获得同步
 会话管理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释放连接
等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39
表示层(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
)
 表示层的功能是处理所有与数据表示及传输有
关的问题,包括语法转换、加密、压缩与恢复
等。它关心的是语法和语义
 它屏蔽了不同系统在信息表示方面的差异,使
得通信双方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识别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0
应用层(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
)
 应用层是 OSI/RM 的最高层,是直接为用户的
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应用层包括所有应用方
面的协议
 应用层是网络可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唯一接
口,其目的是支持用户各类连网应用的要求,
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1
接口和服务
接口和服务
 每一层的功能都是为它的上一层服务的
 如果第 n 层是服务提供者,则第 n+1 层为服务对象
 实体( entity ):每层中活动的元素称为实体 ;
对等实体: peer entity
 接收端计算机的第 n 层软件只能接收由发送端
计算机的第 n 层软件所发送的数据;也就是说,
只有对等实体之间才能互相发送和接收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2
OSI/RM
OSI/RM 的数据传输
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3
一个例子:写信
一个例子:写信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4
TCP/IP
TCP/IP 协议
协议
 由于妥协、缺乏前瞻性和路线选择错误, ISO/
OSI 七层参考模型对于网络互联的描述不够充分
 后来有许多协议被修改得可用于互联网。其中有
一组协议非常突出—它在网络互联中用得最为广
泛。这组协议的正式名称就是 TCP/IP 互联网协议
( The TCP/IP Internet Protocol ),大多数网络
专业人员将其简称为 TCP/IP
 TCP/IP 是为互联网开发的第一套协议,该协议组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前面提到,除了私有互
联网以外, TCP/IP 技术还使得一个全球性的因特
网( Internet )成为可能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5
TCP/IP
TCP/IP 的分层
的分层
 TCP/IP 分为以下几层: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6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
( Network Interface Layer
Network Interface Layer )
)
 网络接口层也叫网络访问层,负责在网络中发
送和接收 TCP/IP 数据分组
 TCP/IP 的设计不受网络访问方法、帧格式和
媒体的限制,所以 TCP/IP 可用来连接不同的
网络类型—包括诸如以太网、令牌网等局域网
( LAN )技术,以及 X.25 或帧中继等 WAN
技术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7
互联层(
互联层( Internet Layer
Internet Layer )
)
 互联层定义了互联网中传输数据分组的格式,以及
从一个源点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到达目的地的数
据分组转发机制,包括寻址、封装和路由功能
 互联层的核心协议就是 IP ,其他还有
ARP 、 ICMP 、 IGMP
 ARP 为地址解析协议,负责把互联层地址解析为网络
接口层地址
 ICMP 为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负责提供诊断功能,
报告关于 IP 数据报传送的错误或信息
 IGMP 为互联网群组管理协议,负责 IP 多点传送组
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8
传输层(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Transport Layer )
)
 传输层从概念上讲,包含了 OSI 传输层的和部
分会话层的功能。在两个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会
话和信息通信服务,处理关于可靠性、流量控
制和重传等典型问题
 传输层核心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 TCP )和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
 TCP 提供一个一对一的、数据无差错的可靠性传
输服务
 UDP 则提供一个一对一或一对多、无连接、不可靠
的通信服务,主要用于容许传递差错的话音和视频
业务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49
应用层(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
)
 应用层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互联网的规程,内
容包括处理该层协议、有关表达、编码和对话
控制等
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
HTTP 、 FTP 、 SMTP 等,新的协议也正在
不断开发中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50
TCP/IP
TCP/IP 的数据传输
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51
分层的好处
分层的好处
 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这样可以简
化问题
 每一层的设计都是独立的,它不必关心其他层
的实现,只需知道下一层为它提供什么服务,
以及它需要为上一层提供什么服务
 由于技术的变化而使某层的实现发生变化时,
不会影响其他层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52
因特网体系结构
因特网体系结构
 因特网不严格分层,比如可以跨过定义的传输层直接使
用 IP 或一个底层网络
 IP 作为体系结构的焦点。 IP 之上允许多个传输协
议, IP 之下允许很多不同的网络技术。这种“沙漏”或“细
腰”模型,能够使因特网快速适应用户新要求和技术变革
Application
Network Interface
IP
TCP UDP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53
因特网的哲学
因特网的哲学
 因特网体系结构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对于包含在体系
结构中的新协议,必须产生一个协议规范和至少一个
(最好两个)该规范的典型实现,并且这种实现能够
工作。这也是 IETF (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的文化哲学
 IETF 会议上常穿的 T 恤上流行的一句话:
“ 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选举。我们信奉的是大体上的
一致意见和正在执行的代码。”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54
Outline
Outline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55
第一波 第二波 第三波
( 1968 - 1990 ) ( 1990 -现在) ( 1993 - )
起始阶段 Web 阶段 智能网络
计算机的联通 网页的联通 信息和资源的智能应用
TELNET http://www…… 静态= > 动态
FTP HTTP+Browser = 〉 被动= > 主动
EMAIL 呈现信息的窗口 呈现方式更为智能
BBS
Internet
Internet 的发展阶段
的发展阶段
World Wide Web
56
World Wide Web
World Wide Web
 含义
 简称 Web ,是 Internet 上增长最快的领域,可描述为
一个分布式的多种信息组合的超媒体信息系统
 以统一的格式在网络上发布各类数据(包括图像、动
画、电影、录像、声音和文本等等)
 起源
 90 年瑞士日内瓦两位物理学研究人员( Tim Berners-
Lee 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在全球因特网上发布研
究信息的系统,目的是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不同数据
类型的统一用户界面,包括报告、数据库和技术文档
等,提供广泛的可读性
 Web 服务器 1993 年 500 个,一年后 11500 个;目前
整个 Web ( public&surface )上大概有上千 billion 页
面
World Wide Web
57
Web
Web 的几个基本概念
的几个基本概念
 超级链接( Hyperlink )是文件中一些特殊的文字和图
形,用鼠标单击这些文字和图形时,会按照链接地址从
当前文本跳到到所指向文本。含有超级链接的文本称超
文本( Hypertext )
 HTML 是用于编写超文本文件的语言。用 HTML 编写的
超文本文件称为 HTML 文件,以 .htm 或 .html 为文件
扩展名
 网页( page )是在 WWW 服务器上发布的 HTML 文件。
网站的首页称“主页”( Home Page )
 URL (统一资源定位器)的格式为:协议: // 服务器主
机名.域名 [ :端口号 ] /目录名/…/ html 文件名
World Wide Web
58
Web
Web 信息浏览的工作过程
信息浏览的工作过程
World Wide Web
59
关于
关于 Web
Web
 Web 的产生是数据发布和数据交换之需要促成
的。 Web 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
对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需求
 Web 应用已经非常流行,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
将对 Web 应用和编程予以系统介绍。现在我
们先关注 Web 信息的特点以及如何应用这些
信息
World Wide Web
60
Web
Web 信息之特点
信息之特点
 海量性
 众多信息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信息即为海量
 异构性
 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存储格式各不相同,同时,信息
的展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也各式各样
 动态性
 信息的产生和消亡非常快,并且有越来越快之趋势
 自组织性
 信息组织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
World Wide Web
61
Web
Web 信息的海量性
信息的海量性
 本质上,人类需要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需要极为广泛、
各式各样的信息;同时很多人也有提供信息的“原始冲动”
 客观上, Web 的自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发布
和交换平台,接着 Web 成为一个强大的商业操作平台
 表现上,一个是 surface web 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
Web2.0 之后),另外更重要的是 deep web 的快速膨胀。
据 Bright Planet 公司的 2000 年的调查,后者已经是前者
的 500-1000 倍,甚至更多
World Wide Web
62
Web
Web 信息的异构性
信息的异构性
 Web 的自由决定了其信息的半结构,甚至无结
构
 即使是在同一领域、同一行业内部,要规范化
也非常困难
 表现: XML 在 Web 上的举步维艰
 目前 Web 上占主导的还是 HTML

当然,很多 XML 的成分已经被融合进来
World Wide Web
63
从
从 HTML
HTML 到
到 XML
XML (
(一)
一)
 HTML
 1989 年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其目的是用
来在内部实现信息共享
 是基于 SG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种实
例标记语言,其标记不代表内容的意义,只定
义了文档的显示格式
 HTML 标记固定,无法扩展,无法满足用户不
断发展的信息描述需要
 非标准的扩展损害了 Web 的互操作性和伸缩性,
亦产生了不少信息孤岛
World Wide Web
64
从
从 HTML
HTML 到
到 XML
XML (
(二)
二)
 XML
 W3C 于 1998 年 2 月推出 XML1.0 版本
 作为数据描述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描述数据
的显示,而且可以描述数据的内容
 作为标准交换语言,可担负起描述交换数据的
作用
 是描述半结构化数据(结构 + 数据)的较好工
具,比较适合应用在 Web 信息描述与交换、海
量信息集成等领域
World Wide Web
65
自由与共享的矛盾
自由与共享的矛盾
 自由:随时随地,多种方式
 共享:信息需要交流,交流需要统一格式
应具有互操作性
 从 HTML 到 XML ,就是矛盾发展的结果;
XML 的出现并没有解决矛盾,只是一定程度的
缓解;而且目前来看,这种缓解也不尽人意
 未来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
 在大众平台上,仍然是自由为主(但也需要导航)
 但是 Web 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应用站点,它们
将分别遵循一定的规范,使用起来更方便
World Wide Web
66
Web
Web 信息的动态性
信息的动态性
 信息产生的动态性
 信息更新的动态性
 信息访问非常频繁
 Web 在不断演化
World Wide Web
67
Web
Web 的自组织性
的自组织性 [
[PODS00]
PODS00]
World Wide Web
68
Web
Web 信息应用之发展
信息应用之发展
 一般的信息查询
 门户网站
 搜索引擎
 专用信息查询
 专业网站 Web 黄页
 主题集成系统基于内容的(半)结构化查询
 深度应用
 Web 信息挖掘
World Wide Web
69
信息整合与应用(一)
信息整合与应用(一)
 整合模式:搜索引擎
 整合方法:抓取 web 页面并存储
 应用方式:主要是 Keyword 查询
 主要构成:
crawler 、 indexer 、 searcher
World Wide Web
70
搜索引擎的技术关键
搜索引擎的技术关键
 页面抓取的全面性
 Surface web
 Deep web – 更大的宝藏
 速度和能力
 页面下载速度
 处理速度:如链接信息提取等
 页面排名算法
 准确性
 对重复内容及 spam 页面的排除
 其他:文本相关性分析,用户查询意图分析,应用方
便性等等
World Wide Web
71
搜索引擎应用特点
搜索引擎应用特点
 整合简单,使用方便、快捷,是目前的主导
模式
 根据美国 PEW 公司 2005.11.21 发布的调查结果,
有 41% 的美国网民每天使用搜索引擎(每天发
电子邮件的为 52% )
 定位不够准确,很多时候使用起来让人感到
“力不从心”,尤其是 web 页面数激增的时候
 只能粗粒度查询,很难精确查询
 查询返回结果太多,并且无法保证用户需要的结
果一定排在前列(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World Wide Web
72
信息整合与应用(二)
信息整合与应用(二)
 整合模式:基于主题的信息集成。 Web 上将
有很多主题数据库(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
 整合方法: Virtual , Materialized
 应用方式:基于内容进行查询
 特点
 针对性强,查询使用时定位准确
 信息整合比较费时费力
World Wide Web
73
基于主题集成的技术关键
基于主题集成的技术关键
 主题的确定

Web 上的主题发现和相关页面的定位
 异构性考虑
 统一的数据模式整合

统一的操作模式应用
 海量性考虑

对 surface web 的处理

对 deep web 的针对性处理
 效率考虑

存储方式和访问模式
 有效性考虑

更新与演化
World Wide Web
74
Web
Web 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Web 的生命力在于互联互通
 但是今天的 Web 上几个超大型应用彼此
互筑堡垒,人为地建立起沟通的障碍
 请思考:
 Google 、 Bing 、 Yahoo 的未来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的未来
 Baidu 、人搜、 360 、搜狗的未来
 GFW 的未来
World Wide Web
75
Outline
Outline
 计算机网络基本介绍
 网络互联和 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 World Wide Web
 未来的发展
76
智能网络—未来的发展
智能网络—未来的发展
 未来的信息组织和处理
 多种组织和处理方式,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间、
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 处理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
 更专业、更智能
 互操作性更强
 更加注重主动性,为普通用户的主动参与提供更多
技术保障
未来的发展
77
下一代互联网
下一代互联网
 目前而言,尚难预测下一代互联网的完整模型
 几个发展特点
 智能化 -- 在组织和应用方面不断走向深入
 信息载体多样化,更加方便

无线网络技术将长足发展,广泛应用
 与传统行业结合,互相提升
 对传统生活方式和理念造成冲击

欢迎喜欢,但不要沉迷(尤其是游戏和社交网络)
未来的发展
78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总体规划框架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总体规划框架
重大应用(Application)
网络服务(Service)和应用支撑(Middleware)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高速计算机互连网络(IP)
光纤传输网络(DWDM)
工程: 组播、QoS、IPv6、网络管理、网络测量…
数字视频、协同工作、实时控制、虚拟现实、……
网格计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沉浸、……
中间件: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目录服务、网格…
关
键
网
络
设
备
/
软
件
商
业
网
/
重
大
商
业
应
用
未来的发展
79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对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的
影响
时间
专家使用 早期流行 公众认识 广泛使用
大型机 - 终端
客户机
服务器
因特网
移动互联网?
按需计算 ?
我们目前所处
的阶段
未来的发展
80
本课程内容安排(一)
本课程内容安排(一)
01- 概论
02- 传输与分组
03- 局域网及相关技术
04- 广域网及相关技术
05- 网络互联
81
本课程内容安排(二)
本课程内容安排(二)
06- IP 协议和传输层协议
07- 因特网路由技术
08- 网络安全
09- 网络性能与互联网应用模式
10- 网络应用
82
本课程内容安排(三)
本课程内容安排(三)
11- World Wide Web 技术
12- Web 编程
13- Web 信息搜索与发现
14- Web 信息获取与处理
15- Web 信息挖掘与应用
83
参考书
参考书
 主教材
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 Douglas E.Comer 著,
第五版( 2008.3 ),林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6 月
 参考书
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与 Internet 特色》,
作者: James F. Kurose and Keith W. Ross ,第三
版,陈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1 月
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 Larry L.Peterson and
Bruce S.Davie 著,原书第四版,薛静锋等译,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2 月
84
作业和实习
作业和实习
1 、每周留有课后作业
2 、三周之后,大家形成小组,每组选定
一个上机实习题目,按软件工程的流程
(需求分析 + 设计 + 编程),完成该题
目
3 、每人每周上机时间为 4 小时
85
本次作业
本次作业
 P10 的 1.6 和 1.10
 P15 的 2.8
 P137 的 13.5
86
讲义下载和联系方式
讲义下载和联系方式
 讲义下载:北大教学网 http://
course.pku.edu.cn/webapps/login/
 联系方式
 zhy@cis.pku.edu.cn
 pkuwebinfor2012@gmail.com ( 交作业 )

More Related Content

PPT
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ppt
PPT
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
PDF
无线局域网
PDF
无线局域网
PDF
无线局域网
PPS
认识电脑网络
PDF
[圣思园][Java SE]Network
PPT
第1讲 概述和网络技术入门
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网络基础.ppt
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CH1-5ed 概述.ppt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
认识电脑网络
[圣思园][Java SE]Network
第1讲 概述和网络技术入门

Similar to 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网络互联网和互联网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网络互联和互联网.ppt (20)

PPT
组网实践
PPTX
傳播
PPT
Linux幻灯片教程
PPT
網際網路
PPT
第2讲 Osi分层模型
PPT
Chapter7-2 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
PPTX
02 网络参考模型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pptx
PPT
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教程(最新)
PPT
第17讲 广域网基础
PPTX
networking performance
PDF
Chapter7-3 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
PDF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PPT
電腦應用 3 網路概論
PPT
Tcpip
PDF
对无线局域网应用前景的探讨
PPTX
图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湖南科技大学高军老师计算机网络深入浅出物理层.pptx
PPT
network1
PDF
Ajax设计技术
PPT
吴江有线Ccbn2012观展汇报
PPTX
Internet 的用途
组网实践
傳播
Linux幻灯片教程
網際網路
第2讲 Osi分层模型
Chapter7-2 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
02 网络参考模型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pptx
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教程(最新)
第17讲 广域网基础
networking performance
Chapter7-3 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電腦應用 3 網路概論
Tcpip
对无线局域网应用前景的探讨
图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湖南科技大学高军老师计算机网络深入浅出物理层.pptx
network1
Ajax设计技术
吴江有线Ccbn2012观展汇报
Internet 的用途
Ad

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网络互联网和互联网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网络互联和互联网.ppt

Editor's Notes

  • #19: X.25代价昂贵,Frame Relay也代价不菲,因此已经逐步被取代;SMDS是无连接的,灵活性好,但不被大多数电话公司所欢迎;ATM也发展得不是很好,硬件构造复杂且成本高昂。以太网寿命最长,但实际上只有名称和帧格式没有变,其底层采用的技术三十多年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27: 因特网从结构上讲,有三个发展阶段:1968-1983,1983-1993,1993—至今
  • #33: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处于OSI/RM的最底层,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定义接口的一些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维持和释放物理连接并在物理连接上透明传输比特流(包括排序和故障通知等)。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服务的基础上,数据链路层通过建立在两个通信节点间的数据链路来进行无差错地以帧为单位的数据传送,即包括数据链路、流量控制、差错处理等功能,并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可以为不同网络的两个节点间通信建立一条逻辑通道,即实现网络互联。它的功能主要包括:确定网络地址、标识网络连接、传输数据、分组装拆、分组排序、流量控制等。 【传输层(Network Layer)】 传输层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并向会话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它提供了独立于网络的传输服务,具体包括建立、维护连接,提供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等。它是七层协议中最关键的一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提供建立和维持各应用间的会话和数据交换服务,并使会话获得同步。会话管理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释放连接等。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的功能是处理所有与数据表示及传输有关的问题,包括语法转换、加密、压缩与恢复等。它屏蔽了不同系统在信息表示方面的差异,使得通信双方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识别。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的最高层,是直接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它是网络可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唯一接口,其目的是支持用户各类连网应用的要求,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 #45: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55: 从应用的角度讲,Internet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56: Web发明者:Tim Berners-Lee将WEB技术免费让全球使用,从而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
  • #58: Mosaic->Netscape,IE,Firefox
  • #67: www.altavis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