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己被親人送來這裡,會不會在身體不適時,希望有自己的親人親自
照顧,尤其是需要把屎把尿有身體的親密接觸時?當時社工人員的
回答是:「瑞典的老人當他老了時,如果還要依賴孩子做這種身體
的照顧,他們會覺得不自在,反而是讓機構專業的護理和社工人員
以工作和專業的態度來對待他們時,心裡會覺得比較舒坦。」當時
我們參訪團的成員對此回答嘖嘖稱奇,覺得瑞典老人在老或病時,
並不像台灣的老人會期待他們的孩子和親人親自照顧,這種文化上
的差異,真的太神奇了!
2003年的參訪,主題是性別平等,我最大的收穫是,從國家的
角度來看,瑞典如何以國家的力量促進一個社會的性別平等。例如
由憲法所規定的監察官(Ombudsmen)制度便非常致力於瑞典性
別平等議題的監督和改善。由於過去監察官必須為男性的規定,已
於1941年被廢止,因此目前的監察官(Ombudsperson)也有女性擔
任。例如我們所參訪的「機會平等監察官」過去都是由女性擔任,
直到這一屆才出現一位男性被聘任。而且,這個監察官制度不只在
政府和國會設立,由我所閱讀的資料得知,連在工會(union)系
統中都有監察官的設置,例如為了防止或彌補工會成員的教育機會
的不足,工會設有「書籍監察官」(Book Ombudspersons),保障
工會工人有充分的資訊來源和再教育的機會(註三)4。這是瑞典成人
教育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其根源是從18世紀以來,瑞典大眾運動與
工人運動辛苦追求的成果而來。而瑞典的勞動大眾所組成的工會組
織非常健全而強大,長期與穩定執政的社會民主黨關係密切,其從
一次大戰後至二次大戰間,共同創造了瑞典福利國家的政策和福利
的規模。
4.Milner, Henry, 1994, Social democracy and Rational Choice : The
Scandinavian Experience and Beyond, p.111, London : Routledge.
68
77. 參訪瑞典,思考台灣――和怡瑾
一起尋找「照顧公共化」的新國度
或許有人會問,社會民主黨長期執政,難道他不會腐化嗎?學
者的論點多指出,由於該黨與民間力量的親近,尤其與代表受薪者 婚
姻
與中產階級大眾的全國總工會系統的緊密結合,讓該政黨的背後有 與
家
非常強的社會支持,與代表了瑞典的社區共同意識感。要通過歷次 庭
的選舉考驗,讓他只有在社會政策的制度與立法上有積極的作為,
讓人民滿足,才能維繫其政權於不墜。在2002年的大選後,目前有
七個政黨聯合執政,雖然社民黨還是最大黨,但在政策的議題上還
是必須與其他小黨妥協獲致共識。因此在社會福利的規模和作法
上,就必須透過民主的程序與機制在國會和內閣中做辯論和調整。
以兒童照顧政策為例,例如在兒童的日托照顧機構的設立方面,目
前出現許多不足的現象。因為較右派的中間與保守政黨會認為,如
果過於大量地提供父母親日間托兒的服務,則會降低父母親自照顧
的意願,並減少父母與兒童相處的機會。在這方面,因為各不同政
黨對親職的看法與育兒的意識型態有所差異,政策的內容便由民主
的機制來產出。當然,瑞典的政治制度安排也充分地讓人民的意見
可透過各種管道傳達給政府和國會獲悉。
從1974年開始,瑞典政府便於其社會保險制度中加入立法,賦
予父親有帶薪的育嬰假可以在家照顧他們的新生兒。國家企圖用
制度、政策,甚至立法,來改變過去傳統高度女性化的兒童照顧
工作,扭轉長期以來的性別刻板印象,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
式。這樣的政策結果也讓瑞典成為全世界婦女勞動參與率最高的國
家。5瑞典育嬰假制度主要特色有二:一、從社會保險制度的財源
來支付有給親職假所需的財源;二、從該制度的法律層面規範父母
5.Edmund Dahlstrom, Ed., “The Status of Women in Sweden: Report
to the United Nations 1968, in The Changing Roles of Men and Women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p. 215.
69
88.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是由性別主義中產生,以為所有問題都來自於性別的唯一性別思考
方式,流於性別中心的泛論,完全沒有反省與意識到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種族等諸多因素的內在聯繫,以及其間的相互作用,
並不具說服力。分析兩性不平等模式中,自然/文化、家內/公共領
域的二元論經常被引用。依此論述女性的家庭角色把女性侷限在家
庭空間,而男性是掌握政經資源,活動在公共領域裡,構成了兩性
家內/公共的結構,形成了兩性支配/附屬的關係。但這種論述在80
年代受到跨文化論點的質疑。所以,男性在政治組織上,能夠扮演
領導人角色,並非明指女性是無權力或是受支配的。因為支配的形
式(modes of domination),是複數的,複數的意義,是指在談論
男性支配時,必須重新探究女性權力的本質及其與男性權力之間的
關聯性。 7儘管在建構政治權力分配關係的思考邏輯之下,男性有
其優先性,並不足以說明傳統意義下的女人就是附屬性的位置。
此外有個人特質論、家庭因素論、社會結構論與生態系統分析
論等來解釋家庭暴力。Bonnie E. Carlson在1984年曾對構成家庭暴
力的因素提出其理論架構,認為婚姻暴力發生原因探討,應該包括
個人(態度、信仰、主觀認知)、家庭(婚姻關係、親戚關係)、
社會結構(social-structural)(社會文化模式如性別角色、福利)
及社會文化(socio-cultural)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8(Carlson, B.E.
1984:569-587)若就資源理論而言,Blood & Wolfe 指出在婚姻關
係中,以夫妻所擁有的資源做為指標,一個家庭中能提供最多資源
的配偶,在權力的掌握上也較有利。是故,在夫妻中誰能對家庭提
7.Duby ,Georges& Michelle ,Perrot ,1992 Writing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A
History of Women,Vol.1,P.S. Pantel(ed)p2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Carlson, B.E.,1984,Causes and Maintena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An Ecological
Analysis, pp569-587,Social Service Review.
80
115. 帶我飛,給我希望的姊妹情誼
勇氣與熱情在課堂中談論女性主義教授性別思維。
我們鑽研性別研究的人,看重「姊妹情誼」不在話下,不論是
從書籍文獻之中研讀「姊妹情誼」概念的流變,或是在實際社會運
動之中的參與實戰中,我們早就知道也深刻領悟到「姊妹情誼」的
珍貴價值;當然,我們也知道,各種不同的「差異」一直在切割著
我們,於是學習對話與溝通、實踐「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成
姊
為一項要常常「修煉的功課」,這個修煉的過程,在我的學術生涯 妹
情
之中從以前到現在,仍一直在進行著。 誼
以下我想先介紹「姊妹情誼」這個女性主義思想的基本概念並
回顧相關文獻,而後藉由我自己的經驗敘說討論姊妹情誼打造所發
揮的功效,以及相應而有的社會運動意涵。
姊妹情誼
「姊妹情誼」一詞在1970年代的女性主義論述中經常出現,尤
其是基進派的女性主義者更常使用此一詞彙。但到了1990年代之
後,由於「差異」議題的探討,讓「姊妹情誼」一詞因此引發了一
些疑慮,也多了一些爭議。但不管如何,即便到現今「姊妹情誼」
仍常被視為有力的,至少在動員與集結女性力量,打造團結一體感
受的面向上,是以雖然有陷入本質論(essentialism)之風險,姊妹
情誼對於政治聯盟的促成,仍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5。
對第二波女性主義(second-wave feminism)理論和實際運作
來說,擁有女性之間團結(solidarity)的信念是相當重要的。根據
Jane Mills所著的《女話》(Womanwords )一書所記載:
5.Andermahr, S., Lovell, T. and Wolkowitz, C. (1997). A concise glossary of
feminist theory. 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Auckland: Arnold.
107
116.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在1968年,有個口號「Sisterhood is Powerful」(姊妹愛力量
大),這個口號一開始是出現一本女性主義的著作《元年紀
要》(Notes from First Year),為大西洋兩岸的婦女解放運
動者所採用。在1982年,美國女性主義的神學家Mary Daly
宣稱:「sisterhood這個字不再意味著次等的小型兄弟情誼,
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解放所產生的大規模女性間真正結
盟。」這種對於女性團結的渴望反映了對友誼的強烈需求
6。
誠如Sasha Roseneil所指出的:凸顯「情誼」這個舉動對女性主
義來說是一種基進的行動。由「情誼」關係出發的研究視角,對女
性主義研究的未來發展相當重要。而為什麼女性主義研究必須重視
女性之間的情誼呢?Roseneil的看法是:女性情誼被視為是政治性
的團結力量,它是女性主義運動的構成根基,是集體認同的基礎;
同時,女性情誼也被視為是一種女性之間相互支持、關懷以及表現
親密關係的模式,因而有助於自我認同的產生 7。
在一個父權社會裡,男性的支配統治權透過各種制度分進合擊,
讓女性不但彼此間互相隔離,還缺乏身為女人受到壓迫的整體意
識感。為了克服此點,「姊妹情誼」這個觀念是引領女性思索父
權壓迫的問題並開始集結、發出不同意的異議之聲, "Sisterhood is
powerful" 。這個口號就是因此而生。
6.參見李金梅、林秀娟、賴美忍(1997)所翻譯的《女話》一書(台北市:書
泉出版),頁244。
7.Roseneil此篇探討女性情誼的文章收錄在Handbook of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一書之中。中譯本為《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楊雅婷等譯,2009,
台北:韋伯出版)。
108
117. 帶我飛,給我希望的姊妹情誼
但是,在1980年代,黑人女性(主義者)首先發難,她們發現
在女性主義的論述之中沒有黑人女性的身影與經驗,白人女性主義
所宣稱的「姊妹情誼」其實有著嚴重的「種族盲」,這一段歷史
對於後來女性主義論述之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女性主義者
Bonnie T. Dill曾經為文檢視「姊妹情誼」此一概念之侷限性,同時
提出應該發展出一個更具包容性,含納階級、種族等多元差異的姊
姊
妹情誼(all-inclusive sisterhood) 8。而其中可以積極努力的一項就 妹
情
是對於「性別歧視」(sexism)一詞之理解應該更加擴充,性別議 誼
題和種族、階級等不平等是交錯不可分的,不應分而論之。「差
異」應該可以讓社會政治行動有更豐富的意涵,那才能真正超越
「個人」,而更有「足夠的政治性」(we will have gone beyond the
personal and will, be "political enough.")。姊妹情誼也才能真正發揮
實效與造成更大的影響效應。
事實上,不僅在種族的面向引發「姊妹情誼」概念的再思與
修正,在性傾向議題上,也曾引發出一些衝突,張娟芬在 《姊妹
「戲」牆》一書之中曾對此作專章探討 9,在文章當中她指出:同
女與異女在經驗上的差異,未必造成合作時的阻礙,更未必會造成
衝突。重點是要做好基本功課,學習「跨越差異」,我們個人直接
經歷的經驗誠屬有限,但是我們可以花力氣去學習,讓我們跨出經
驗的限制,所以,在一個異性戀主導的社會裡,花力氣去瞭解同女
議題,真正面對同女與異女的差異,才不會受限於普遍存在的「女
同性戀恐同症」而不自知。事實上,是由於差異讓彼此落入不能對
8.Dill, T. B. (1994). Race , class and gender: Prospects for an all-inclusive sisterhood.
Pp.42-56 in Stone, L. (ed.) 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9.指《姊妹「戲」牆》(聯合文學出版,1998年)一書的〈第五章衝突史、合
作史與變身史〉。
109
118.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話的沈默裡,然後才發生衝突的。所以她堅決主張要把同女議題納
為婦運的基本功課。
綜合以上之討論,在不把所有「女人」視為同質的前提之下,
也不給「女人」下個單一僵化定義的條件下,則「姊妹情誼」可以
大大發揮功效,如Lorraine Code所指出的:「姊妹情誼」意味著女
人彼此之間的相互肯任(recognition),可以讓父權體制下的女人
意識提昇,看見女人所愛的共同壓迫 10。即便存在著差異,但團結
合作仍是有可能的,差異不必然會分化女人,成為仇視彼此、無法
結盟的敵人。
社會學家Allan G. Johnson在《性別打結 11》一書之中的最後一
章〈拆解性別千千結〉之中指出:與他人共同努力是參與社會改革
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從提升意識到冒險行動,有伙伴支持我們的努
力會有很大的不同。他提到當初婦女運動的起源就是由意識覺醒團
體開始的,女性坐在一起只是談談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試圖
理解這些經驗和身處在父權社會中生活有何關連,結果這在當時看
來沒什麼的活動,卻奠定了整個龐大社會運動的基礎。所以,找尋
共同努力的同伴可以開展自己的眼光,並且讓自己覺得不孤單;何
況父權和壓迫都不是個人的問題,所以當然不能用個人的問題來解
決,我們要多與人接觸,和同道的人多聯繫,讓姊妹情誼成為幫助
我們改變社會的力量。
姊妹情誼的未來希望
10.Code, L. (ed.)(2000) Encyclopedia of feminist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1.這一本書的原書名是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patriarchal legacy ,中譯
本是由成令方等人翻譯,群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
110
120.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們一起研讀過女性主義社會學家Dorothy Smith所撰寫的A Berkeley
Education一文 12,由於心有戚戚,當年我們還相約未來當我們都超
過六十歲時,也要來寫一篇類似的文章,集結成書,將學術圈中的
性別政治、權力鬥爭一一揭露。
誠然,「情誼」、「友誼」絕對不是普世性萬靈丹,它無法保
證能夠解決女性主義面對到的所有問題。我們也了解經營朋友之間
的情誼並不是永遠都輕鬆愉快,有時因為彼此的認知差異而感到痛
苦,有時也會因為朋友間相互誤解而折騰自己。也就是說,朋友之
間的情誼可以讓我們痛苦,但同時也可給予我們關懷與支持 13。對
我個人而言,雖然「家庭」這個概念在情感上和日常生活場域之中
仍保有幾乎無法比擬的力量,但是朋友的網絡與情誼,絕對是值得
花時間與精力去積極經營的。
關於「女學會」,歷史月刊曾經出版過一個專題「女學會十年
與台灣婦女運動 14」,歷屆理事長為文記載了一些活動事蹟與運動
成果,其中可以讀出「姊妹情誼」和婦運目標的交織面貌,當年距
今已經又過了八個年頭,推動性別平等的努力未曾歇止,我們也一
直在自己與他人身上和這個社會種下改變的種子。這些年來,女
學會的電子郵件群組一直就是一個聯繫感情的平台,雖然「淡如
水」,卻是一股重要的陪伴(支持)的力量,讓大家互通有無,集
氣集力。像是資源補給站,又像是心靈洗滌處,常常更是火力全開
12.這一篇文章收錄在Gender and academic experience (edited by K. P. M. Orlans
and R. A. Wallace, 1994, Lincoln &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一
書之中。
13.引自Sasha Roseneil收錄在Handbook of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 一書之中
的文章。中譯為〈突顯女性情誼:女性主義者的過去與未來〉,載於《性
別與女性研究手冊》一書(台北:韋伯文化),頁507-541。
14.參見歷史月刊第188期「女學會十年與台灣婦女運動」 專題(2003年9月5日
出版)。
112
122.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塗鴉的女人:
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
劉開鈴1
十九世紀的一位美國男性作家Nathaniel Hawthorne,在1855年
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出版商,抱怨說,「美國現在已經被拱
手讓給了那一群塗鴉的女人(scribbling women),當社會大眾的品
味都被她們的垃圾作品給主導的時候,我壓根兒沒有成功的機會。
即使我現在變得跟她們一樣成功、受歡迎的話,我也會覺得很丟
臉。許多像《點燈人》 2那樣的書,到底搞什麼神祕啊?」。 3霍桑
所說的「塗鴉的女人」到底有何能耐,造成這麼大的轟動,給男作
家這麼大的壓力呢?這些女人是誰?她們的作品有什麼特色,為什
麼會暢銷呢?
這得先從在十九世紀的美國,什麼樣的書叫做暢銷書,又有
哪些是暢銷書說起。為什麼會有「暢銷書」這個詞呢?它其實來
自1891年在倫敦創刊的一種雜誌,叫做Bookman 。1895年在紐約,
1.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現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以及新聞中心
主任。著有Women and Their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主編《生命百納被.
我們的故事》,《教育部全國大學院校人文教育體檢計畫年度報告系列叢書
》五冊,共同主編《認同、差異與發聲:性別教學演練》。
2.《點燈人》是Maria Susanna Cummins(1827-1866)在1854年出版的暢銷小
說,敘述被點燈人收養的孤女Gerty 的成長故事。在歷經困苦後,不但與失
散的父親團圓,自己也找到了好歸宿。
3.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最為著稱的作品為《紅字(The Scarlet
Letter)》,下面會提到。此段引文引自Frank L. Mott, Golden Multitudes: the
Story of Bestsell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1947), 177.
114
123. 塗鴉的女人:
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
也有一份幾乎同名的雜誌叫做,The Bookman 。和其它雜誌不同的
是,這兩份雜誌在每一期的最後,都會羅列銷售數量最好的已出
版書籍,這也就是暢銷書排行榜的始祖了。 4一本書能被稱為「暢
銷」,它的銷售總量必須達到當時所有人口的百分之一。 5從1850
到1855五年之間,銷售量達到這個標準,也就是累積超過22萬5千 姊
妹
冊的,共有八本小說。其中三本是男性作家寫的, 6 五本是女性 情
7
誼
作家寫的。 不過,進一步看,五本女性作家寫的作品裡,Warner
的《寬廣世界》(1850出版)在兩年內,共印行了14版;Stowe的
《黑奴籲天錄》(1852出版),更在一年內銷售達30萬冊。 8女性
作家小說這樣快速的銷售量,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比不上的。事實
上,1820年時,美國境內大概三分之一的小說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到了1820年,女性作家的小說幾乎霸佔了所有市場。 9難怪霍桑如
此焦慮了!
那麼內戰前的美國,到底有什麼樣的物質環境,造成了女性作
4.Michael Winship,"Two Early American Bestsellers: Rowson`s Charlotte Temple
and Stowe`s Uncle Tom`s Cabin." Common-place: The Interactive Journal of Early
American Life 9.3 (April 2009). Accessed 7 Sept. 2010. http:// www.common-
place.org/vol-09/no-03/winship/
5.Mott 303。
6.分別是註腳2提到的《紅字》,同樣是Hawthorne所寫的《七角樓(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以及Herman Melville的《大白鯨(Moby Dick )》。
7.除了註腳1提到的《點燈人》,還有Susan B. Warner的《寬廣世界(The
Wide, Wide World)》,Mrs. E. D. E. N. Southworth的《克立夫敦的詛咒(The
Curse of Clifton)》, Harriet Stowe的《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 )》,
以及Mary J. Holmes的《風雨與陽光(Tempest and Sunshine )》。參見John
Frederick, "Hawthorne`s 'Scribbling Women' ,"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48.2 (June 1975): 231-40.
8.Nancy Woloch, Wome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4), 133。
9.Woloch 134。
115
124.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家小說暢銷的現象呢?內戰之前的美國有幾個特點。10第一,這個
時期美國的人口以及國土急速地增加。1790年美國的人口大概是
400萬人,等到1860年的時候卻已經有3000萬人;同時,美國國土
急速地拓展,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已包含現今佛羅里達、墨西哥、
加州等區域,版圖已大致抵定。第二,科技的發展使得印刷工業開
始發展,印刷與出版使用鉛字排版而不需要手抄本,因此書籍等出
版品,可以被大量印製。第三,便捷的交通,包括鐵路、公路與水
路交通工具的發明,以及交通網脈的建立,促進經濟的發展。第
四,貿易發展促成都市的興起。美國和英國之間的貿易本來因為獨
立戰爭而中斷,戰後恢復貿易,使得位處交通要道(如海港、鐵路
駐站)的城鎮,發展成了大都市,其中三個主要的城市是波士頓、
紐約與費城。最後,因為國土急速擴張,人們很需要知道,在不同
地區發生的事情,再加上印刷術及方便的運輸,所以就促成報紙級
雜誌大量的興起。例如,在1800到1825年間,美國境內約有400種
的報紙,但到了1860年就有數以千計的報紙。以雜誌來說,在1825
年的時候,美國有100種雜誌,400種報紙;可是到了1850年,也就
是25年之後,雜誌的數量增加到了600種。這對於小說的生產與銷
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人要閱讀,所以就要有人寫,因此不但促
成小說作家的產生,也促成了小說出版的興盛。換句話說,十九世
紀的美國,已經從殖民時期簡樸的清教徒社會,變成了商業化的社
會,這時候不但中產階級興起,大眾的消費行為也開始湧現。
那麼,小說的生產與消費和性別有什麼關係呢?當時,小說創
作並不被視為是正經事,也因此被看成是一種女性的文體。於是,
10.以下有關此時期美國社會文化的風貌,摘要自Nina Baym, general editor.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B. 7th ed.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935-38。
116
125. 塗鴉的女人:
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
對男性而言,它頂多只能算是種嗜好。 11這樣的氛圍,固然對男性
欲將小說創作當成專職是個阻礙,卻合理化了女性從事小說創作的
職業。但另一方面,在當時,有一個非常盛行的意識形態,叫做
「家務的儀典(the cult of domesticity)」,強調女性家庭的地位。
它的意思是說,女人真的了不起,她們先天上,道德情操比男人來
得高尚,所以她就是家裡面的守護者。她要守好先生,不能讓他去
姊
喝酒,不要讓他去賭博,她要好好教導她的孩子,讓他們成為國家 妹
情
的棟樑,讓女孩子成為賢妻良母。總此,「家務的儀典」認為女人 誼
12
最好的位置是在家裡面。 這種意識形態是兩刃的刀子,從正面來
看,女性的地位提升了,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她其實是被限
制在私領域。私領域跟公領域的分界點在於,決策都是在公領域而
非在私領域中制定的,所以說女人在公領域並沒有著力的地方。
因為如此,再加上前面提過的書籍、雜誌大量出現,所以閱讀
就變成了女性重要的消遣。這一類主要由女性作家撰寫,且讀者
群主要為女性的小說,被稱為「家務小說(domestic fiction)」、
「感傷小說(sentimental fiction)」,或是「女性小說(woman`s
fiction)」。 13故事裡的女性主角,或孤苦或貧困,總因為她們的
聰慧、才幹、品格,終於能夠克服萬難,自主自立。這樣子的故事
情節對於女性讀者來講,特別有它的魅力。透過閱讀,她們找到一
個抒發的管道,藉由認同故事情節,討論故事發展,女性讀者形成
11.Baym, Norton 937。
12.Woloch 114-20。
13.Campbell, Donna M. "Domestic or Sentimental Fiction, 1820-1865." Literary
Movements. Dept. of English,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22 March 2010.
Web. 28 April 2011. <http://www.wsu.edu/~campbelld/amlit/domestic.htm>;
Nina Baym, "Form and Ideology," Woman`s Fiction: A Guide to Novels by
and About Women in America, 1820-70, by Baym (Champaign, Illinois: U of
Illinois P, 1993): 24.
117
126.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一個社群,強化了女性之間的情誼。也因為這樣,不但故事裡的女
性主人翁,對於她們的讀者是有影響力的,女性的作家對她的讀者
也產生了同樣的影響力。
針對這樣的文學生產與市場現象,近代學者有不同的反應。較
不友善的反應可以Henry Nash Smith為代表。14 他以為女性作家所
稱霸的流行小說,並不能跟嚴肅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兩者最顯著
的差別是,流行小說主要的功能,是在幫助讀者抒發原始強烈的情
緒,也讓讀者有機會能夠表達,她們認同社會既定的觀念,這個觀
念就是,要無條件地臣服於權威(宗教的、社會的、家庭的)。15
同時,這些小說充斥著中產階級的價值觀,而這恰是像霍桑、梅爾
維爾等男性作家不以為然的。換句話說,流行小說的讀者與作者除
了感情豐富以外,並沒有什麼創見,既然跳脫不出其生活情境,也
就無法像男性作家一樣,寫出「宇宙的成功故事(a cosmic success
story)」。16
不過,針對Smith的意見,Jane Tompkins17卻提出不同的看法。
Tompkins以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小說,最重要的功
能是要改造社會樣貌,而不是美學創作; 18因此,她主張要討論小
說的價值與重要性,必須站在小說出版時,讀者的立場來討論。對
她來說,「感傷小說」最能表達內戰前美國生活的特質。以當時種
種物質環境而言,女性並沒有退路或者反抗的籌碼, 因此,不同
14.Henry Nash Smith,"The Scribbling Women and the Cosmic Success," Critical
Inquiry 1 (September 1974): 47-70.
15.Smith 50,51。
16.Smith 51。
17.Jane Tompkins, "The Other American Renaissance,"Sensational Designs, by
Tompkins (New York: Oxford UP, 1986), 148-85. 以下為本文之重點摘述。
18.這裡,我們必須記得,「家務的儀典」是當時女性(必須)奉為圭臬的守
則。宗教的忠誠,也屬於該儀典的一部份。
118
127. 塗鴉的女人:
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
於男性作家如霍桑和梅爾維爾,對「感傷小說」的女性作家而言,
19
寫作的倫理正是順服(an ethic of submission)。 舉例來說,在內
戰前,新教(Protestantism)做為主流的宗教,是美國做為一個民
主國家的基石, 20不但主導人們的信仰,也主導日常生活的意識形
態。於是,書中女主角的一路顛簸,其實可視為美國新教徒的成長
故事(bildungsroman);21就像男性認為他們從事建國的工作,是
姊
在做神的事工,女性以奉行一個宗教的儀典的心情,在私領域從事 妹
情
日常生活的瑣事,並面對考驗。22也就是說,這些女性主人翁的成 誼
功故事,也就是她們順服宗教而向上提升的故事。
Tompkins的論點,在某些方面,和早她八年出版專書的Nina
Baym類似。23兩人目的都透過強調「家務的儀典」,建立十九世紀
的女性文學傳統。Baym主張,「家務小說」描寫的是在家裡(the
home setting),特別是女性婚姻和母職的事情。24更重要的是,她
以為十九世紀時,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對美國造成重大的影響,這
一類小說勾勒「家」為人際網絡情感的支柱,正好提供美國社會,
不同於競爭和壓榨之外的一個另類選擇。25也因此,Baym強調女
性社群的同質性,並將「女性小說(woman`s fiction)」定義為,
「由女性所寫,為女性所寫」的小說,且「講的特別是女性的故
事」。26她以故事分析的方式,歸納出這類小說女性主人翁的特質
19.Tompkins 161。
20.Tompkins 158。
21.Tompkins 184。
22.Tompkins 165-72。
23.Nina Baym, Woman's Fiction: A Guide to Novels by and About Women in
America, 1820-70 (Champaign, Illinois: U of Illinois P, 1993). 本書第一版出版
於1978年。
24.Baym, Woman`s Fiction 26 。
25.Baym, Woman`s Fiction 27 。
119
150. 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姊妹情誼
引用書目
中文部分
曾曬淑(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 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
,台北:南天。
Kester, Grant H. 著,吳瑪俐等譯 (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
的社群與溝通》,臺北:遠流。
外文部分
Berger, John (1972) Ways of Seeing . London: Penguin Books.
Danto, A.(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lace of
history .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2